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准美藉华人眼里的中国和美国――访旧金山州立大学助理教授郭谦博士
(写作具体日期不详,应该是在2000年左右)
何必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和深入,各种有关海外的报道几乎连篇累牍地见诸媒体;而互联网、摩托罗拉、肯德鸡这些非常美国化的经济、文化乃至政治和生活方式在中国的登陆和蔓延,使很多人对美国本土上的各式各样充满了好奇。带着这种好奇,记者找到了在美国已经呆了十四年、有多次加入美国藉的机会、今年暑期回北京度假的郭谦博士,进行了一次海阔天空漫无边际和主题的交流。现将部分内容发布于此,试图展现在美国生活和工作的中国人真实状况。
7月13日,记者凭借记忆敲开了郭谦先生家的门,他本人正在兴致勃勃地与他的大学同学通电话。看着他,40岁刚过,头发已经满鬓如霜,而且像大多数美国人那样开始发胖。在他的电话交谈里,可以看出他对中国的生活还是非常熟悉的,并且对那位同学承诺,到了美国,可以帮助这边搜集一些资料;并劝慰电话那端也许已经官位几品的同学要注意节制,别为了官场和工作上的应酬搞坏了身体。他的中文讲得还是很流利,自始至终没听他用过一个英文单词。
放下电话,他热情地拍了拍我的肩膀,看得出来,他还是保持着非常中国的待人接物方式。我与他寒喧几句并问候了他已经离休的父亲后,话题自然扯到了我们在大洋两岸各自的生活。
用中文名字更能赢得美国人的尊重
在例行公务或礼仪性地彼此交换名片时,我注意到,他名片上的名字还是他中文名字的汉语拼音,只不过按照西方的习惯将姓氏放到了后面,而成了Qian Guo。话题就此展开,我谈到在中国很多连本省市都没有离开过的人,到了外企或假冒外企里,最忙不迭的事,就是先给自己起个英文名字。
他听了这些,不住地摇着头,认为这些也许不能算是与国际接轨的具体表现。国内很多人在学习西方的先进管理和技术时,往往是囫囵吞枣,东施效颦,认为西方什么都是好的,给自己取个洋名字就是与国际接轨;他这些年差不多每两年回国一次,发现有些年轻人言谈话语中总是带几个英文单词,搞得中文不像中文,英文不像英文,不伦不类的听上去很别扭,也妨碍了有效的沟通。现在中国的报纸上也总是不时地带上几个英文单词,其实这未必就能说是真正与国际接轨了,而在他看来,这反倒失去了特色,失去了纯粹,失去了自己的固有,变得四不像了。
先后在美国几所大学里讲授人文地理课程的他重点谈到,所谓人文地理讲的就是人地关系,在全球一体化过程中,问题的关键并不是消灭各自的文化,而是要更为有效地保留和发扬各种文化,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过程。在别人还没来剿灭时,自己先退出半壁河山,也许是不明智的。
他在美国这么多年,曾经有多次入藉机会,他一直犹豫。这次来中国前还又一次碰上这事,也许暑期过后回去就要入了,而入藉时给自己取个英文名字是非常容易的,可他还是保留自己的中文名字的拼音用法。他的美国朋友们对此的态度是:“那才是你呀,那才最能代表你个人。”事实上,在美国取得成功的许多中国人或华裔,都只有中文名字。
到西方的中国人最怕的就是扎堆
郭谦是1987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拿到了硕士学位后到美国去的,开始时是到了田纳西州的一所大学里读博士。在那里,他遇到了那里就一头扎进美国人的圈里,乐此不疲,很快地融入了美国人的生活和文化里。
在他看来,既然是到了美国,就应该充分地了解美国。而很多中国人到了美国,还是自成体系,像《北京人在纽约》里所说的那样,中国人时不时地凑到一起聊天谩骂发泄,或者就是有事没事总往使领馆里跑,过后又抱着与美国社会格格不入的心态去学习、工作和生活,而这样,是不可能真正体会美国的。更不用说,部分中国人一人是龙三人是虫窝里斗相互倾轧残杀之类恶劣的习惯和行为在美国也是为很多人所不齿的,一看到中国人扎堆,就躲得远远的;实质上,中国使领馆很难帮上什么忙。如是,中国人害怕,外国人也害怕。
