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非常震撼的场面出现在德国码头。下图是汽车和造船两大工业合影,厂商是中集来福士,烟台龙口制造,船东是Zodiac Maritime,租给比亚迪,后者命名为BYD EXPLORER NO.1,能装7000辆车,国产双燃料发动机,烧LNG和油。滚装船技术含量一般,但能造的国家也就三四个了。
这个图是在烟台港拍的,船是比亚迪的船,但图片里的车是雪佛兰,原因是烟台港是汽车出口大户,上汽通用在烟台东岳有制造基地,图片里密麻麻的雪佛兰就是等待装船的。另外船上装了一批BYD了,然后又南下拐去深圳小漠港,又装了一批,终点是德国不莱梅,抵达的时候轰动德国。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步如此勇猛,因为与中国其他产业一样,都学会了韩国的三星发明的“逆周期扩张”手法。只要我们有的产业,全部产能都急剧膨胀,将发达国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率全部蚕食。通过这个方式,步步为营,逐步蚕食,这才是美国人最厌恶的,却又无可奈何。2013年以后的光伏也是如此。相信芯片的成熟制程也要面临这样的情况,这构成了保持领先的发达国家芯片企业的重大威胁。因为,成熟制程是他们用产量降低成本,赚利润的大头,先进制程则是他们保持领先的领域,可先进制程是高投入低收益,需要足够的产量。中国拼命把现有的各个产业刷爆,这近乎是要逼所有发达经济体集体“返贫”。
以牺牲利润的方式,进行价格破坏,抢夺西方的大量产业,而且已经全面进入抢夺先进制造业,这将是全球市场经济史划时代的分水岭。首先,历史上没有一个经济体可以做到近乎所有重要的制造业品类都能这么干。其次,如果西方饭碗全部被我们抢过来,西方就大规模返贫。
再次,制造业平时是生意,战时是杀人技。如果中国进入战时总动员,意味着全世界都是中国产的无人机与导弹。目前这种状况已经彻底动摇二战后美国所有的霸权基石。
中国新能源汽车如此步步紧逼之下,苹果宣布取消10年的制造电动汽车计划,再加上欧美车企巨头放弃或推迟电动化转型,日本丰田坚持氢能源才是汽车的未来。很多人发问:“我们梭哈了,老外却在上岸,完全是相反的两条路,电车会变成中国车企自嗨吗?”甚至还有网友担心:中国梭哈电动汽车,或许点错了科技树。
其实欧美怎么样不是关键,关键是新能源车对中国产业怎么样。众所周知,中国是富煤缺油,西部更有广袤无垠的沙漠适合搞光伏发电。我们用煤发电和光伏发电,用电车就可以减少燃油进口,这对中国的资源战略是最大的好处。而且,由于发电厂的高效,汽车发动机能效和发电厂差距太大,烧煤发电驱动车比用油驱动车能效高一倍以上。还集中治污减少大量尾气污染。能效对于西方一样通用的,他们也需要这种转化。
发展新能源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们用动力电池加上电动机取代了欧美日有优势的发动机和变速器,而且更容易智能化。这一下子让中国产业实现了弯道超车的好处。现在全世界60%的新能源车都是中国造的,动力电池也是60%中国造,动力电池原材料中国掌握比例则更高。
因为全球73%的钴、95%的锰、67%的锂、63%的镍,以及70%的石墨,都是在中国进行精炼。中国还生产了全球77%的阴极、99%的阳极、82%的电解液,74%的隔膜。更为强大的是,中国还制造了全球66%的电池组件。中国企业在全球五大洲都持有矿业公司的股份,掌握了超过一半的锂矿和41%的钴矿开采权。中国在电动汽车产业链的巨大优势,世界上不管哪个国家要发展电动汽车,都绕不开中国。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中国占领主导地位的产业链。
而电动化与再智能化是任何国家也绕不开的,欧美不搞电动化,那么智能化就会被中国产业链甩了一条街,得不偿失。至于智能化重要不重要,你用回功能手机就知道了。
至于氢能源汽车,那属于本身就走错了。现在氢脆、氢泄漏技术问题没有解决,氢闪那可不是闹着玩,一栋大楼都可以飞掉。不会是主流的,问题解决之前永远不可能进地库的。
苹果放弃新能源汽车,按照项立刚先生的观点就是:苹果已经不能像十几年前一样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不仅仅是理念,同时围绕着新的智能手机,还有大量的技术,苹果有能力把这些技术研发出来,让用户有非常好的体验,产品也在全世界摧枯拉朽,这就是当时苹果的科技实力。但是今天美国已经没有这个实力了,美国今天不仅仅是没有生产制造的能力,美国也没有高科技产品的研发能力了。
他认为智能汽车是现代科技集大达成的产品,汽车是人类第一大大众消费品。汽车今天在中国就有10万亿的产值,对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曾经美国、德国、日本经济非常强大,重要的支柱就是汽车,未来的经济支柱当然也是汽车。
智能汽车不仅仅是要把一辆车组装起来,它还包括智能电机技术、智能底盘技术、智能车灯技术、智能座舱技术、智能驾驶技术、电池技术、电源管理技术、感应技术,这些技术从硬件到软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这是从材料、精细制造、人工智能、物联网各种技术形成的整合,是当今人类各种技术集合起来的最高高度。
智能汽车不是生产,而是底层技术的研发。
苹果从2013年宣布造车,组织了庞大的团队,花了数十亿美元,最后以失败而告终。这意味着苹果已经失去了一个达到新高度的机会。为什么会这样?就是苹果缺少一个庞大系统的综合研发能力,美国已经不具有这样的科技实力。
