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美国旅游,购物,生孩子和学习的国人基本上一落地就震惊了。这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吗?这是那个所谓的天堂吗?为啥机场这么破破烂烂的?为啥从机场出来的高速拥堵不说,路况也不佳?为啥美国的大城市看起来就几栋楼还比较现代,其他都那么破旧?为啥纽约的地铁又脏又乱,有异味,还有大量老鼠?
跟国内的现代化机场,高速路,高铁站,CBD等等一比,不得不对老大东升西降的伟大论断竖起大拇指。看来美帝日薄西山,没落啦!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未来是属于中国的。
说到这里,不能不实事求是地说,中国过去这几十年的发展还是非常令人瞩目的。连老川都不止一次地说,我们(美国)过去20年一直在建设中国。记得90年代初我们刚来美国的时候,基本都被美国的先进CULTURE SHOCK了一下。那个时候中国刚刚从64之后的制裁逐渐缓过劲来,重新回到经济发展的轨道。但是各个方面跟美国以及其它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十分巨大。就算美国机场很破旧,至少人家每个成点规模的城市附近都有个机场,大城市附近甚至有好几个。虽然美国的高速路路况不佳,但是人家高速路至少四通八达。那个时候中国好像还没有高速路。所谓的国道也开不了太快。虽然美国城市也就中心有几栋现代化大楼,至少人家有大楼。中国除了几个大城市,基本都是不到十层的小矮楼。虽然纽约的地铁又旧又破还有异味,至少人家有好几百公里的地铁线路四通八达。
一晃几十年,中国已经远远把老师甩到身后,把羡慕的对象变成了鄙视的对象。
那么这个奇迹是如何发生的呢?为什么会在中国发生呢?
有网友说,这不奇怪,中国人民是世界上最勤劳的人民。发展这么快是人民努力工作的结果。那问题来了,中国文明号称5000年,就过去这三四十年中国人民突然变得特别勤劳?之前那4900多年都干嘛去了?
没资金?是个人都知道中国古时候可号称一直是世界首富。几千年一直是最富裕的国家。
没技术?怎么会?我们有四大发明啊!现在这些基建用的技术虽然是西方来的,但是西方技术的源头还是在我们祖宗的四大发明嘛!
没意愿?那也不会吧。中国古代可是进行过不少大规模基建工程的。万里长城,都江堰水利工程,大运河,等等等等。中国最不缺愚公移山,精卫填海那样的不怕万难视死如归的韭菜,以及视人命如草芥,有宏大愿景的独裁者。
那为啥过去的4970年中国人民都没有大规模建设,而过去这30年突然打了鸡血似的敢让日月换新天了呢?
我的答案是,这是一个巨大的,子子孙孙几辈子都还不过来的债务泡沫。
作为一个正常的国家,是绝不会用自己下一代,甚至下几代的命运来拼命搞基建的。美国人不搞,是因为美国人有良心。他们不会让后代没有活路。
不信?请问,中国搞了这么多基建,建造了这么昂贵的高铁网络,这么多崭新的高速路,大坝,大楼。资金哪里来的?要知道,这些基建的建设周期长,前期投入高,资金周转极慢,回报率极低。如果是正常国家的政府,搞这些之前肯定要想一想,论证一下,看看有没有绝对的必要,会不会对环境和本地的人民生活有负面影响,有没有足够的资金,能不能贷到款,如果贷到款是什么利率,大概建成之后有多少收入除了运营和维护之外可以用来偿还贷款,全数还清贷款要多少年。 中国的各级政府上这些大项目之前有想过,论证过这些吗?
想必是没有的。要不然也不会一窝蜂地去建高铁,建地铁,建高速,建政府办公楼。中国的各级政府是没有制约和监督的。他们不搞这些项目,GDP就上不去,上面就会问为什么你们这地方GDP不如旁边的地区?他们不搞这些项目,领导就没法在项目上腐败,赚不到额外的油水。各地的银行也是跟政府串通一气的。不贷款,不仅仅当地政府得罪了,年度的贷款指标也完不成。谁管你能不能还得起贷款本金,甚至还不还得起利息。反正出了事儿都有中央兜着呢!
