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井字的历法意义
Zhiyan-Le,2016-06-19 06:16。
本人帖文发表后,有来函留言,说:紫金山天文台计算二十四节气,譬如立春为起始节气即第一个节气,用的是万有引力、世界公历、大型计算机,且是大小行星都包括,还有比牛顿物理学更先进的学说,那还没您说的古代传统历法即农历来得更准确和更可靠?答曰:若基本概念和理论方法错了,那么,越是先进设备导致的错误就越邪乎。比方说,一个书童掰着手指头和脚趾头,计算13个苹果加5个苹果、得出结果共有18个苹果;而紫金山天文台用超级计算机,计算13个苹果加5个鸡蛋、得出结论共有18斤排骨。您说,哪个准确和可靠?
简单说说紫金山天文台节气计算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方法是全错,相关节气科普是伪科普。全面解析可能要长篇大论,这里只说二十四节气的“四时”(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及其大致轮廓,由此来做考察对比看看他们的伪科普错在哪里。
经过长期观察,中国远古居民发现了规律性或周期性的天文历法现象,譬如:
夏:太阳总是升于东北和降于西北,北斗七星总是转向指南;
冬:太阳总是升于东南和降于西南,北斗七星总是转向指北;
春:太阳总是在东方西方升降,北斗七星总是转向指东;
秋:太阳总是在东方西方升降,北斗七星总是转向指西。
图:太阳升降(上)和北斗七星(下)周期性运动四个位点(原始图来自美国宇航局):
由是,以“四时”(二十四节气的夏至冬至和春分秋分)和北斗七星为基本框架的日相周期的的观测调整形成一套系统,农历中俗称“阳历”、俗称“黄道”。
又经过长期观察,远古居民发现,四时是黄道和天赤道不同“道”造成的。所谓“黄道”,是地北极为中心的日相周期轨道;所谓“天赤道”,是天北极为中点的天象周期轨道。两个轨道有个夹角,且太阳升降轨道的四时方位刚好与夹角吻合。就此,农历俗称“黄白道”。
用今日话说,那就是地球的自转(黄道)和公转(天赤道)不在同一运动平面,而是彼此有个夹角。地球北极(和南极)也有周期性位置变化,造成该夹角在22.1度和24.5度之间、平均为23.5度。两个节气即春分和秋分为两个平面的交点,也刚好是春秋之际的太阳升降位点、即“四时”的运动轨道之间的角度平均为23.5度。
远古居民把黄道分为十二宫,用地支子丑寅卯表达,用于观测日相等天文现象和调整历法。由此,农历规定:夏至为日相观测的起始、寅宫为夏至之际的太阳升起位点,如今叫“经度”;春分为黄道的零度即起始、卯宫位春分之际的太阳升起位点,如今叫“纬度”。两者结合,称为“经纬”、成为一个坐标体系。这是天文地理的“经纬度”的基本依据,也是古代居民(或军队)做远足旅行和航海的时间地点观测判断的主要依据。图示(左图原始图象来自美国宇航局。为表达鲜明,略有夸张)如下:
古代居民把农历经纬度用于许多领域,除了上述的旅行航海之外,还广泛用于建筑和城市布局,俗称“风水”。北京是个典型例子(见上图右图),简说:
以故宫北门(或景山)为观察点、向东看和向西看:
东直门为夏至之际太阳升起位点、西直门为落点;东直门相当寅宫之位。
崇文门为冬至之际太阳升起位点、宣武门为落点。
朝阳门为春秋之际太阳升起位点、阜成门为落点;朝阳门相当卯宫之位。
由观察点看,其升降方位夹角角度与黄道和天赤道的夹角角度,是大体吻合的。如此,构成了北京古城的“井”字布局;其实,那就是农历“四时”之天文经纬度的地理布局。
譬如,关于北京古城的经典古籍《宸垣识略》说:“京师北极高39度55分。夏至昼,冬至夜,59刻5分。东至昼,冬至夜,36刻10分。节气时刻,依中行推算。”。两者之差,刚好是是23.5度、刚好是黄道与天赤道的夹角平均度数。
无须多说,那个天文地理的应用背后,是足够发达的数学科技水平。可说,北京古城建筑“井”字布局是中国农历应用的典型作品、或说是体现了中国农历的基本框架。换句话说,北京古城的“井”字布局中,那些城门不但是地理方向位置的标志,且也是天文历法观测的标志。这是北京历史文化的精髓部分。可惜,那些城门已被全拆,北京历史文化的精髓部分完全被摧毁了。
不管怎样,有上述基本框架,就不难看到紫金山天文台的节气科普是伪科普。大致说来:
农历规定,北极星和天赤道组成“天北极”坐标、与二十八宿合成,来观测计算黄道上的二十四节气。可是,紫金山天文台却把黄道当成天北极坐标、把天赤道作为黄道,且根本不考虑二十八宿而是用西方历法的星座套中国农历(见其“科普”及其图象:立春的精确时刻是怎么计算出来的?2015-02-04. 连接:http://china.huanqiu.com/article/2015-02/5594428.html )。
农历规定,甲子彼此逆行(即天干地支彼此逆行、阳历阴历彼此逆行)。那反映的是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方向彼此逆行、日相轨道和月相轨道彼此逆行的的事实。可是,紫金山天文台却搞甲子同向运行,说明他们完全搞错了地球公转自转和日相月相的运动方向。基本事实都搞错,那节气计算还不全错?
