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还是穷学生的时候,宾夕法尼亚去过两回。一次是去费城参加美国化学会的年会。还有一次是去葛底斯堡参加实验室一位同事的婚礼。一众穷学生,真是心无旁骛,开了几天的会,费城的美国革命圣迹绝对没有涉足;参加婚礼就参加婚礼,好像大家都不知道葛底斯堡是国家名胜,第二天就回学校了。但当地景色的美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新冠瘟疫肆虐,已经一年有半。接种疫苗之后,可以获得更多的自由。儿子一说去看费城和葛底斯堡,我就同意了。美国革命的“震惊世界的一枪”虽然是在马萨诸塞打响,它的首都却是在费城。美国后来定都华盛顿,但南北战争中在宾州南部的葛底斯堡,联邦军队击退南方联盟叛军,开始扭转战局,使国家终于免遭分裂,并且一举废除了奴隶制。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演说。
美国立国以一七七六年七月四日《独立宣言》的签署为标志。但是美国政府的形成至少要追溯到一七七四年在费城木匠大厅召开的第一届大陆议会。独立战争的第一枪在一七七五年四月十九日在马萨诸塞州和谐镇打响。今天费城所谓的独立大厅,本是宾州议会。从一七七五年五月十日起,成为第二届大陆议会的会址。一七八一年根据《邦联条例》成立的邦联议会,在一七八三年以前也在此办公。一七八七年,美国立宪会议在此召开。所以费城独立大厅是美国早期最重要两个历史时刻的发生地,《独立宣言》签署和《美国宪法》制定。
一七八三年五月英美签订《巴黎和约》,承认美国的独立主权,美国革命取得胜利。美国的伟大,不仅在于它后来成为一个超级大国,还在于美国革命战胜的对象是大英帝国、当时的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以大无畏的气概,在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上跟英国抗衡,最终取得胜利,算得上是个奇迹。
在一七八九年三月四日《美国宪法》开始生效之前,大陆议会以及后来的邦联议会行使美国政府行政和立法的职能,美国还没有总统,也没有实行三权分立。《邦联条例》为了防范中央集权,将更多的权力赋予地方政府,邦联议会议而难决、决而难行,财源匮乏、没有执行力,在国际上不能维护国家主权,在国内甚至不能维护自身安全。立宪会议将其推倒重来,制定了《美国宪法》,确定三权分立的政府结构,并确定州际和中央地方关系。根据《美国宪法》,形成三权分立的美国政府,华盛顿在一七八九年四月卅日成为首位总统。美国开国时没有总统,华盛顿并不是开国总统。
一七九零年十二月六日,美国国会从纽约搬回费城,在独立大厅旁边的国会大厅办公。
美国虽然是一个民主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却不是一个民主国家。民主要求一人一票,美国政府的形成并不完全遵循这个原则。国父们为了防范多数人的暴政,决定采用宪政共和的制度,所以美国是一个宪政共和国,并不自诩为民主国家。且不说美国的制度植根于欧洲的启蒙思想。不知道“美式民主”的说法有何依据?
现在实行成文宪法的宪政国家中,美国成立于一七七六年,现行宪法在一七八九年开始生效、是世界上最早并连续有效、成文的国家宪法。其它几个最早实行成文宪法的宪政国家,挪威现行宪法在一八一四年开始生效,荷兰在一八一五年,都比美国晚。英国实行不成文宪法,没有确定的生效时间。法国虽然是孟德斯鸠的国度,其实现宪政共和的道路比较曲折,现在的法国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一九五八年成立。法国人的政治理想,首先在美国实现,所以要赠送一座自由女神像以示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一九四九年,而且近年来对宪政持批评态度,并不是一个宪政国家。所以美国是当今世界最老的宪政共和国。美国没有历史的说法,不知道从哪里来。
二战之后,美国主导了德国和日本宪法制定,并一度主导其政府运作。但是德日政体,与美国不尽相同。美国并没有趁机将“美式民主”强加于人。批评美国在海外推行“美式民主”需要具体的证据,反对民主也要有个光明磊落的态度。
爱好自由是人类共同的天性。费城的自由钟本是宾州议会的集合钟。一七五二年购自英国伦敦,很快开裂。本地工匠两次回火重铸。到一八三零年代,废奴运动兴起,美国人开始将这口曾经见证《独立宣言》签署和《美国宪法》制定的钟视作自由的象征,寄托神圣的意义。自由钟成为美国废奴运动、女权运动和民权运动的圣物。一八四六年为纪念华盛顿生日,自由钟敲响,导致旧有裂缝扩大。修复失败后,彻底哑掉了。具体自由钟什么时候开裂,今天已经不得而知。传言一八三五年约翰·马歇尔去世时鸣钟,自由钟开始出现裂缝。马歇尔是美国国父之一,自一八零一年至死担任美国最高法院第四任首席大法官,将最高法院提升为跟总统和国会平起平坐的政府分支,从此美国由三权分立进步为三权鼎立。
