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收视电视节目是这样产生的
2006年6月18日
何必
“寻找真知灼见,探访内在规律。这里是我们的《城市》。”2006年6月18日,北京电视台《城市》节目继续用这种口号式的开始语,从主持人在演播室的念叨中,展开了一场新的节目。这个节目的名称是《一场游戏引发的婚外情》。然后,主持人继续按照节目文稿进行着所谓的寻找和探访。“婚外情,第三者,红杏出墙,对于成家的人来说是非常敏感的字眼。……从今年的4月12号到现在,有一个家庭的婚外情事件在网络上炒得火热,被称为今年最大的网络事件,甚至还引起了国际媒体的关注,至今热度不减。这是怎么回事儿呢?”接下来,对该事件进行了颇为细致的介绍。“事情的起因要从今年4月12日网络上的一篇文章说起。文章题目叫《一个让你更珍惜爱人的理由》。丈夫非常痛心地描述了自己的妻子出轨的过程。……事件里的妻子网名叫‘幽月儿’,第三者是一个大学生,网名叫‘铜须’。这种事情涉及家庭的隐私和作为一个丈夫的名誉,但是这位丈夫不但公布了自己的隐私,甚至文章里还有很多露骨的细节描述。……魔兽世界,美国的一个网络游戏。简单说来就是一群玩家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一项任务,这位丈夫和妻子,都是游戏组织的成员,那位大学生铜须是组织首领。由于妻子工作不是很顺心,这位丈夫让妻子辞职在家,还教会她这个网络游戏排遣寂寞。……然而妻子开始沉迷网络游戏,并且在一次网友聚会中见到了首领铜须,酒醉之后妻子幽月儿和铜须发生了一夜情。……丈夫偶然从妻子的QQ聊天记录里发现了妻子的私情。丈夫盛怒之下叫醒妻子对质,妻子跪地认错,表示从此和那个大学生一刀两断。念及夫妻6年的感情,丈夫原谅了她。然而,丈夫一次出差回来再次看到妻子和铜须的聊天记录,眼前的文字让他勃然大怒。……看到妻子的再次背叛,丈夫盛怒加上绝望,写下了这篇文章,发布在了他们游戏团体内部的论坛上,试图通过玩家们舆论的压力,让他们的首领铜须从此住手,别再干扰自己的家庭。……丈夫充满痛苦和愤怒的词语深深打动了网友,大家在网上痛骂他的妻子和那位大学生。……事情的发展远不仅仅如此。文章在内部论坛发表的第二天,它就被转载到新浪、猫扑、天涯等等大型网站,短短几小时就有10几万人看到了这篇文章,24小时之后几乎全国的网友都知道了这件事情。……由于新浪猫扑天涯等等网站每天都有上亿次的点击量,这个事件几乎炸了锅。网友们纷纷发表留言谴责当事人,光是在新浪网上的留言就达到10多万条。网友们还根据幽月儿和铜须的聊天记录中涉及的生理方面非常隐私的内容,给他们各自起了一个非常不雅的外号,并且从此成为二人的代名词。……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丈夫已经无法控制,他和他的自己幽月儿都承受着极大的压力,据说她的妻子体重从100多斤锐减到80多斤,精神极度抑郁。也许是心痛妻子,也许是不愿矛盾激化,他通知猫扑网站撤下自己的贴子,并且又发了另外一篇文章《让生活继续》。……网友们愤怒的洪水被彻底打开了闸门,倾泻而出。尽管丈夫劝大家放过自己的妻子和那个第三者,但是网友们的情绪似乎已经失控。这时候电脑黑客出动了,他们开始通过种种蛛丝马迹追查铜须的真实身份。……在众多电脑高手的努力之下,铜须,这个网上的虚拟人物,被彻底暴露在现实的阳光之下。他的求职简历、手机号码、所在学校班级、家庭电话号码和住址都被公布出来,甚至他本人的照片。网友们仍然不依不饶,联合发出了‘江湖追杀令’,呼吁全社会封杀铜须,也就是河北省某大学的在校学生郑某。……网络上的虚拟声讨变成了现实中的封杀,甚至有人天天给郑某的家、学校打电话进行威胁谩骂。……学校对郑某没有做出什么处理,但是郑某悄悄地离开了学校失踪了。几天之后,大型社区网站猫扑网接到一个神秘的电话。他自称是郑某的代理人。……猫扑网尊重了郑某的个人意见,把他的视频首次公布在网上。然而郑某在视频中的说辞让网友们非常意外。……郑某一方面否认自己曾经做过那件事情,还向全国网民发出抗议。……郑某的视频再一次在网络上引起震动,网友们将信将疑,但是网上攻击的火力明显减弱。然而不到一天,一直没有露面的女主角幽月儿也在网上发布了一个贴子,承认了自己的出轨行为。