农历规定,春分为黄道零度即二十四节气的起始,经夏至、秋分和冬至而回到零度,为一个周期。可是,紫金山天文台却把立春作为起始。他们的做法是大约百年前袁世凯历法改革后的算命先生的做法,是用西方历法套在农历头上的张冠李戴的做法,全错。
农历规定,在理论上,黄道周期360度、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为15度、用地球自转天数表达为每个节气长度15天;然而,在实际操作上,每个节气的常规长度不同,譬如,用天数表达:
春分:15.17;秋分:15.25;
夏至:15.73;冬至:14.72,等等。
这一来,从春分经夏至到秋分,共计大约201.65天;从寒露经冬至到惊蛰,共计大约163.56天;两者之差为38.09,两者之和为365.21即比365.25大约少0.04天。
那反映的是地球自转公转的速度都不均匀的事实;那反映的是地球公转轨道并非正圆而是偏心椭圆、以及黄道和天赤道的周期长度不等的天文事实。
可是,紫金山天文台却把每个节气的理论长度当作实际长度,把天赤道和黄道混淆且把两者长度几乎等同,且拿不相关的西方历法套农历。如此做法,当然是整个错到家。
用个实际例子来看看:把农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方法搞错了,那设备越先进其导致的错误就越邪乎。譬如,下面是新华社根据紫金山天文台节气计算所做的本次芒种到来时刻:
5日13时49分“芒种”。2016年06月04日新华社。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6-06/04/c_1118989591.htm
《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6月5日13时49分迎来“芒种”节气。每年6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度为“芒种”节气。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摘录完)。
可农历计算结果是:对应公元2016年,芒种始于05月27日、终于06月20日,合计大约25天多。看看,不仅时刻点大不相同,且长度也大不相同。咋回事呢?每个节气15天左右,咋来25天呢?
按照农历节气实际操作结算,如上说,各个节气长度不同,黄道和天赤道长度不同,差别合成积累,就需要实行“闰节气”来调整。就公元2016年来说,05月27日到06月10日为常规长度的芒种,而06月11日到20日为“闰芒种”。更多举例如下:
闰芒种、对应公历年份:2016、2013、2010,等等。
闰大雪、对应公历年份:2018、2007、2004,等等。
闰节气选在芒种或大雪,基本理由就是上述“四时”的“经纬度”要求。这四点必须首先确定、以获得整个周期的经纬度确定。于是,夏至前的芒种和冬至前的大雪,就成了闰节气的选择。芒种常规长度是15.70,大雪常规长度是14.75。如是,选用闰芒种还是闰大雪,那要通过北斗七星和二十八宿等观测分析和计算调整来确定,并非想用哪个就用那个。
对比看,紫金山天文台的节气计算全错,譬如,本次芒种有闰节气,他们就没做。我估计,他们没有“闰节气”概念,说明他们没搞懂农历。如此错到家,他们的农历科普不是伪科普、还能是啥呢?简言之,农历观测计算节气的依据是所有自然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而紫金山天文台的依据则是张冠李戴的有限人工知识。哪个更靠谱?当然是农历依据更靠谱;而紫金山天文台的依据是试图拿张冠李戴的人类有限能力去替代所有自然力量、当然不靠谱。那正如庄子所说: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