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惊闻复旦姜文华博士手刃领导,兔死狐悲之余在本城写下一篇博文,对姜博士的学术水平表示钦佩,对他的不幸经历表示惋惜。当时我的结论是他的Annals在2011年左右不应该只是临时工的位置;他在复旦6年的文章在美国前100的学校应该轻松拿终生教职。当时没有人对我的前一个结论有异议,但是有两个回帖的网友表示复旦大学的定位是美国前20,那里的人水平极高,姜博士的成果就是不行。今日得空,仔细查看复旦大学网页看看复旦都是何方神圣:有如下咨询共大家参考。
首先看姜博士所在的数学学院。概率与统计精算系总共只有8个教授(包括姜博士)。点进去,约一半根本没有网页,一半人有网页,却没有将文章放在网上。只有一个正教授明明白白列了几篇文章,但是最新的一篇是2007年的。所以没有样本无法比较!
不甘心就此空手而归,于是又胡乱查了一番:发现复旦还有一个大数据学院。“大数据”其实大致就是统计加计算机,所以应该可以比较吧。于是进去看看,那里青椒特别多,都是最近几年来的。仔细分析一下,好像“青年研究员”和正教授的网页都放在一起;“青年副研究员”和副教授放在一起。如果网页不是这两天临时改的,大概可以理解为“青年研究员”如果能留下来会聘用为正教授;相应的,“青年副研究员”留下来会聘用为副教授。这和另外一篇站在复旦的立场上的帖子是一致的。(他们的英文主页上,青年副研究员的英语翻译为Assistant Professor,青年研究员翻译为 Associate Professor)
先看了他们的“副教授和副研究员”的人员。有一位副教授的publication record跟姜博士是可比的。因为她的主页上有的地方写的Associate Professor,有的地方写的Assistant Professor,所以我估计她可能是刚刚升上来的,还没有更新完全。她2021年有一篇顶刊(JASA)刚刚接受, 如果这一篇文章在评终身职位的时候没有算,那么她的文章比姜博士稍差,如果算了,那么她稍好。不过按照现在的网页安排的逻辑,她应该是从“青年副研究员”上来的;姜博士是青年研究员。
其他的“青年副研究员”们,有的文章实在水平不高,就不评论了。还有一些还可以的,但是做的方向跟姜博士不可比,但是好像都不在顶级期刊上发文章。只有两个是跟姜博士大致在一个方向上的,他们的文章一个比姜博士略差,一个跟姜博士相当。
以上全部是大数据学院“青年副研究员”和副教授系列的。那么“青年研究员”和教授系列呢?说实话,有些中老年教授们很多文章不行的,这是历史原因,我们就不比了。这里只看青椒们:也就是“6年合同工”的青年研究员们。我的个天哪,清一色的做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他们的文章确实都很猛:每一个人都有人工智能的顶级会议(NIPS,AAAI,KDD,CVPR,ICML等)或刊物(TPAMI);而且数量惊人。这样的publication record,从顶会/刊的数量来看,确实可以和美国前50的学校比肩。(但是他们的质量怎么样,有没有影响力,还是就是灌水,我就没有资格评价了。)那么能不能据此跟姜博士做个比较呢?我个人觉得不好比。姜博士的研究偏理论,文章靠烧脑,出的慢。这些青年研究员们都是做人工智能或图像的,写文章比较快,发文章的审稿周期也快。
另外,姜博士可能没有资格带研究生,多数文章都是一个人写。以上所有青椒,文章作者数最少也是5个,多的有10个以上的。可能有好几个学生博后甚至教授一起做(说不定还有关系领导带着的?)。这样每个人对一篇文章的贡献又不好比较。我上面的计算,都是第一作者算一篇,非第一作者算0篇。这样算可能不公平,但是我也不知道复旦自己的系统是怎么加权的。
Technically,结论是:直接可比的复旦大学数学院(概率与统计精算系)没有样本。退而求其次:勉强可比的大数据学院的“青年副研究员”系列的研究方向和姜博士近一点,他们和姜博士可能差不多或稍差(不算姜博士一个人写文章的“自力更生”的优点)。大数据学院的“青年研究员”系列的青椒们确实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但是人工智能本身就是著名的灌水领域,和姜博士比较数量,没啥意思。另外整个国内的青椒水平是一年比一年高,那么评终生教职按谁的标准来也是个问题?是看今年刚来的呢?还是跟以前的人比呢?不可能每年一个标准吧?所以大概可能是按最新的比,这样姜博士又有点吃亏。