……女主角除了承认自己出轨,也对网友们发出了愤怒的责问。……男女主角的出现再一次震动了网络,他们的发言让网上一边倒的讨伐言论开始出现分歧,同情的声音出现了。……这件事情发展到现在,已经演变成网络暴力和婚外情应该怎么惩罚的争论。……由于事件当事人被网友穷追猛打,在现实生活中也受到恶劣的影响,有人开始对网友的这种行为表示了质疑。……但是这种声音马上遭到反对。……网上的争论开始蔓延到现实之中,各大媒体纷纷关注这起网络事件,甚至有海外媒体评论,称中国网民重道德轻法律。……事件的女主角同样也表示出了自己的愤怒。‘我们是一个法制的社会,如果你们确实如此义愤,为什么不用合法的方式,而要通过恶毒的语言和非法的揭露隐私来打击我呢?难道这就是你们卫道士们所谓的正义?’……当事人在发布自己的观点之后永远地沉默了,但是这场网络上的道德大战如今还在继续,网上仍然是板儿砖横飞,唾沫四溅。……”
……
怎么样?够新奇刺激的吧!
从新闻角度看,这样的题材具备了太多的吸引眼球从而完成收视率任务的元素了:情节上的一波三折、故事叙述上的令人期待、主人公的秘而不宣未曾露面、女主人公的红杏出墙、周遭的谩骂诽谤威胁、高科技对正义的维护、偷情男女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其实,行文中的漏洞是显而易见的。比如,“短短几小时就有10几万人看到了这篇文章,24小时之后几乎全国的网友都知道了这件事情”,这句话分明是在夸大其词,非常不严谨,什么叫网友?什么叫几乎全国的网友都知道了?如果几小时有10几万人看到,24小时后就将中国一亿多网民涵盖进去?到现在究竟有多少上网者知道此事?“几乎”是个典型的中国人模糊思维和表述的手法,与日常媒体中总是语焉不详的“极个别”、“一小撮”、“大多数”、“广大”等等说辞异曲同工,而如此文字恰恰是或者别有用心为意识形态走狗寻求心理支撑、或者是媒体人偷奸耍滑不肯做实证工作的具备表现。而如果偷梁换柱在“网友”和“网民”的区别这种概念之争上,完全是一种混淆视听的手法。
当初,这个题材被确定为选题时,负责这个节目的主编就与我商讨过如此题材该如何处理、或者说节目的方向应该向着什么样的方向去。
我大致听了事情的前前后后,然后分析到,如果仅仅局限于第三者插足的报道上,很容易落入俗套,而且难有新意,与街头上的那些专门采用花里胡梢的标题来揭密男女床底之欢的无聊小报同流合污;特别是给节目以分析偷情过程给观众带来设身处地那种心理学上所谓投射快感(就如同看黄色作品时自己的生理反应一样)换取观众接受的恶俗手法之嫌。按照笔者的电视节目制作原则,注定还是要维系某种底线,不可能为所欲为地到了类似暴露身体来取悦于人的地步。
并且,从一个单集(20分钟时长中完成一个完整的叙述)电视节目中,主题显然应该集中,不可能采取双主题的思路,也就是说,如果第三者插足不应该被当作是节目着眼点和归宿的话,当然应该有另外的视角来解析如斯。
拿什么来当作主题和节目方向呢?网络暴力。
自从故事中的丈夫将这件事放到网上去(姑且不论如此作为在道德上是否应该受到审判、以及这位丈夫作为该网络事件的始作俑者是否该为至今事件中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当事人所遭受的伤害承担什么样的道义乃至法律责任)之后,就陷入了一种任何一方都无能为力的局面,即使是这位丈夫后来采取挂出免战牌的方式,请求“网友”们网开一面手下留情,可事情的发展已经失去了控制,这种发生在真实情景当中的真人真事,自始至终贯穿着目前中国社会最为薄弱而敏感的领域,并且非常具有弗洛伊德主义的色彩,在人作为人的本能的性以及鲁迅所谓有关联想的驱使下,借助互联网迅速蔓延传播扩展着,成全了“网友”窥视他人隐私并且利用虚拟身份的可以不负责任地无法无天的法制状况,完成每个参与者心中对于他人命运的摆布的权力欲望的发泄(就像恩格斯笔下英国工人阶级家里都要养条狗来满足每个人的支配欲望),以及在权力对于权利悍然而越来越扩大的蚕食中弱势群体中每个分子心底里充当道德乃至世界秩序审判者并决定事件和各自生存环境质量和走向的虚幻权力的追逐和影子(现实中不存在而仅存于理论甚至想象之中)主宰。