今天的美国人享有高度的言论自由,可以公开批评总统、政府和国家、焚烧美国国旗,而不用担心法律后果。一七九一年通过的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言论自由。但当时美国对公民言论表达自由的保护,远远没有今天这么彻底。当时出现了联邦党和共和党的政党之争。华盛顿总统更倚重联邦党人,虽然他对党派政治感到担忧。倾向于共和党的本杰明·富兰克林·贝奇(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外孙)在费城办了一份叫做《极光》的报纸,连续不断地攻击总统华盛顿。一七九七年三月四日,华盛顿卸职,约翰·亚当斯继任。六日贝奇在《极光》中斥责华盛顿为“我国各种不幸的根源,”去之而后快,大表庆贺。亚当斯是联邦党人,其政府对来自贝奇的攻击感到不胜其烦,在一七九八年六月以煽动性诽谤的罪名将其逮捕,保释后当年秋天死于黄热病。类似的事情不大可能在今天的美国发生。
美国的党争虽然激烈,但是双方都尊重宪法的权威。罗斯福总统是一位伟大的总统,他在大萧条之后实行的一系列新政拯救了美国经济。最高法院起初反对政府干预市场,是罗斯福新政的主要阻力。罗斯福在一九三七年提出要增加大法官人数。他的这项计划对三权鼎立的宪政原则是一种威胁,两党一致反对,很快遭受挫败。在拯救经济和宪政原则之间,美国人选择了在维护宪政原则的条件下恢复和发展经济,就是像罗斯福这样有威望的总统也不能违反这一点。
费城自由钟的破裂失声,对世人是一个警醒。历史上的共和制度最终都是失败的。民主自由无论如何根深蒂固,终究都还是脆弱的,须要全体社会的精心呵护,才能得以保全。
从费城出发,不过两个小时车程,就到了葛底斯堡,沿途是美丽的乡村风光。美国独立八十五年之后,发生了南北战争,南方武装割据、国家陷入分裂。战争的起因,主要围绕奴隶制的存废。
北美大陆的奴隶贸易,始自一六一九年、美国开国以前。北方在美国独立以前,就有了废奴的思想。在独立战争期间,大家决定搁置关于奴隶制的争议,独立优先。独立战争之后,美国一方面向西部扩张,另一方面内部面临政治分裂,奴隶制是其中议题之一。世纪之交的工业革命,刺激了对南方棉花的需求。南方的种植业严重依赖黑奴,北方的纺织业依赖于南方的原棉。北方反对奴隶制,既有道义的原因,也有日益增强的经济动机。工业生产的社会化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力。而南方支撑种植业的奴隶制,不仅是当地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而且已经成为当地白人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到一八六零年、林肯竞选总统的时候,围绕奴隶制存废的南北政治分裂日益加剧,南北双方完全没有可能做到和平共处、相安无事。当时的争议具体而实际。南方奴隶州的黑奴脱逃到北方自由州,北方有义务归还吗?脱逃黑奴如果留在北方,就自动地获得了自由,所以南方奴隶州感受到了威胁。北方往南方邮寄废奴运动的宣传品和有废奴倾向的文艺作品,自然也是争议的事由。在美国向西部扩张的过程中,在新拓疆土内是否允许奴隶制?如果禁止,南方奴隶主到西部定居就会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南北关于奴隶制的存废之争,不光涉及道义,更关乎双方生存发展。北方废奴,是为了扩大自由、发展经济。南方维护奴隶制,坚持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为了维护他们自己的自由。对于双方,自由都是实实在在的,而不只是一个抽象空洞的概念。
一八六一年林肯就任总统之后表示,他的第一优先是维护国家完整,而不是废除奴隶制。即使在内战爆发之后,他都表示:“如果我不解放任何黑奴就能拯救联邦,我将照办。如果我解放所有黑奴就能拯救联邦,我将照办。如果我解放部分黑奴而不涉及其他就能拯救联邦,我也照办。”但历史证明,南北双方关于奴隶制存废的矛盾不可调和,内战的爆发难以避免。一八六一年四月十二日南方联盟叛军在南卡州查尔斯顿向联邦军队开火,南北战争爆发。
在一八六三年七月初两军在葛底斯堡对垒之前,联邦军队并不占优势,连遭败绩。南方叛军不久前在佛吉尼亚北部战胜联邦军队,企图在北方领地给联邦军队致命一击,进而威胁北方的巴尔的摩、费城甚至华盛顿等要地。联邦军队超过十万人,叛军有七万五千人。七月一日至三日,激战三天,联邦军队占据有利地形,击退了叛军,应该说取得了胜利。两方伤亡接近三分之一。七千余名阵亡将士和数千战马尸横遍野。即便匆忙就地掩埋,尸臭数周内都不得消散。