那么姜博士是不是“应该”拿到长期聘用的教职呢?在数学院没有样本,没什么可说的。如果他在大数据学院,如果我是院长书记,我的判断是:从高质量的文章数量出发,姜博士比他的Peers们略差,但是考虑到他做的是理论方向,都是一个人发文章,还是很productive的。人工智能方向,多数是团队合作,以数据和算法的地毯式轰炸为主。人工智能方向发了很多顶会文章当然好;但是姜博士扎扎实实做理论,发Bernoulli,也是有些特色的。所以我觉得可能也应该把姜博士留下来?总之,根据国内这些青椒现在的水平,在领导不喜欢他的情况下,姜博士没有十分过硬的理由,一定要留下来。
最后,今天看看复旦大数据学院青椒们的文章数量和发表的地方,确实涨了见识:国内水平真的是日新月异啊。在没有关系,没有大佬支持的情况下,想要完全靠自己的文章碾压同事,拿到资源,是不容易的。人才到处都是,少了谁天都塌不下来。我们这些在美国没见过激烈竞争的“温室的花朵”,还是躲在这里比较好。国内不光是制度不灵活的问题,青椒里面牛人也确实非常多。
(另外说句题外话,网上老是说学生提意见说姜博士教课水平差。其实我觉得这是领导不喜欢他的一个证据。我们都是在国内上过学的:不负责任的老师多得是!什么时候学校会尊重学生的意见?!当年我们在BBS上一致要求一个老师下课,副院长在大会上说了个“对不起”,就over了。那个老师什么事情都没有,对我们态度更差了,还要追查什么人起头的。学生的意见起作用的时候,可能主要是领导想整人,才引用学生的意见。。。)
---------
这就与讨论藤校的招生标准类似,我孩子那么优秀,为什么进不去?
不让你进就是不让你进,没什么为什么,招生人员的个人喜好都是理由,曾经的哈佛招生办公室的一个人在NYT上解释过一次。
这属于个人的挫折,你需要怎么对付?
这才是应该讨论的问题,而不是为违法的行为寻找合理性。
姜有中国的基金项目,如果想带学生,不管是在苏大还是复旦都是应该可以的。
如果姜入职后有个大结果,当然我说的这些都不是问题。但实际上他没有,所以申请正教授时文章数量,指导的研究生数量,包括研究经费,上课的学生评语,都必须考虑在内。(我不是说姜没资格在复旦升正教授,好多细节复旦没有透露,我是就事论事。)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学生就是兵,教授属于营盘
回复 '西岸-影' 的评论 :
这就与讨论藤校的招生标准类似,我孩子那么优秀,为什么进不去?
不让你进就是不让你进,没什么为什么,招生人员的个人喜好都是理由,曾经的哈佛招生办公室的一个人在NYT上解释过一次。
这属于个人的挫折,你需要怎么对付?
这才是应该讨论的问题,而不是为违法的行为寻找合理性。
不让你进就是不让你进,没什么为什么,招生人员的个人喜好都是理由,曾经的哈佛招生办公室的一个人在NYT上解释过一次。
这属于个人的挫折,你需要怎么对付?
这才是应该讨论的问题,而不是为违法的行为寻找合理性。
没想到最后会这样
(1)美国顶级学校(前15名左右吧,也看专业排名,像CMU的电脑专业),看的最主要是文章的影响力。经费啥的大家都能搞到些,顶刊顶会因为在顶校有networking的原因,基本也都有。但并不是发在顶刊或顶会的文章就一定有影响力。(顶会主要是电机和计算机专业注重,数学是光看顶刊。)
(2)第二档,大概就是AAU后面的50名左右(加上Dartmouth,Norte Dame一类的),是既数钱(经费)又数文章。
(3)第三档,200名前的研究型大学,基本包含大州排名靠前的(但非旗舰州大非第二档)和小州里的旗舰大学,主要看的就是经费。我本人任教的就属于这一档。总体上主要就是数钱,文章多少大家都有,上面不在乎。
(4)第四档,350名前的研究型大学(很多只有MS program),搞到正经的NIH,NSF研究经费已经很难了,所以评估时反而又是回到数文章。
当然,任何情形下一定有例外。
回到姜文华的case,09年的AoS应该是很好的敲门砖。之后十年,在复旦的话肯定不能算强的,除了后续没有顶刊,至少没有带出研究生也没有建立合作团队。像他这样喜欢单打独斗的,最好的选择是留在美国找个3流的州立大学(类似张益唐所在的New Hampshire大学),压力相对没那么大,说不定反而能做出更多的文章。
有人发表王某的简历: https://www.backchina.com/blog/363683/article-341306.html
据此教授说:
姜文华:第1次被政审不合格
2020年,姜文华晋升教授申请被否。第5次被政审不合格而没通过
其它年份没有说.