笔者对于网络也算深有体会。算起来,正经上网还是2000年中华英才网给笔者开了全国第一个在线解答“网友”求职择业过程中问题并实时互动的“老潘信箱”才开始的。那时,像刚刚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那般,就感觉这网络实在是不得了,特征于自由、开放、平等、快捷、虚拟和互动(这在当时做出如此归结也算是为数不多者了),而且也充分体会到了在互联网上的亚文化表现。
此后,随着在网络上碰到各式各样的人,太知道网络语言是什么档次了。那些如果换了在线下也许对总是蓬头垢面不修边幅而且身高接近190公分还算是身强体壮动辄污言秽语的我恐怕早就毕恭毕敬免得遭遇暴捶的男女们,在网络上却可以说不上三句话就祖宗八辈地开骂,而且一直冲着“砍裆”直眉瞪眼,别的什么都不会说,只能是对着下半身开练,而且与我那种现实中他妈的、傻屄之类的污言秽语不同的是,所有骂人都只是冲着对方的母亲。
开始时,我对此还是怒不可遏,也针锋相对地与对方比试着看谁能更加不堪入耳,但没几天就知道,我根本不是对方的对手,这并不是因为我骂人的水平不行,而是因为我没有对方那种精力,那种以骂人当作生活方式和唯一排解途径的境界。
到后来,我索性对于这种谩骂威胁不理不睬,任凭对方如何我都置若罔闻。
即使是在我充任节目策划的《首都经济报道》的栏目组的博客上,也有一些人对我进行大骂,对此我从来不给予任何回复。为什么?这不是个可以寻求真理或是辨明真伪的地方,只是个在当今中国社会中普遍心理阴暗的大背景当中每个人发泄解闷儿舒筋活血的垃圾场。也许是平素里礼尚往来的同事、也许是素不相识的观众,以虚假的身份在网络上进行人身攻击,又决然不敢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不像老潘我,在节目设计当中口无遮拦敢作敢为,写点子什么都敢于堂堂正正地站出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只是偷鸡摸狗地取个充满自慰式的自我价值实现味道的假名字上来猥琐地骂。如此货色,理丫挺的作甚?
不信,上网到那些论坛上看看,随便哪个论坛当中都有动不动就爹娘祖宗地骂人的,特别是针对一些类似对日关系、台独、城市是否该限制外来人口等敏感话题,根本不会容忍不同观点的出现,以至于现实当中,很多研究这些领域的学者不敢发表意见,一旦有闪失就成为众志成城的众矢之的,网络黑客们完全可以侦查出当事人恨不得祖宗三代的蛛丝马迹并公诸于众,闹得原本应该是理性、冷静、客观、公正的讨论迅速堕入充满民粹主义狂热、浅表上社会正义的喧嚣和在爱国主义虚伪名义下对他人权利赤裸裸的侵害与剥夺。
任何问题要是拿到网络上去讨论,当事人首先要进行准备的,必须是强有力的应激反应能力,具体说来,就是抗打击能力,能够面对五花八门无奇不有的谩骂与中伤充耳不闻,面对网络上把自己的父母亲友全部扒光并进行各种惨无人道行径视若无睹。
这就是中国互联网真实的情境。
网络暴力现在已经是个巨大的社会问题,并且由于互联网的普及而对社会生活产生着日益深远的影响。从媒体报道上看,由于网络内容而引发的恶性案件比比皆是而且愈演愈烈。不管是第三者事件,还是马立诚“对日关系新思维”(说到他,昨天——6月17日,在博克中国举办的有关劳动合同法的专栏作家研讨会上,我又见到他,而且还是他记得上次我们见面和主题谈话是在1988年而不是我记忆中的动乱之后),或者其他什么由头,都可以迅即演变成为一个民族的集体讨伐,一个来自虚拟世界中对真实当事人的联合绞杀,一个所有人都躲在假面具之后对一个权利主体的不止是看客更是万众一心的屠戮。
该认真面对网络暴力了。如果听之任之,我们很可能就会毁在这个虚拟而快捷的世界里,所谓的法制、伦常、公平、正义,在网络暴力的面前不过都是不堪一击的玩具,现实中,还没有什么可以与网络上转瞬间汇集几十万人共同涌向什么目的地的力量相比拟;同时,网络作为现代化的传播工具,也集合着虚拟状态下消解责任后所有参与者的无法无天的行径和心态,形成了浩荡的排天浊浪,影响着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如果我们的民族理性转化为网络上用口水、下半身和祖宗八辈为表现方式的与时俱进,这应该不是中华民族的幸运吧。
这网络暴力可不可以讨论?应不应该讨论?在一个号称是主流媒体的电视节目中,应该如何应对?具体到这个节目所触及的题材,如果将网络暴力作为弹着点,应该是节目的方向吧?