七月四日,格兰特将军率领的联邦军队在密西西比州维克斯堡取得大捷,叛军残部投降。葛底斯堡和维克斯堡两场战役,决定性地扭转了南北战争的局面。一八六五年四月九日,南方主将投降,战争基本结束。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最血腥的战争,死亡超过百万,占到总人口的百分之三,青壮年白人男性死亡率达到百分之八。一八六五年,美国通过宪法第十三修正案,废除奴隶制。
葛底斯堡之战结束四个半月,当年的十一月十九日,葛底斯堡国家公墓举行了揭幕仪式。阵亡将士被陆续从战场迁入公墓正式安葬。按照主办者的安排,作主旨演讲的是马萨诸塞州负有盛名的演说家爱德华·艾瑞特,林肯只作简短发言。艾瑞特讲了两个多小时,林肯只讲了两分多钟。林肯在演讲中预言,“世界不会注意到,也不会长久记得我们曾在此说过什么,”如果这不是自谦,就是一项错误的预言。
对于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当时人们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其过于简短,是对烈士的不敬。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林肯的演说词凡二百七十余言,言简意赅,字字珠玑,为世之瑰宝。他用精炼的语言,揭示美国的立国之本是自由,宗旨是人人生而平等。指出正在进行的南北战争,决定着美国自由平等的生死存亡;烈士们不惜生命,是为了国家存续。鼓舞人们继续奋斗,捍卫平等自由,以不辜负烈士的牺牲。阐明理想政府的标准,是民有、民治和民享。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借鉴了林肯的民有、民治和民享。江泽民能用英语当众背诵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人类社会如果有普世价值,林肯的这篇演说词当在其中。
葛底斯堡战场后来成为一个军事博物馆,尽量保持当时面貌。将所有临时掩埋的遗体完全发掘移至公墓,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部分阵亡士兵的遗体,永久留在了战场他们倒下的地方,化为泥土,滋养着各种农作物和花草树木。壮阔的葛底斯堡战场遗迹,绿草如茵,麦浪滚滚,异常美丽。世界上没有永久的战争,正如没有永久的和平。惨烈异常的南北战争结束之后,美国实现了南北和解,仍然是一个完整国家。眼前的和平景象,让人不禁对当年你死我活的激烈搏杀,产生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疑问。如果不是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说明战争的意义,人们难免会产生这样的困惑。
近年来,美国社会严重撕裂,这是事实。有人说是空前撕裂,那就跟事实不符了。怎么可以跟南北战争相提并论呢?应该说美国政治一直就是分裂的,从一开始就是这样,独立战争时期也有不少效忠英王的殖民者。这没有妨碍美国成为超级大国。不同的观点在社会上流传、碰撞、交锋,相互竞争、促进,优胜劣汰,通过民主机制,转化成合理的政策,这是优势,不是弱点。
自由在美国是一个神圣的字眼。在美国的历史叙事中,独立战争是为了自由,南北战争是为了自由,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是为了自由。
自由可以当饭吃吗?美国人心中的自由,是具体而实在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都涉及到人生存发展的权利。独立战争因为英国在美洲殖民地强征茶叶税而引起,“无议席则不缴税”和“不自由、毋宁死”是著名的革命口号。南北战争由关于奴隶制存废的争议而触发,除了道义上的分歧,实际上是南方农业和北方工业生产方式的冲突。追求自由跟发展经济,没有根本冲突,可以做到相互促进。在二者发生矛盾的时候,美国力图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
为了自由而流血牺牲,值得吗?美国的历史作出了回答。在自由的旗号下,美国成为一个独立国家。以自由为宗旨,美国成为一个长盛不衰的超级大国。
什么是自由?自由就是言行随心所欲,而不妨害他人。这前后两部分经常有冲突,而成为现实冲突的因由。
硝烟尽处,草色残阳,覆盖着烈士的忠骨。战场遗迹壮美,更美的是自由。自由虽然美丽,但并不总是免费的。有时代价高昂,但总是值得的。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25182/201704/16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