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大学又怎么样?
(写作具体日期不详,应该是在2000年以前)
何必
最近,媒体上有着不少有关各地缺少技术工人的消息。(略)
其实,发生“技工荒”并不是现在的事,也不单单是长三角地区。上个世纪末在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广东也发生过技工紧缺企业出资10万元人民币招聘一名模具工的事情。
这类现象于今出现得越来越频繁,涉及的地区也越来越广阔,大有蔚然成风并争夺社会新闻热点之势。
而与此形成鲜明而耐人寻味对照的是,今年,在高考扩招后第一个毕业生走出校门的年头,再赶上非典,全国212万大学毕业生中有将近一半就业困难。为此,各级党政部门召开了大大小小的会议,三令五申要把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当成政府重要工作来抓。
但是,勿庸置疑的是,目前中国就业市场里,就业困难的人群已经有着“白领化”的趋势——年龄越来越低、教育程度越来越高。
有专家称,中国未来社会发展当中,就业将是全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人们对此议论纷纷,探究为什么在我国经济取得了令全世界瞠目结舌的高速度发展的同时,经济增长对于就业的拉动能力越来越弱、增长对就业形成的弹性越来越低(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能增加的就业机会的数量越来越减少),并为此献计献策,从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社区就业、体制转轨、择业心态、就业竞争力提升等多方面予以关注。
而出现技工大面积短缺而大学毕业生大面积过剩的现象,却足以让我们警醒。
中国人习惯的思路是,学而优则仕,望子成龙就必须小学-中学-大学一股脑地走下去,千军万马挤在了高考的独木桥上殊死拼杀,学到了近视眼越来越多一眼望去满大街都是形形色色的眼镜招摇过市横冲直撞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看上去人人都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但却成天到晚往招聘会上跑把大好时光都用在了与招聘单位眉来眼去你来我往上,把大量的纸张用在了个人简历和各种各样在学校的成绩单推荐信证件的复制上,举家上下为了小皇帝小公主的谋生饭碗而殚精竭虑费尽心机,甚至不得不采用欺世盗名之举伪造个人经历以获取用人单位的注目与青睐进而形成社会信用进一步的缺失。而莘莘学子们被用人单位白眼里映衬着俯拾皆是的不屑——学到的书本致使一无所用只会夸夸其谈却难以付诸实用。
同时,这也造成了高等教育成本的节节攀升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远远超过了国民的经济承受能力。看上去,有需求就有供给,既然国民对于高等教育趋之若骛前赴后继,依然处于相对垄断地位的高等院校们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发财机会,收取逐渐增加的高等教育费用形成了在人均收入水平上高等教育成本让即使是城市家庭也心惊胆战的居高不下,并因此形成了对于占人口总数三分之二的广东农村人口的排挤,进而从教育体制上埋藏了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的社会危机隐患。
另一方面,却是对于技工这种“淫工技巧”的习惯观念中的歧视和偏见,造成了技工培训资源的严重匮乏和日趋没落。中国文化里有着重学轻术的传统,即使到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人人嘴里都崩着“byebye”、“yeah!”、“圈A”这样不伦不类四不象的外语单词或中西合璧产物时,也还在全社会荡漾着对于实际操作能力的轻慢和鄙视。
如此情况下,中国劳动力供给方面就产生了结构性畸形,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而具有技术专长的技工却严重短缺,而且情况愈演愈烈造成就业结构日益失衡。发达国家的就业人口中,技工比例占到了大多数,形成了橄榄型的结构,这是市场经济多年发育而由市场选择形成的就业结构。但在中国却是出现了哑铃型的结构,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数量比重大增,而居于中间的技工数量成为稀缺人群造成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瓶颈。
中国目前还在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具有价廉物美的劳动力,中国产品与服务在国际上正在占据着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而这一切,都有赖于中国人力资本结构的合理化。中国有雄心要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将欧美发达国家由于劳动力价格过高而不得不转椅出来的制造业吸引到中国来。但是,很难想象当世界制造业流向中国时,这里却只有手无寸铁可满腹经纶的莘莘学子却找不到作为能够支撑制造业中坚力量的庞大技工人群。
事实上,如果单纯从就业角度看,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远不如技工们更为璀璨光明。
如此,还不如量力而行学点子“淫工技巧”,弄个国际上通行的就业饭碗。
于是,不上大学又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