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大比,就是每年夏天农闲时沧州一带的民间散打比赛,据说源自满清乾隆年间。但是自从民国以后,军阀混战,然后八年抗日,三年内战,解放后政治运动接连不断,老百姓一直吃不饱肚子,这个赛事停了七十余年。直到80年代以后,老百姓温饱问题解决了,这个赛事又逐渐恢复起来。
大比的预赛在各村里,然后推举出最好的选手参加村镇之间的比赛,选手们年龄一般都设在25岁以下。正因为沧州一带民间武术水平高,到处藏龙卧虎,这几年在大比夺冠的人经常会被来自北京的特殊部门看中,从此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人生路。
“这一次,谁最可能在族里夺冠?还是四响家的那个小子?”爷爷道。
“对。都这么说呢。”二嫂笑道,“四响叔的儿子,脑袋瓜子不太好使的那个。说他武艺最高。”
“他叫啥来着?小名二瓜。大名是啥?”爷爷记不起来了。
“叫韩一青。”二嫂道,“青春的青。大名倒不差。”
“脑袋不好使,就别去了。”韩一迈思忖道,“对手差还好说。越往上比,水平越高。但是高手比武,差在分毫。反应差了点儿,难免要出什么意外。”
爷爷点了点头。“这愣小子,不去最好。”
“四响叔也不愿意二瓜去。”二嫂道,“可他现在长得跟个巨人似的,谁也劝不住呢。”
韩一青的爷爷韩德伍,当过八路军和解放军,膝下三子一女。韩一青的父亲在家排行老四,小名四响。韩一青的大伯二伯,小名分别叫大响和双响,而姑姑的小名叫三枪。韩一青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但发现得早,痊愈得也快,所以基本上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走路完全正常。至于脑袋不太灵光,很难说与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有什么关系,尽管他爹韩四响愿意这么说。
韩家的家谱可以一直追溯到宋辽时期。北宋时代,文治远高于武功,因此只占据了中原和南方。京津一带是辽国的地盘。辽国本是契丹人所建,皇族姓耶律,后族姓萧,而韩氏在辽国世代为官,最高曾做到枢密使或丞相。后来北方女真兴起,建立金朝,灭辽,随即灭北宋。韩氏的一支在沧州一带定居下来。明初燕王朱棣为了跟侄子争皇位,与大明中央政府开战,最后成功篡位,成了明成祖,史称“靖难之变”。河北生灵涂炭,十室九空。韩氏一族虽然勇武彪悍,保卫家园,却也因此人丁骤减。此后明朝政府先后三次从山西向河北移民。韩氏一族做为河北原住民,已经拥有了大量土地,是当地豪族。以后600多年,韩氏和其他姓氏在沧州一带混居起来。
韩氏一族,实际上是中国北方汉人原住民的一个缩影。自从公元3世纪五胡乱华之后,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南下和汉民族融合,到了近代,秦淮以南基本上没有血统纯正的汉人了。
韩一迈的曾祖父兄弟四人,各自有三到四个儿子。所以韩一迈爷爷一辈,叔伯兄弟一共十四个。这十四支,自然有大量子弟离开祖业谋生,比如韩一迈的父亲韩兴国,二叔韩兴邦就是例子。尽管如此,韩家在当地仍是大族。而韩一青的父亲,并不是韩兴国的亲叔伯兄弟,也就是说,他们分别属于这十四支中的两支。其他韩氏支脉,虽然也人丁兴旺,且在附近居住,但是在血缘上已经出了五服,与这十四支离得比较远了。
韩家自明清以来就有造爆竹的家族产业,在当地很有名。韩一青从小说话不利索,很多大孩子们就故意逗他。
“二瓜,二瓜。你家造的二踢脚,有四响的么?”
“没有!”韩一青怒道。他再傻也知道人家在取笑自己的父亲,不免又气又急。可是他人小,嘴又笨,光生气却也没办法。
“二瓜,二瓜。韩四响是谁呀?”
韩一青非常敬爱自己的父亲,再也忍不住了。四响是小名,前面加个姓,绝对是取笑!爷爷当年怎么取了这样的小名?大响,双响,四响。这像话吗?
“俺爹叫,叫韩兴宇。以后,以后不许你们,不许你们叫韩四响。”
“韩四响!!!”
韩一青气得拼命去打那几个浑小子,却打不过,每次都吃了大亏。从那以后他开始拼命练武了。想练武,在沧州得天独厚。韩兴宇也是他们那一辈人里数一数二的高手。韩一青在父亲指导下苦练了三年后,谁也不再敢拿他父亲的小名开涮了。从此以后,韩一青迷上了武功,一发不可收拾,终于成为韩家年轻一代的佼佼者。
“我得去会会这个韩一青。”韩一迈听了二嫂和爷爷的介绍,不免对韩一青有了兴趣。
“那明天你跟你哥一起去,就在打麦场。”二嫂道,“你哥有两套武术服。你们俩身量差不多,俺明天早上给你准备好一套。你真的想上场,也成。”
“那就谢谢嫂子了。”
“又说见外的话。”二嫂忽然道,“兄弟,俺看你这内家拳练得不差,韩一青不一定胜得了你。爷爷,你说呢?”
“不好说呀。”爷爷抽了口旱烟,“小迈这两年功课紧,没时间好好练武,体力肯定有差了。我看他们俩是半斤八两。明天去看看吧。哥俩可以趁这个机会切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