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宏观调控抑制房价

(2022-12-17 19:34:30) 下一个

宏观调控抑制房价

                                         2005年4月14日

何必

目前,从市场上的反馈来看北京并没有出现房价下降的现象……(略。)

有关住房价格不断上涨的讨论,可以用如火如荼来形容,而且,把抑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被写进了两会上国务院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这也是前所未有的,说明了此问题的引人关注的程度。

其实,通看该报分析(也许可以看作是戏说)现在不买房的10个理由,就像一部控诉书,血泪斑斑地指认着当前消费环境之恶劣,也折射着整个社会安全的岌岌可危。其中,有法律的亏空,有政策的滞后,有二次分配的差池,有黑幕重重的表征,等等。

实际上,说买房不如租房,这应该是房地产领域里存在泡沫最典型的现象,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判断标准。在国内房地产是否存在泡沫的问题上,各种奇奇怪怪的说法比比皆是。比如说此次房地产市场火热是由于真实需求所带动,而却忽略了中国股市进行低迷甚至可能崩盘那个令人痴迷激动鼓舞疯狂的前夜,整个资本市场也是红火得不行,也是所谓真实需求所带动的。

就目前情形看,房地产领域是否存在泡沫好像已经没有什么争论,至少党政高层对此偏转到了泡沫论一方,并且出手整治虚高的价格,抑制过快上涨的势头。

但即使如此,也还是不能让人放下心来。

目前官方的说法是,抑制房价过快增长的势头,言外之意是可以保持稳健的上升。这给国际热钱和国内投机者一个政策性的定心丸,说明政府不会采取措施刺破泡沫,也决然不敢冒着一旦该领域出现崩盘或行业破产而把像阿斗般死活长不大的中国国有以及股份制银行拖进泥潭,甘愿引发金融动荡。最近,央行副行长吴晓灵表示,光是靠货币政策是不可能平抑房价的,还要依靠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土地政策以及产业政策才能根治。话说得也许不错,但通过国务院发出指令由央行针对具体一个领域使出如此之大的动作,目的仅仅就是为了压低价格上涨趋势,这在国际上也是很少见的。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银行应该为自身的业务负责,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犯不着由央行像封建时期的家长那样事无巨细地针对自己某一项贷款利率作出硬性规定,而如此上级利用行政式手段干预企业运营的情势更是使银行可以放心大胆把房贷当作优质业务,而全然不顾贷款风险。如果出现拒还贷款的情况,银行自身的责任也很小。积累下来的坏帐很可能被国家出手救治,以不良资产核销到资产管理公司的方式,来虚假保持银行的优良资产比率。

4月14日《东方早报》数据,由于部分地区房价越来越高,使政府不得不采取一波又一波的调控措施。对此有银监会官员坦承,事实上现在的房价过热,正是被去年的宏观调控逼出来的,这应该说是国家政策的失误。该官员认为,对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应该进行控制,但不应当对房地产尤其是住宅房的供给进行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热主要是由于地方政府换届、加大基建导致的,集中表现在市政建设、基建、开发园区、大型购物中心等方面的投资过热,因此固定资产投资过热不等于商品房市场过热,真正的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的高峰不出现在这两年,而是在更早的前几年。引致宏观调控的应该是前面的过热部分,房地产业可以说是一个被搭错了车调控的行业。反过来,房地产需求的高峰则出现在这两年,产生需求的原因主要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阶段性现象和必然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超出政策调控能力之外的。分析人士称,从上述表态可以看出,管理层内部对于房地产调控也有不同意见存在,这可能预示着未来调控方向可能会发生改变。

事实上,从经济学上来说,目前中国实施的宏观调控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宏观调控。美国加州伯克利经济学教授钱颖一指出,宏观调控应该是政府利用货币、财政等手段对经济整体进行干预以达到物价总体水平稳定的目的,而不是像中国政府目前所做的这样,手伸得太长,干预到了具体领域当中。

如此的调控,被称作是“微观调控”,也是强势行政的具体表现。

人们说,改革开放的过程、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后10年,是放权的过程,是中央政府降低汲取财政能力的过程,(与此相应的是,行业与地方权力却在向党政一把手手里集中,形成上下两方面向行业或地方官员集权的趋势。)也是将越来越多的政府责任转嫁给社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催生了一批批借助下放的权力中饱私囊的行业和地方官员。新一届政府亲政后,对以往的去责任化过程采取了纠偏措施,但却难免出现目前房价过热是被宏观调控逼出来这种奇观,成了矫枉过正和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典型案例。

大概,这也是很经典的两难困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