另外,如果总是呆在中国人的圈里,就在心态上很难与美国文化相容,那样就势必形成对美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排斥。这种抵触情绪的延续和发展,会导致身在美国可永远不能进入真正的美国社会。唐人街上那些中国人祖祖辈辈在美国,可还是不为美国人所认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那里的居民自成体系,不与外界通人烟,致使美国人认为那是一群没有文化的非文明移民群居之所,治安案件层出不穷,警察也不愿到那里去。
实际上,很多从美国回来的中国留学生,就是因为在美国期间与中国人貌合神离地“抱团”而致使自身白白浪费了透视美国文化的机会,拿到学位后也不为美国所容,找不到工作,只能回国。这从个人发展层面上说只能看作是一种失败。
帮人忙不求回报
知道他教了十几年的是人文地理,知道中国的人文地理几乎是空白,也知道北京有个电视台正在做这样一档节目,我提起他能否为这个节目出点力,他毫不犹豫满口应承。我想他在美国呆了这么长时间,大概在观念上也非常美国化了,说到帮忙肯定不会白帮,电视台节目组会按照规定付费用,他连忙摆手,说不需要,这纯属帮忙,他经济状况还可以,又想帮国内利用自己的专业干点事,是兴趣所在。如果这是电视台的规矩,那也罢;如果是朋友的事,那么费用就免了。
1997年暑期,他带着他的美国妻子到北京度假,赶上北京电视台有一个节目的主持人请假,急需一个地道美国人为节目配音。他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找到了他们夫妇,一起去了电视台,请白丝试音后,对她那美国中西部的标准发音、音色等非常满意,配了半小时节目的音。临走,电视台方面还很不还意思地拿出了200元人民币说是劳务费,搞得他俩哭笑不得,最后塞给了白丝说是在中国打了一个小时工的报酬。
郭谦对国内现在的唯利是图人情荒漠大惑不解,难道中国的人情就这么不值钱?难道断交成本如此低廉以至于区区小事就能弄得老死不相往来?他在国内就因为不喑此道没有给一些关心送礼而搞得关系微妙,早知如此,那些为数不多的钱说什么也得付,不为别的,只为了自己弄个好心情。
这么多年,郭谦不是没有想过回国工作生活,可是,国内亲友对他那还保留着20多年前不计报酬助人为乐的态度再加上美国熏染的守规则直言不讳的风格担心,劝他还是不要回国――这里今非昔比,人和人之间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跻身美国中产阶级洋岳父母引以为荣
郭谦谈到,美国几百年的历史,也形成了所谓主流社会和非主流社会。一般而言,能在美国大学里找份职业是不大容易的,这需要对美国社会很深刻的了解以及很强的文化适应能力。
他拿到地理学博士学位后,就在大学里任教,讲授人文地理。而人文地理的课堂教学,需要配套很多案例,那么就需要对美国的地理状况和人文环境有更多的了解。作为一个中国人,给美国学生讲课,总不能翻来复去就讲些长江黄河喜玛拉雅,那样的话美国学生很难在经验范围里发生联想,也就很难起到或不容易达到授课的作用。因此,讲课的需要也加强了对美国进一步的认识与感触。
现在,美国中小学时兴地理教学,这是美国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在教育领域里的反映。而此前,美国人对地理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因此在中小学地理教育兴起时,面临的直接问题就是师资不足,很多中小学教师对地理的了解仅仅是从社会科学学习中所接触的凤毛麟角,远远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由是,郭谦现在的工作有一部分是为这些中小学地理教师进行地理知识的扫盲和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他在授课时必需深入浅出,把较艰深了理论用很浅显直白的话表述出来。
相形之下,中国的地理教学研究由于进取不够,水平得不到提升,大学里几乎没有人文地理的专家,所翻译的教材也多是较为陈旧和片面的,地理教学受资金的影响,很难有令人满意的成就,很多地理教学由于找不到资金而几乎别取消了。这样,在中国的人文地理教研领域,与国外的差距越来越大。