政审不合格也可能是今年的原因(或之一).其实就这一条就相当于解雇了.
而且要命的是,政审不合格,目前的环境,再在国内找其它(好)大学职位,几乎不可能
---------
教授,个人感觉从学术角度论教职是水平够的,但是姜同学的人生主要是他的和人打交道的能力限制。这点不管在美国还是中国都是一样的。光论学术水平也是不够的,他中文交流能力就堪忧,遑论英文了。觉得他应该去中科院或者别的研究所,where things are simpler.
这主没法胜任教学工作,两三年没带课了,复旦不可能要的。话说,两三年不带课还让他混着,复旦其实是属于在息事宁人,否则早就该开除了。
-------
On Scopus, Wenhua Jian has H-index score of 3. How good is that?
"H-index scores between 3 and 5 seem common for new assistant professors, scores between 8 and 12 fairly standard for promotion to the position of tenured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scores between 15 and 20 about right for becoming a full professor."
大数据学院一共就那么几个做统计的,两个至少有两篇AoS和JASA。无论发在加入复旦前后都无所谓-他们都是近几年才毕业的。姜的学术成果不够其实很明显。他那篇AoS应该是博士论文发出来了。而在这之后的十几年没有发一个顶刊,无论到哪个研究型大学都很难拿tenure. 他老板建议他去NIH很有可能是看到了他能力有限,希望给他指条路。他的悲剧是缺少self-awareness, 一条路走到黑。
您的=很多说辞不符合美国这边的language:(1)您原贴说的“其他的文章都不算”,一看就不是任何一所美国学校的标准。只有中国很差的学校(不包括复旦哦)才画框框,看死公式。(2)您本帖说的什么“期刊表”:哪个美国的学校有这玩意儿?只有东亚的学校玩这个。(3)您本贴提到的“四流学校看SCI”也不合适,SCI是生物医学专业看的,在数学统计计算机数SCI,是中国比较差的学校流行的说法;不认为美国纯统计的人有这个概念。 美国比较差的学校要么不看文章看教学,要么还是要求在大家知道的期刊上发文章,根本没有SCI这个说法。(二十年前中国好的学校跟国际接轨,也不唯SCI了;比方说复旦大数据的AI的人发的顶会,很多SCI不收的。)
--------------
回复 '梁慎勤' 的评论 :
Stanford这类一流学校不数文章数,看是否有开创性的国际影响。我原来在的二流学校(旗舰州大)数文章数,但期刊只看顶刊,三流学校期刊表就长不少,四流学校期刊看SCI...
------------------
回复 '深度思考' 的评论 :
侯燕曦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数学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在AoS,JASA,JBES以及IME等国际期刊上
朱雪宁 副教授,2017年获得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商务统计与经济计量系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Econometrics, Annals of Statistic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等国际顶级期刊。
主要研究方向:社交网络分析、高维数据建模等。
Stanford这类一流学校不数文章数,看是否有开创性的国际影响。我原来在的二流学校(旗舰州大)数文章数,但期刊只看顶刊,三流学校期刊表就长不少,四流学校期刊看SCI...
侯燕曦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数学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在AoS,JASA,JBES以及IME等国际期刊上
朱雪宁 副教授,2017年获得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商务统计与经济计量系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Econometrics, Annals of Statistic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等国际顶级期刊。
主要研究方向:社交网络分析、高维数据建模等。
"H-index scores between 3 and 5 seem common for new assistant professors, scores between 8 and 12 fairly standard for promotion to the position of tenured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scores between 15 and 20 about right for becoming a full professor."
就算是这些年,一个助理教授如果能够在6年时间里发4-5篇AoS,JASA或JRSSB,那么基本上可以在美国Top的统计系拿到Tenure了。不知道你以前在哪个包含统计的系,要求这么高?怎么好像比斯坦福伯克利的统计学标准还高?
