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平安保险公司公然买赃

(2023-01-19 00:51:23) 下一个

平安保险公司公然买赃

                                     2007年5月29日

何必

“2007第四届中国最具生命力百强企业暨感动中国经济人物”日前揭晓。平安保险连续四年荣膺百强榜冠军……(略。)

可以看出来,这是一则典型的溜须拍马式的会议报道。

这个平安保险,还真能折腾。

不过,我知道,平安折腾的空间也差不多了。

朋友给我发来了有关平安的组织架构。股东大会下分设董事会和监事会,两个会下下面是集体执行委员会,该委员会下辖三个部门:管理委员会、子公司经营层和职能部门;再往下一层,则密布着产险公司、寿险公司、信托公司、养老保险公司、健康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和海外控股公司;其中,海外控股公司下辖香港公司,信托公司则下辖证券公司和信托银行。

而平安的自我公告也很是自吹自擂。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平安”)是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何必注,略。)

而且,有关平安的各式各样花里胡梢的吹捧比比皆是。

可真实情况如何呢?除了我周围太多的平安保险业务员、经纪人杀熟闹得人们对这群业务员经纪人避犹不及之外,最近出现的一个也许还没有引起广泛注意的报道却可能引发一个惊天动地的反响。

既然如此,咱也就不怕冗长,将该报道悉数抄袭。

平安巨资购入北京争议写字楼调查

【2007.05.24 09:55】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何必注,略。)

如此事件,也算是迂回曲折吧。

但是,要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好戏还在后头呢。

要知道,中国官民一致的看法是,只要中国金融不出问题,那么中国经济出现再大的麻烦也不过区区小事;而中国经济出现了致命麻烦,只能是中国的金融出了大事。

仅仅就本次交易而不去放大到中国社会问题,平安这次的购买过程,充满了太多让人浮想联翩等待水落石出的惊世骇俗的内幕。

嘉利来大坑,那可不是什么小菜一碟,而是一个太烫手的山芋了。我得知平安购买了该项目后,通知了媒体的同行。有人闻听此事的第一反应就是:“什么?平安把嘉利来大坑买了?!”“马明哲是不是发疯了?!”

也就是说,嘉利来大坑项目,本身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应该可以透视出现如今中国社会所有的经济、政治、社会、法律、文化、人伦等问题。如果拿这个案例的前前后后进行仔细揣摩和描述,应该是当代中国一部浩浩荡荡令人声泪俱下的喋血经典。

中国社科院发布2007年中国社会发展蓝皮书,认为当今中国最为紧张的社会关系是官民关系,这一结论让蓝皮书写作者始料未及,因为该结论一改以往贫富差距的写照。其实,就目前的情况看,仇富到仇官的演变,也是历历在目的。换言之,富人也成为官场的牺牲品。北京市方面在掠夺富人上的所作所为,丝毫不比对待贫民要差;或者说,权力将所有对象都边缘化垃圾化贫困化。

如此情况下,嘉利来大坑本身就是个在法律上有着严重残缺的项目,其产权归属到现在还是模糊不清,北京市方面与中南海在此项目上的较量远未妥当。因此,该项目的处置根本不能获得哪怕现如今残缺不全的法律的支持。

就现在看,平安如此交易,首先在程序上就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拒绝向媒体公布内幕、拒绝向股市投资人公布、没有向证监会通报如此项目的交易……等等。这些,都涉及到信息披露方面的巨大疏漏。

作为中国最大的非公有制A股和H股双料上市公司,平安的表现可以折射出坊间一直喋喋不休却很难达成共识的有关原罪之说。

不仅如此,平安除了是内地和香港的上市公司外,还是金融类企业。在目前中国股市处于如此疯狂状态里火爆到了极致的当口,金融类企业的表现就更加令人目不转睛。

更为可怕的是,平安不止是金融类双料上市公司,还是寿险企业,也就是说,是拿着很多中国人养家活口养老送终的钱的企业。如此企业,如果也套用中国时髦的话来说,按照国际惯例,寿险公司本身应该具有更强有力的美誉度、公信力和社会责任感;反过来,如果寿险公司有哪怕些许的瑕疵,那么就应该受到格外的关照和特别严厉的制裁。

那么,平安所购买的嘉利来大坑项目,应该如何看待呢?

如果是平安对嘉利来大坑项目的性质毫不知情,似乎说不过去。该项目是全中国最为著名的权力再分配争夺战里你死我活的战场,随便在网上搜索嘉利来大坑案件,相关内容数不胜数。作为平安一项重大收购,对项目的调查和研判应该是企业运营中不可避免的。而且,嘉利来大坑的相关方面也不难调查。

假如平安方面果然对嘉利来大坑的真相一无所知,那么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平安方面企业操作能力到底如何?如果连这么个项目的信息都无法掌握,那么如何具有能力去掌控千百万人的寿险经营?这种企业如何能够得到沪港两地投资者的信任和支持?其企业管理和经营能力如何能够获得认可?

如果平安得知嘉利来大坑的确切信息,却依然一往无前,那么就涉嫌无法无天,在法律上有购买赃物的故意了。

假如平安有如此故意,那么其动机是什么呢?显然,这种交易的危险性不言自明。可以说得过去的解释就是,交易双方都认为法力无边手眼通天,具备翻云覆雨的本事和叱咤风云的气概,也就是俗话说没有搞不定的事。在如此自我膨胀的状态里,平安才干出了如此荒唐至极的勾当。

从到现在有关嘉利来项目的交易信息看,平安方面对此守口如瓶,而信息传播来源只不过是消息人士透露。这也很让人匪夷所思。令人浮想联翩的是,嘉利来项目本身的严重问题,使得平安如此交易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地步。可能的情况是,交易双方并没有全部完成交易,平安方面要求对方将项目合法性得以确立,否则不偿付剩余款项,但由于项目本身的特殊性,致使短期内合法性的扩充几乎不可能,于是通过消息扩散使得平安处于被拴在一根线上的蚂蚱,难以摆脱干系。

如果平安仅仅在沪市套现,在目前中国社会的治理格局中,封锁消息愚弄投资者的行径无处不在,或许也就万事大吉了。可不幸的是,平安还在香港上市。

这香港是什么地方?对于内地太多赴港上市的企业一个个都贼眉鼠眼却享受着治外法权的现实状况恨之入骨。作为香港发钞行的中国银行,其以刘金宝为首的高层被中纪委拿下悉数在内地双规,香港对此却一无所知,对香港的法治是何等巨大的嘲弄?

不过,香港也还是个也许能够讲理的地方,廉交所以及警方的介入,是在所难免的。

如果平安被怀疑隐瞒嘉利来项目交易信息,那么就有欺骗投资人的嫌疑,那就远不止是民事法律所能够框范的了。

现在,平安买赃事件的大幕已经开启,海外媒体也为此蜂拥而至,相信随着事件的调查,会有更多令人期待得抓耳挠腮的内容逐渐浮出水面,冰山一角也凑合让咱一次看个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