在美国的大学里任教,是件值得荣光的事,也是份较稳定的职业。郭谦美国妻子的父母在对外说起他时,也是很自豪地用了那么一种“看,中国人,我们的女婿,在美国的大学里教书,挺棒吧!”的口吻。
美国的大学也具有随意性旧金山居民繁杂不招待见
郭谦因为婚姻,离开原来所在的密执安州那所执教多年的大学,到了旧金山州立大学。而到了新大学以后,校方才告诉他原来在田纳西的工作经历不算数,要从在本校的工作之日起累计经历,而按照美国的规矩,职称的评定也是要论资排辈的,这样,他以前在田纳西那所大学里的工作经历等于被一笔抹煞掉了。
看来,不讲理的地方到处都是。
还有,就是这里的大学也经常犯些官僚主义的错误。前不久,媒体就揭露了这些校方的长官们想当然地失误:这里的校园卫生是请外面的人每天定时来打扫的,而其工作量并不是很大。可是,那些被聘来打扫校园的人,也摸到了校园管理者的规律,每每总是在工作时间上弄虚作假无中生有些劳动时间,致使校方为几个打扫卫生的人多付出了几十万美元,成为社会上一项谈资。
将北密执安大学所在位于苏必利尔湖畔那个安静的马克特小镇相比,马克特白人居多,环境优雅,居民相安无事,而旧金山可算是个大都市了。可他并不喜欢这里,原因是这里是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到大街上一眼望去满目都是各色人等,其中也有不少中国人,显得很杂乱,而其中,道德水平不一、行为方式有别、文化背景迥异的人们的混杂,造成了交通拥挤、人头撺动、公共区域较为肮脏、社会治安状况较差……在旧金山,反映着美国现在时兴的一种说法,就是多元化,而主体文化和主体社会的色彩苍白意识淡漠,这造成了文化认知上的混乱,缺乏主导文化,造成社会和个人角色感的迷失,而没有主导文化的社会,在政治、文化和社会上可能会导致四分五裂。
感受中国
郭谦这些年也来了几次中国,比较突出的感受就是从专业眼光看,中国各地的建筑已经进入了后现代化时代,讲求多样化、个性化,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现象。每次回国,都感觉找不到路,城市格局变化很快。但是,这种变化究竟是不是也把自身的特色消失掉了,倒也让人怀疑。
建筑后现代化,可人们的生活还是停留在现代化的赞同上,人们经常提起的就是“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这种态度就是步入现代化时的典型心态。
而感受最深的,还是中国人价值观上所发生的变化。一踏上中国的土地,就觉得脏乱,人们都是只顾自己,很难为别人着想,不注意环境,不注意公共道德,没有秩序,没有规则,为了一点小事就可以大打出手众叛亲离,道德水平下降之厉害让人心惊胆战。
他回国后常常在内地考察,而内地机构的工作人员办事效率非常低下,而且总是慢悠悠地想为自己捞点好处。郭谦经常为了外国人说中国的坏话而与那些人争执不下,可面对自己的同胞的白眼和将大局利益束之高阁的做法很是看不惯,尤其是,当想在美国宣传中国正面形象时,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却根本没人愿意为此提供相应的材料。海外有很多热衷于中国研究的学子,经常回来想从事调研,可却得不到较好的接待,令人很失望。
在谈到报章上经常出现的招聘广告中用英文和对学历、年龄、性别、经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要求时,他提到,如果这样的事发生在美国,马上就会把那些招聘人的单位告上法庭,因为这是非常明显的歧视,是为法律所不允许的;而用外语作广告,也是对本土文化的一种亵渎。
他一直在关注和研究着新疆建设兵团现象。他以为,建设兵团作为一个历史事实,在客观上维护了民族的统一和国土的完整,而祖国概念浓重的他,在美国也从不愿意听到那些分裂主义的论调。
美国大片是什么――文化垃圾
郭谦谈起被媒体炒得火热的美国电影大片时,很不屑地说起,在美国,很多人是不屑于看中国人所谓美国大片的,因为那种影片里除了运用现代科技进行制作,以追求视觉、听觉等感官刺激外,没有任何内涵,看过后觉得脑袋里空空如也,不会引起任何联想和记忆。这也是这类片子很难登上大雅之堂获取国际电影奖的原因所在。