-------
这是一个悲剧,但实事求是的说,姜的论文数量和质量比美国一般高校的tenure标准差很多。我以前和统计在一个系,标准是4-5篇AoS,JASA或JRSSB,其他都不算. 从大数据学院看,复旦tenure标准估计是2-3篇。大多数统计副研究员都有2-3篇,而且都是最近几年发的(而姜的AoS是2009年发的). 姜的问题一条路走到黑,碰壁不知变通。听说当年和他一起拿复旦校长奖的两人一个成了知名中学老师,一个成了知名企业家,都转型成功。另外,复旦当年招他当老师是有问题的(可能是照顾,也可能是赌一把),那时他已经多年没发顶刊了...
-------
这是一个悲剧,但实事求是的说,姜的论文数量和质量比美国一般高校的tenure标准差很多。我以前和统计在一个系,标准是4-5篇AoS,JASA或JRSSB,其他都不算. 从大数据学院看,复旦tenure标准估计是2-3篇。大多数统计副研究员都有2-3篇,而且都是最近几年发的(而姜的AoS是2009年发的). 姜的问题一条路走到黑,碰壁不知变通。听说当年和他一起拿复旦校长奖的两人一个成了知名中学老师,一个成了知名企业家,都转型成功。另外,复旦当年招他当老师是有问题的(可能是照顾,也可能是赌一把),那时他已经多年没发顶刊了...
------------------
复旦数学系在国内是顶级的。博主竟然找不到正经数学系的论文,却拿一些和CS有关的东西凑数?
Gosh, no wonder so many Trump believers among Chinese Americans. Conspiracy theory always works on everything.
------------
读你的文章,不禁让我想起文学城另外一位博主“有问求解”女士,你俩有一种共同的精神--认真执着且不懈努力地去寻找一个问题的真相或根源!文学城有你们,方显出它的价值和风采。
-------
博主是个认真的人。其实有另外一个博文提到,姜的解聘是由于 政审 不过关。 当然,是不是真实也许只有内部人士知道。
------
只要大家想听想看,支持楼主继续讨论。文学城本来就是大家随兴创作,没有专家审稿,有读者支持就行。就像美国大学一样,复旦大学这样的全国名牌大学,应该有陈景润式的专注研究的学者,可以不做教学工作
----------
好文共賞。
教学是不是不好还没有确定的结论吧?学哥的回忆是他在Rutgers做TA的时候很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知乎上有人说“课讲得非常好,但是脾气不好,用粉笔头扔人”。站在复旦的立场上的那个帖子强调姜的文章不行,没有提到教学的问题。那个“室友”的回忆(把人家打成自闭症的)不一定是真的。(在别的论坛上,一大堆人觉得是假的。我看了看,总结起来,那些人的理由如下:1,他前面已经写了一篇评价姜的文章,忽然才记起来是跟自己住了两年的,于是又写下这篇,反射弧太长;2,对10年前入住日期记得如此清楚;3,住了两年不知道别人的名字;但是知道对方办绿卡的困境和来了是为了女友。4,有人说作者是为了蹭热点让大家看自己的小说。呵呵,小说写得真是不错;我有时间也会跟着看看。) 注意这都是别的比较picky的网友说的,我自己半信半疑,不知道怎么回事。
------------
这个话题的讨论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 他在 Rutgers 的学哥以及在 NIH 工作期间的室友的回忆文章已经发布和公开了, 完全一致地描述了他并非情商低,而是很可能患有类似自闭症的 Asperger syndrome, 与情商低的书呆子很不同,无法胜任教书的工作。
再讨论科研成果,没有意义了。
-----------------
Research gate has a list of his publications
https://www.researchgate.net/scientific-contributions/Wenhua-Jiang-2046771457
Is the list complete?
-------------
在理论研究领域我们应该着重看其智商而不能看人家的短板诸如所谓的情商之类的。陈景润的情商多少呀?
-------------------
N多年前,国内一位学弟晋升正高,科研教学俱佳,多年未果。又一次申报,领导找他谈话,你今年把指标让给一位老同志吧,明年保证你晋升。
---------------
哈哈,博主真是做科研的!好文,赞一个!
这个话题的讨论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 他在 Rutgers 的学哥以及在 NIH 工作期间的室友的回忆文章已经发布和公开了, 完全一致地描述了他并非情商低,而是很可能患有类似自闭症的 Asperger syndrome, 与情商低的书呆子很不同,无法胜任教书的工作。
再讨论科研成果,没有意义了。
https://www.researchgate.net/scientific-contributions/Wenhua-Jiang-2046771457
Is the list comp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