作为中央领导,自然是更加乐意见到各地大搞建设。当年说大跃进赶英超美,现如今我们中国各地建设得比英国美国那强得不是一点半点!东升西降了好吧!多有面儿!连歪果仁都交口称赞!再说了,各地大搞建设,解决了就业问题不说,还带动了很多产业,比如钢铁,水泥等等。我们中国的钢产量比美国欧洲日本加起来还多!我们的水泥产量占全世界的70%!赶英超美在朕君临天下的时代实现了!债务?什么债务?多印点票子债务就都稀释不见了!反正美国佬傻乎乎地每年贡献30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朕正好觉得钱多得用不完呢!
美帝的敌酋川普来朕的世界思想首都访问的时候,朕自豪地用吩咐的口气告知川普,以后啊美国就乖乖地做中国的原料和能源供应地,以及商品销售地。其他的高利润生产环节就交给中国吧。放心,美国当中国的小弟,中国不会亏待小弟的。
结果,美国佬突然变脸搞起来贸易战。乖乖隆地咚!用不完的钱突然消失了。外贸顺差逐渐缩水,导致了中国罕见的钱荒。之前钱多得要对外大撒币,对内大搞基建和房地产作为蓄水池,结果一眨眼蓄水池建好了水不见了。
基建这个东西跟房地产有点不同。房子建好了,或者烂尾了,顶多卖不出去搁着。 基建建好了,必须得花钱维护。高铁每年维护上要花不少钱,高速路那么多大卡车超载把路面压坏了得修补,大桥得维护。这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啊!大陆过去这些年搞的不少项目光维护成本就占其产生的毛收入的一大部分,甚至全部。某些地方上的几亿几十亿项目几乎没有什么利润可言!那么每年的维护费用哪里来?你不维护这建好的项目就荒废了,建设的钱全部打水漂。将来拆除还得一大笔费用。所以,基建听着挺美好一事儿,实际上是一个无底洞!
无底洞也就罢了,反之中国讲究无私奉献嘛。大不了党员同志带头义务劳动来维护这些基建项目。那么贷款怎么办?还不上就不还了?利息也不还了?现任地方领导搞项目狠赚一笔走人,下一任领导面对天文数字的债务,怎么办?本来卖地还可以填一部分窟窿,但是现在房地产下滑,地也不好卖了。要中央兜底?中央可是开始耍无赖,“谁家的孩子谁自己抱”。 所以下一步就是中国各地地方政府躺平摆烂。反之债务不是本届政府借的,反之还不起,要杀要剐随便。银行一看,得,地方政府赖帐,自己也要爆雷。赶紧向央行求救吧!央行也救不过来。这些年外资出逃再加上老大到处大撒币争面子,家底儿早就挥霍得差不多了。央行自己也是泥菩萨过河,也只能躺平,等着中央来救下面。
中央也没办法。开动印钞机吧,这办法早就在做,但是效果很差。钱印了无数,问题不仅仅没有解决,还越滚越大。如果加大印钞机的马力疯狂印钞,将会是一条恶性通胀的不归路。国民党当年怎么完蛋的?蒙古人的元朝怎么崩溃的?都是恶性通胀惹得祸。所以,中央能想出来的唯一办法就是发行超长期国债,把现在的问题推到几十年甚至百年之后。大家想想100年前中国啥样?再往后想想100年后中国会是啥样?共产党能不能活过未来的10年都是大问题,更别说100年了。所以大家心里都有数,这超长期国债大概率是废纸!哪个脑子正常的人或机构会去买?如果光光是发行但是没人买这超长期国债现在就是废纸。所以我猜中国政府会动用自己的权力逼迫中国的各级大中小银行购买。银行也都不傻,都知道那是废纸,所以银行在行政命令下只能捏着鼻子买。用什么买呢?当然不会用银行自己的资金去置换废纸。大概率,这些银行会私自动用储户的存款来购买这些超长期国债。如果储户发现了,就说是中央的命令,银行不得不执行。
可怜大陆民众过去几十年积累的财富,大部分会随着房地产泡沫的破裂而消失。小部分被大聪明们存在银行里吃利息。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一旦存入银行,那钱就不再是你能支配的了。你看上的是4%的利息,人家银行看上的是你几百万的本金。而且,大陆既然开始发行超长期国债,一个后果是大陆在这50年甚至100年内不能升息。因为利率跟债券的价值是成负相关。一旦大陆因为恶性通胀而不得不升息,那么这些超长期债券会迅速贬值。升息1%造成的后果可能是超长期债券价值跌20%!持有这些债券的苦主们到时候会欲哭无泪。你存了一千万到银行,银行不经过你同意给你买成超长期国债。等通胀上升,央行不得不升息,你的一千万到时候贬成一百万。而且那个时候因为通胀一百万可能根本就买不到几斤猪肉!