这类影片里的大部分在美国只是些少数民族的移民或侨民以及一些穷苦人在看,在美国被视作垃圾作品,很少被那些中产阶级或者主流文化阶层所认同甚至花金钱、时间和精力去观赏。而他到中国来,看到对这类影片漫无边际地吹捧,觉得引进外国文化时也应该注意选择,别把人家的垃圾当宝贝花了巨额资金动用总量有限的资源拣回来像神那般供着。
事实上,好莱坞文化在美国人眼里也是格调很不搞的文化,那里也是充斥着腐败现象。在美国,影片是分级别的,有类似中国的甲乙丙之类的区别,而国内在引进这些片子时,一股脑都说成是大片,这种说法是不科学和不严肃的,从效果上看对观众也起到了误导的作用。
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也是美国很多人都非常关心的事情。他们投过古罗马、古巴比伦,特别是古埃及文明的中断的史实,也在关注着古老的中华文明的未来。在他们看来,中华文明在甲骨文时期也发生过断代,在100多年前才被重新解读并为世人所知晓。而目前,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如何对待自身的文化,确立自己的合理位势,这对民族存在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而国内的媒体对美国的描述、记叙、回忆、特写等宣传里,有很多是不大准确、真实、客观的,总是有意无意地进行了些有违美国实际情况的报道,而这样是非常不利于中国国内的人们认识一个真实的美国,而在结果上,就如同美国媒体总是像纳粹德国戈培尔所言的“谎话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对中国进行诋毁搞得美国公众失去了对真实中国的判断一样。同时,中国在美国的宣传做得非常不够到位,在美国学术界也经常会发生一些引用中国基本知识上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更别说具体到普通的美国人。
这些媒体操作的偏颇,在客观上也助长了那些在美国游离于社会实体之外多少年混不出个名堂、可回到国内来却眉飞色舞唾星四溅地对着那些孤陋寡闻的同胞吹嘘自己在美国的辉煌经历,以此来就美国社会对其疏远实施报复,同时也演绎着其等级差别主见的混混们的投机心理和短期行为。
身为中国人,两头受歧视
郭谦满怀无奈地对我谈起他每次回国出入美国和中国海关时的别扭:
他不是美国公民,每次进美国海关,都不能走专门为美国公民预备的通道,那里空空荡荡,海关官员们对每个经过者也是笑容可掬;而只要不是美国公民,不管是拿绿卡还是其他什么身份,都得从另外一边通过,而那里排了很长的队,要等上好长时间,而且这里的海关官员一个个戒备冷淡。号称尊重人权的美国,这种歧视在这里体现得非常明显。认同,找麻烦
可回到自己的祖国,待遇也是如法炮制。这边的海关官员们,见到金发碧眼或是一眼就能看出的外国人,总是毕恭毕敬,而对中国人则板起脸来声音也高了八度。
郭谦的美国妻子当初听到他说起这些时,以为是他的偏见或带有些调侃的夸张。1997年他们二人来中国这次,终于让她见识了真相。
到北京,他在前面走,海关官员板脸高八度,当听到后面纯种的美国女人是他的妻子,马上换上了一副笑脸,“好啊好啊你真行啊”的弄得他不知所云;而回到美国,他的妻子从公民通道早早地过了等着他,他却被上上下下检查了个遍,当得知他的美国公民的妻子已经过去了时,还是不免挨了顿“为什么不一起走下次注意”之类的恨巴巴的教训。
那些在海外的人每次回国,都是在外漂荡了很久的游子终于回了家,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身为中国人,都是非常激动的,可遇到海关是第一关,就碰上了这样事,很让人扫兴。要知道,在国外,自己是不被认同的,无论如何也是个外人,什么时候都得想到那不是自己的家,可到了中国也是这番待遇,甚至更差,实在让人心寒。而每次从中国出去时,离开了国内的亲朋好友,又要投身到单打独斗寄人篱下的生活中,心情很难受,可最后一道与中国人打交道的海关,还是对人恶狠狠的,让那些来去者真不知道哪里是故乡。
身为中国人,在海外游荡,希望有个家;可如果家依然只能游荡,赤子之身就会到永远了。
也正因此,也因为妻子,他决定加入美国藉,尽管他很热爱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