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还可信吗?
2004年10月29日
何必
目前在统计上仍存在着严重的弄虚作假现象……(略。)
按照这位统计局长的说法,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不少企事业单位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按需报数”,或者按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意图报数。有的为争取投资、申请贷款、评优争先、提升形象,虚报产值、产量、投资、效益等统计数据;有的为逃避税赋、少缴社会保险金,又瞒报销售收入、利润、工资总额等统计数据;也有部分企业主动迎合上级要求,或者为了完成任务被迫上报虚假统计数据。二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和经济利益,有的要求按计划上报统计数据,有的凭空编造统计数据,有的授意、指使下级虚报、瞒报、统计数据,有的甚至直接篡改基层上报的统计数据,有的还规定上报统计数据必须由党政领导研究决定。这种情况较多反映在基层,但个别省一级政府也存在人为干预统计数据的现象。分析其原因,李德水说,有些地方和部门领导盲目追求高指标,搞不切实际的目标考核,迫使下级弄虚作假;有的党性原则不强,法制观念淡薄,利用虚假数据争名牟利;有的工作漂浮,对弄虚作假者不检查、不追究,甚至袒护纵容。李德水表示,在统计上弄虚作假是严重的违法行为,也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腐败行为,必须严肃查处。他要求全国统计系统以这次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统计法》执法检查为契机,加大《统计法》的宣传、执行力度,进一步推进统计改革,确保统计数字真实可靠,不出假数。
光是把这位局长的话完整的记录下来,就够触目惊心的。虽然,出于政治利益平衡、社会安定、舆论宣传等多方面的需要,在这次介绍中,并没有涉及这些被立案查处的统计违法案件所造成的统计数字错误到底有多少、以及占到统计违法案件60%的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案件给最终向社会公布的统计数据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可毕竟还是捂不住必须要对此进行哪怕标题式的介绍,而仅从这寥寥几百字的新闻当中,就让人体会到了一番多么龌龊肮脏的场景。以国人所处的特殊政治环境和社会状况里擅长对官方表态进行想象与猜测的特殊能力,这种介绍的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就是很需要煞费苦心的智力游戏了。
从社会(民间)角度看,在中国所获取的有关社会运行情况的全部信息,都有赖于官方认为是否可以公开的各个领域的情况通报,或者说,所谓公民的知情权还是来自官方的赐予,远非与生俱来。当下,君权神授的合法性早已被荒弃,而君权民授的概念却被讳莫如深。如是,官方所提供的公开通报就成了社会得知自己存在环境状况的唯一渠道。
在中国特殊的社会组织形态氛围当中,全部社会组织形态基本上只有政府、企业与家庭三类,而西方人所谓正常社会组织形态应该是在国家与个人之间还存在着广泛密集的非政府组织以及党派,在我国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也一直没有形成气候,最终,整个中国社会形成了政府、企业、个人三者为主要构成的三足鼎立,而由于组织化程度、信息掌控水平等多方面的不同,个人往往处于最无力最容易受侵害的位置。
在如此情况下,政府和企业不谋而合地在统计数字上弄虚作假,表面上看是国家利益受损,但最终还是国民遭殃。
坊间早就对官方发布的统计数据不屑一顾,认为其中的水份或者泡沫太多,根本不值得认真对待。而事实上,国际上也彷佛与国内民间流行的风尚彼此呼应。2002年笔者在中央电视台2套供职时,曾经做过对国内著名经济学家的电视访谈节目。针对当时美国一个大学教授通过自己的测算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并没有中国官方所宣称的那么高速度,中国经济学家挺身而出,以“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到底有多高”为题,在节目中对那个不招国人待见的美国佬的恶语论调逐一驳得“体无完肤”。按说这种纯正得不能再纯正的爱国主义很值得赞赏吧,但恐怕谁也想象不到的是,这个节目被枪毙了!为什么?因为“社会上谁也不知道官方数据被怀疑,一旦播出去反而引起猜疑和混乱”!
而最近,有媒体声称,每年教育乱收费达2000亿元,教育部长马上站出来辟谣说,虽然乱收费现象存在,但却根本没有那么多,可到底有多少却又成了机密;有关10年淮河治理污染花了国家600亿元,但至今淮河却依然是臭气熏天,许多河道还处于五类水质根本无法派上任何用场,有关部门也跳将出来,说治理费用根本没有那么多,可到底花了多少钱、以及淮河的现状究竟如何却又被别有用心地避而不谈;有关房地产泡沫、保险泡沫等等,相关部门都出来捍卫政府部门自身利益(连带着也就是维护国家利益),在统计数字上做文章,却还是拦不住央行从28日其不得不动用利息这个“最后的晚餐”来平抑居高不下的投资热潮。可如果基础数据就是值得怀疑的,无论泡沫是否存在,各种在这种根源上就存在弄虚作假成份的统计数据所推导出的说辞马上也充其量就是海市蜃楼的飘渺幻象,对真实存在却一文不名。
从开篇介绍中无法判断,现如今的统计到底还有没有可靠性、以及到底还有没有政府部门和企业不弄虚作假,只是领略到,透过这种种统计数据之争,背后是作为合法公民的个人在统计黑幕面前的无能为力与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