可是,播出的节目依然自以为是地成为了一个低俗的对于红杏出墙过程的描述以及“网友”们捍卫社会正义弘扬道德行为的举办。
节目最后,主持人在演播室里结束作:
“这次网上的道德大战至今硝烟不散,这件事给我们两个思考,第一,网上的穷追猛打是不是应该蔓延到现实当中,以这种侵犯他人隐私甚至人身威胁的方式来出气,这是不是一种网络暴力,对于网络暴力从法律上该如何界定呢?第二,对于道德的维护我们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方式。我们知道,人类在古代甚至近代对于偷情的惩罚非常严厉,有的用石头把女人活活砸死,有的把人关到笼子里淹死,有的游街示众。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对于婚外情从法律上的惩罚早已不再那么野蛮,有的甚至不负法律责任。但是婚外情对于家庭的破坏并没有丝毫的减轻,有一个统计三分之一的离婚案件都和婚外情有关。众网民对当事人的讨伐实际上表达的是对第三者的愤怒,对道德遭到践踏的痛心,甚至从婚外情延伸到对全民道德品质的争论。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德规范人们的思想,如果人们在争论中把曾经受到践踏的道德规范重新树立,这场道德大战大家才算没有白打。”
节目播出前该文稿发给了我。我拜读后立即回复给发件人及其群发的主持人、制片人、策划、配音,开宗明义地阐明了我的观点:
此文看过。
感觉结论似乎有些偏颇。
如今,网络暴力已经是个地地道道的事实,动辄就在网络上破口大骂,说不上两句话就冲着下半身,而且连对方祖宗八辈都给捎带上,这应该就节目要关注的主体内容。
特别是,当网络暴力演绎并深化为现实之中对于他人生活以及尊严赤裸裸的侵害时,节目的立场就必须应该明确,而不是如此含糊其词地表示这种网络行为也许是有价值的。
到底应该将如此事件看作是道德的回归还是在虚拟世界中人性中非常丑恶一面的展现?通过网络可以获得道德的清算和整肃,这听起来很滑稽: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尚且如此,当网络上都被假面具遮盖起来后,竟然能够将道德规范重新树立,这也似乎很天方夜谭。
问题还在于,网络上那些看客们如果仅仅是看,倒也罢了;可他们却利用技术暗中获取并公开了当事人的隐私,而且还对当事人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攻击、威胁、谩骂、诋毁和侵害,这种行为,在法律上已经构成了犯罪。如果节目对此都不涉及,那么会有些问题。
这是个基本立场问题,节目千万不可在如此是非问题上有闪失。
建议调整。
但是,这种建议没有任何作用。节目还是按照如此模样播出了。
如果老潘的阴谋得逞,最后那段主持人演播室说辞也就不复存在了。也正因此,我才没有针对那段话提出什么具体的修改建议。
自从该节目今年初面世以来,从表面上看,收视率表现差强人意,震荡幅度大,可总是有着冒泡飘红之际,这也掩盖了大量的问题。
节目制片人曾经当着我对列位主编以央求的口吻到,老潘还是对节目很上心的,希望大家在文稿完成之后能够给我看看。
这种说辞,我很是嗤之以鼻。
从节目上说,这原本应该是个管理程序问题,而不是个面子问题。缺乏制度建设而只是凭借着人际关系,这种资源动员方式是非常有问题的。
以我的自尊心,根本犯不上去求着什么人把稿子给我看。不给我那更是省了我的事。说穿了,爱他娘的给不给,不给我闹得个宽心。
从节目质量上说,节目的好与坏与我的关系并不直接。即使是被当作万恶之首的收视率压力,也与我无关。如此,如果不是责任感的驱使,我更会选择不作为。虽然众所周知老潘在攻于心计方面很是稚嫩,或者说快人快语言无不尽,但毕竟没有人愿意接受负面说辞,特别是在缺乏制度安排的情况下,如果牵涉到修改文本甚至画面编辑过程,就更会显得多余了。其实,在目前的中国电视界,电视策划一直就是个非常尴尬的角色,是在现行组织体系里很独特的一个岗位,很大程度上就是首当其冲被边缘化的货色,在比如到底是对编导还是主编还是制片人负责的定位上都含混模糊,实质上体现着中国对于智力劳动心底里的蔑视。
所以,最终节目还是在纠缠第三者插足和女子婚外情上喋喋不休。到最后只是一句网络暴力的询问草草了事。
