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然加强民工知识与技能培训支出
2004年8月11日
何必
为广东“民工荒”开药方,认为“有长远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必须注重劳动力成本的支出,除了要增加薪酬外,还有增加员工知识和技能培训支出。”……(略。)
有关“技工荒”、“民工荒”出现远非一两天的事。
早在上个世纪末位于珠三角的广东省就曾经发生过企业开价年薪10万元却招不到一个模具工的事。
而去年凤凰卫视10月14日有题目为“长三角闹‘技工荒’”的报道称,由于缺少技工,拥有日产6万件皮衣生产能力的浙江海宁市现在每天至少流失100万美元的订单,“童装之都”浙江织里镇许多企业老板则干脆整天守候在车站高价争抢外地来浙江的挡车工……随着制造业在“长三角”蓬勃发展,人们发现,“技工荒”正成为比缺电更紧迫的经济发展新“瓶颈”。即使在装备制造业实力颇为雄厚的上海市,目前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的比例也只有6.2%,这与发达国家高达30%到40%的比例相去甚远。尖锐的供需矛盾,使得长三角蓝领技工成为炙手可热的“抢手货”。“哄抢技工”的事件时有发生。嘉兴平湖市职业中专今年毕业的500多名学生成了外资企业竞相追逐的“香饽饽”。从去年9月开始,日本电产、芝浦等一大批日资企业纷纷到校“预订”人才,由于“抢人”的企业实在太多,一个企业最终能要到十几个人就已经算是“丰收”了。
2004年4月18日《北京晚报》报道,2004年一季度北京市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向社会公布这一特殊现象。一季度进入全市劳动力市场招聘的单位又14860家,累计需求各类人员88161人,进入劳动力市场进行求职登记的各类人员为84830人,求人倍率为1.04。但同时,统计显示劳动力市场最大匹配率为0.66,意味着37%的就业岗位暂无合适人选相匹配,至少34%的求职者在劳动力市场找不到自己中意的岗位,由此,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性矛盾凸现出来,“错位”、“缺位”现象很严重。无底薪营销类别行业尽管招聘需求大,但求职者退避三舍;高级技工稀缺,市场对高技能工人到了“求贤若渴”程度。
2004年7月21 日《工人日报》报道。闽南地区招工难,特别是非公企业密集的泉州一带,许多企业都挂出了“紧急招工”的大红条幅。众多工厂设点招工,可谓招工的比找工作的还多。统计数字表明,仅泉州私营企业的用工缺口就大约在20万人左右。劳动力市场本应供需两旺却出现“工荒”导致招工难,原因有工资过低还被拖欠、健康安全无保证、老板无视法律法规。
由此可见,“技工荒”、“民工荒”势头已经蔓延全国。虽然技工和民工的概念有所不同,但相对于广阔的劳动力市场来说,产业工人整体性短缺的形势已经初显端倪,并且在经济发达和次发达地区大范围展现。
经济发展带来人工成本的攀升,这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而像开篇专家所言,经济发展的同时却是劳动力价格持续走低,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正常。虽然这种现象在珠三角地区较为广泛地存在着,但仍有悖常理。经济快速增长,劳动力市场价格也会随之而变化,劳动力成本理应随之发生提高,并反应在劳动力收入水平上。那种动辄就以为中国的国际竞争优势就应该主要体现在劳动力价格上的说法,在改革开放之初或许还是符合当时的背景,但如果经济持续发展而劳动力成本却一成不变,显然是不正常的;由此而产生的竞争优势,也是不切实的。按理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最初而且处于产业链条最末端的来料加工向世界其他劳动力价格更为低廉地区转移,是大势所趋,并且也逐渐成为不可逆转的现实。同时,工人短缺才有了上述那些职位供求严重不匹配的情形出现。(由此而产生的10万年薪招募模具工、以及长三角地区争抢技术工人造成其价格水涨船高的事态,想必是对保持较低劳动力价格以维护国际竞争力主流思潮的反动。)这在如今就业市场形势严峻、失业人口大量增加的局面里,倒是形成了一条独特而耐人寻味的风景线。
现实情况也给了我们一个很值得关注的警示。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更多地还是依靠投资,而不是来源于消费。人们在分析消费依然低迷的原因时,不约而同把目光聚焦在工资增长幅度低于经济发展速度、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上。其中,劳动力市场价格没有与经济发展态势相吻合,不仅仅影响到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也对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乃至社会安定形成了威胁。所以说,劳动力价格走低绝非是件什么可资炫耀的事。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缓解技工、民工难求的局面也就成了各方热议的话题。
抛开长期为各方诟病但却依然故我的现行教育体制造就的产品与市场不接轨这个已经被讨论得百无聊赖的问题外,“有长远战略眼光的企业家”是否存在?在这种言论发出的珠三角地区,是民营企业大量存在的地方。而民营企业长期以来在国民待遇方面所受到的连外资企业都不如的礼遇,对民营企业对市场的预期产生了不公平的负面影响;而投资决策中所必须考虑到的政策变化因素的增加,也对形成所谓“长远战略眼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比如调查发现,宏观调控影响最大的还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民营经济,而依然处于垄断状况的国有企业所受到的影响微乎其微。)而且,在责任-信用体系岌岌可危的环境里,全社会的短视功利蔚然成风,这时要求民营企业具备“长远战略眼光”就显得揠苗助长要求过高。
现实情况也是如此。最近广东地区出现了多年未遇的持续高温天气,但据《经济半小时》报道,珠三角地区很多民营企业员工的住宿与工作条件非常恶劣,根本没有防暑降温设施与物品,甚至连饮料都不提供。而这种企业行为与《劳动法》里有关高温条件下劳动环境的规定相违背。
劳动条件恶劣也是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并带有普遍性和蔓延的趋势。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在生产过程中被机器切掉的手指头就有10万个!在如此违法乱纪企业行为层出不穷的环境中,想当然地以“长远战略眼光的企业家”为诱饵吸引民营企业老板们的注意力,太小儿科了;而当民工连基本劳动安全都被忽视之际,要求企业注重民工知识与技能培训支出,也更像是天方夜潭。无论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还是越来越成为时髦词汇的人力资本,都内涵于在满足人的最基本生存与安全需求时,才会有诸如创新能力、受教育程度乃至企业家精神的要求。这就好像一个乞丐处于食不裹腹之际却要求管理部门为其增加体面服装以显示生机勃勃一样不切实际。
当社会主流价值观还在热衷于认知接受国际分工而把中国变成世界加工厂、以低廉的劳动力价格获取并维持国际竞争优势之际,当虽然将占中国2/3的农村人口排除在外、但毕竟还是对企业劳动环境标准有所规定的《劳动法》也被置若罔闻之际,当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民营企业主们把民工住宿条件设定为8个人挤在一间不到10平方米且密不透风夏不避暑冬不遮凤的小窝棚中时,当福建泉州企业家们张灯结彩招募民工但却事与愿违的背景原因被解释作“工资过低还被拖欠、健康安全无保证、老板无视法律法规”时,再来看专家振臂高呼的“有长远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必须注重劳动力成本的支出,除了要增加薪酬外,还有增加员工知识和技能培训支出”这类激动人心得令人亢奋的口号时,就更加引起人们意味深长的默不作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