等到了那个时候,你会不会觉得大陆这些年搞的这些基建让你的生活很方便呢?
谢谢来访!
拿中国同美国相比,没有可比性。
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问题,中国的问题比美国多,但是比俄罗斯少,这就可以了。
中国经济会崩溃吗?没有这种可能性。中国本来就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想崩溃都没有那样的机会。
呵呵, 博主看来缺乏对于债券市场运作的常识, 第一, 中国 30 年和 50 年的债券一级市场买家基本都是投资基金,个人很少能够参与.因为门槛太高. 认购起码都是在百万元之上. 而且是竞争式竞标, 比如最近的中标利率是4.08%, 低于预期的 4.16%. 什么意思? 这说明基金对于中国长期债券的看好度要高于市场预期, 利率的变动只会暂时影响债券面值, 如果债券持有者不出售, 只是账面上的损失, 只有在二级市场出售的债券才会损失, 一旦利率下调, 债券市值就会回升. 二级市场也是一样, 如果利率下调, 债券面值就会升值. 中国债券市场的运作原理和美国一样, 咋就会出现债券价值暴跌之说? 美国利率在过去两年从 1%升到 6%, 长期债券面值大约跌了 15%-20%, 也就是每一个百分点的利率变动会影响到 2.7%-3% 的债券面值变化, 中国的债券也是一个道理, 你从哪儿学到的 1% interest rate change会造成债券面值暴跌 20%之说?
都市只是人类历史中短暂的不得已的选择。都市迟早会被彻底淘汰。
人类群居生活的两大基本动力,一个是工作上的合作方便。一个是生活中的社交方便。但是网络的兴起,全球化的发展,原子家庭的进一步破碎。加上疫情的推动。宅,已经是大趋势。和邻居的共同性越来越低。伙伴朋友往往都不在一个城市,甚至不在一个国家。
前工业化社会的都市,基本上就是商业和政治的需求。工业化早期的都市,则是大量工业人口聚集的需求。这三种需求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大都市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都只剩下历史遗留问题和麻烦了。实际上对于生活在千万级人口都市中的人来说,其对都市大部分地区的了解,甚至不如对在地球反面某个更有生活关系的小地方的了解。可以说是终生都很少涉足的。去一趟都市的另一端,和去一趟地球的另一端的难度其实差不多。
每一个都市其实都是若干卫星城或者分城的组合。一般人的生活范围也就是五十万到五百万人口范围。再大的都市都完全没有关系。实际上五万人口的城镇就基本可以自循环。五十万人的就基本上完备。五百万人口的基本就是有意义的上限。
那么把几十万上百万人口堆在一起,就会产生和满足相应的“都市”需求。于是差别就在于,这些人口是平摊还是堆高。对于现代交通和信息技术而言,怎么都不影响所需要的“都市”功能。差别无非是开车停车,还是电梯地铁,时间上可怕也差不多。能源消耗,污染程度也差不多。
那么显而易见,人类是属刺猬的。不需要抱团也能取暖的话,没几个人还乐意挤在一起。即使有,也只是对实体店留恋一般的老情绪。终将随风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