我不是说这个事件当中的主要当事人没有过错。婚姻神圣性的破坏当然是应该得到谴责的。但问题是,现如今演变到了集体杀人的程度,强弱地位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注意力显然就不应该停留在主要当事人之间的定纷止争的层面了。
想想看,那个妻子的体重在事情发生后短短时间里下降了40斤,那是什么样的摧残?这是节目作者的所谓道德大战?这种道德是谁的道德?道德的底线是什么?如果一个人被摧残成了这副模样,摧残方还被电视节目制作者称之为道德维护,那么是不是该怀疑电视节目制作者的道德水平了?如果道德的全部表现就在于把一个红杏出墙的女子毁掉的话,那么这种道德的反动也应该是无可置疑的了。
进一步,显而易见的是,这件事已经远远不光是停留在网络上,而是对包括丈夫、妻子和第三者在内所有主要当事人现实当中的影响,因此性质也就从网络暴力扩展到了现实当中,因此涉及到了现实生活中法律调整的范围之内。
凭借着互联网的技术,在假面具的保护下,成千上万幸灾乐祸甚至恨人不死者齐心协力对几个暴露在现实中光天化日之下的人进行讨伐、谩骂、追杀、恐吓、株连……这是一副什么样的情景?这是一副什么样的民族心态?这是一副什么样的惨绝人寰?这是一副什么样的与时俱进?
还记得节目最后主持人那句话中怎么说的吗?“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德规范人们的思想”!
还记得该节目宣传片里制片人怎么说的吗?“观点影响社会,调查支撑观点,然后我们大家共同思想”。
还记得节目开始主持人那句套话吗?“寻找真知灼见,探访内在规律”。
可受过哪怕是中学程度教育的人都会知道,道德是干什么的?是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节目制作者哪怕随便翻开一本辞典,也会知道,道德从来就不是规范人们思想的。
而且,思想是不可能被规范的。既便是在毛泽东时代,思想的纷争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我还记得当时被称之为中国四大金刚中唯一一个不戴眼镜的金观涛给我的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写的一句话:“虽然我们的肉体被禁锢在樊笼之中,但决不能禁止我们的思想在太空中遨游”。)虽然我们与时俱进到了现在,当局还是来不来就要“统一思想”,可人们的所思所想恰恰是这个世界最丰富多彩的,并构成了这个世界发展的原动力。
怎么到了该节目里,道德就摇身一变,成了规范人们思想的了呢?如此天大的笑话,也算是“我们大家共同思想”的基础?也算是节目所寻找的“真知灼见”?这种常识性的谬误,如果私下里说说也就看作是贻笑大方的玩笑或无知罢了,可放到这么个号称要用观点影响社会的的节目里一本正经堂而皇之地对社会发布,真是佩服无知者无畏,佩服我们的主流媒体对如此荒诞不经的误人子弟的说辞和小儿科层面上的错误也大规模传播,佩服节目制作者连起码的知识都不具备就敢于对法律和道德的功用进行宣传而不是扬长避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不耻下问,并且一意孤行地捍卫自己的孤陋寡闻、偏见和滑稽,还为此而沾沾自喜。
这就是在制作者知识储备状态下和敢作敢为勇气中产生的电视节目。
可这还是拦不住节目制作者们的自以为是,常常将一些建议当作耳旁风乃至恶意捣乱。如此境况里,我注定会选择越来越不作为,即使节目再弄出什么荒唐来,应该不是我的责任。从职业道德上说,这种道德环境的垃圾化,势必产生出越来越多的垃圾作品,这当然是在所难免的。
而更为麻烦的是,在媒体垄断的局面里,公共媒体所传播的信息通常会给社会传递着诱导性思想,也许会被社会当作是官方语言,或者是意识形态说辞。这种对于公众的误导、以及对舆论环境的污染,谁又能对此兴师问罪呢?就算是天天在该节目办公室里游荡的我,不也照样对此无能为力?
我想想有时也真该顾影自怜。被边缘化的历程彻头彻尾伴随了我的一生。
如果这种节目能够获得高收视,该让我们如何感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