很多人对智能汽车的理解就是一个自动驾驶,事实上智能汽车在安全性、舒适性达到了人类前所未有的高度,这需要想象力,也需要创造力,需要强大的创新能力,这个能力目前只有中国有。
其实每一次能源转型都是世界霸权转换的拐点,如“美元 – 石油”体系挑战“英镑 – 煤”体系。2023年,中国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的比例达到约44%。2021年和2022年,这一比例分别约22%、32%,保持快速上升趋势。2023年,中国新能源装机增量远超行业预期,其中光伏更是一枝独秀,全年新增装机容量2.2亿千瓦,同比增约1.5倍,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近六成。光伏在2023年一年的新增装机数字接近2019~2022年四年的新增装机总和。
这都是因为我们这几年都是以全国固定投资20~40%的比例投资新能源,筹建电力交易场所,筹建碳市场。这就使得我们在技术、市场规则、场景应用、东西部经济发展再平衡等很多领域全部考虑进去,堪称史诗级的。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新能源体系,我们依然大量依赖进口石油,那今天美国用美元卡脖子,会是什么样的后果?现在,中国在能源转型,美国贩卖天然气,能源霸权争夺战开启。但天然气是开采,我们新能源其实是制造业产能扩张。真要拼起来,谁将来产能可以无限放大,这是显而易见的。到了今天,中国制造业已经有了走向能源不被完全卡脖子的底气。放眼全球,只有中美俄,但是,俄罗斯的制造业是工业革命2.0版本的,而眼下我们跟美国PK的是谁先进入工业革命4.0。
面对“新能源 - 人民币”体系的逐渐完备,美国大使伯恩斯也不装了。他最近接受媒体CBS的采访时候承认和冷战相比,中国是一个比苏联更强大的对手。苏联只是军事强,经济弱,中国经济极其强大。然后主持人问:“能脱钩吗?”伯恩斯非常尴尬地说不能。“这样做的后果会是75万个美国家庭将无法解决晚餐问题”。
其实真正原因是中国不是一个完全资本化的国家,仍然有巨大的韧性。美国是一个杠杆加杠杆的纯粹的金融帝国,任何的违约,企业业绩的大幅下降,都会带来金融损失,金融衍生品放大就会带来金融风暴,发达的做空机制会让一旦风暴形成,必然形成金融危机。所以脱钩之所以不是选项,根本不是75万个家庭的晚餐问题,而是放大一百倍可能是7500万个家庭。
现在美国债务以每100天增加1万亿的速度飙升。34万亿的国债相当于中国、德国、日本,印度、英国的经济。也难怪美国现在开始用战争的威胁,逼各国把产业转移去北美。
伯恩斯最后感叹了一句:“我们不想生活在一个由中国主导的世界”。明显表白了非常担忧中国对美国霸权的挑战。于是中美开始在全球范围抢产业。其实早在去年4月底,沙利文也公布了所谓的“新华盛顿共识”。简单总结:
质疑市场高效配置资本的假说:所谓的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建立在一个荒谬的假设上;
保护敏感行业,在至关重要的领域进行长期投资;
友岸外包:与伙伴国家合作,建立一个强大的、有韧性的、领先的技术工业基地,让美国及其“志同道合的伙伴”能共同投资和相互依赖;
用“小院高墙”来保护美国的基础技术;
超越传统的贸易交易,建立创新的新国际经济伙伴关系。
与之对比的是冷战结束后提出的“华盛顿共识”,核心内容是:私有化,大市场小政府,自由贸易等。其实也暗合“弗里德曼周期律”,简单说就是每一轮百年左右,西方社会会在“强人保护主义——自由市场主义”之间反复来回摇摆。
美国非常明白,现在他已经不是超强,已经不能用所谓自由市场经济的理念去逼其他弱的国家开放市场,让美国产品倾销。现在是时候开始强化干预。如果再不去守住现在手里的产业,如果再不去抢夺其它国家的产业,如果再不去投资美国引发新的技术革命,帝国就崩溃了。
目前我们的“一带一路”就是复兴丝绸之路,也是以陆权挑战海权的斗争。双方都不容有失,而在这个争霸之战,最后有可能催生新技术的突破。一般来说,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是大型战争总动员之后。当每一个国家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一定大力发展升级制造业,力求自己的武器能碾压对手。如果我们重温大航海以来西方工业的发展就非常明白了。
话说自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便有着两条通向东方的贸易路线:其一是始于埃及和伊拉克的海上路线,其二则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陆上路线。海上路线利用了季风的特点:在每年的4月到6月之间,船只从苏伊士或巴士拉出发,分别经由红海或波斯湾进入阿拉伯海,再顺着从海洋吹向大陆的西南季风航往印度洋和中国海。大约在6个月后,也就是在10月到12月之间,吹向海洋的东北季风又会将航船带回其始发地。
作为陆上路线的丝绸之路,其贸易路线西起地中海东岸,主要有亚历山大港、大马士革与阿勒颇等城市与黑海沿岸。从这些地方出发,经过里海南部进入亚洲并穿过巴格达,分为几条支路穿过内陆地区后再汇集于咸海附近。在中亚的布哈拉,开始分路前往印度的德里与阿格拉。经过布哈拉,到达帕米尔北部的撒马尔罕后,丝绸之路再次出现分支:往北通向阿拉木图,往东穿越中亚,并沿昆仑山脉或天山山脉行进抵达中国城市西安。
从地中海东岸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穿越中亚抵达中国的西安,甚而抵达太平洋西岸
商业贸易的急迫需求催生探索时代。最初的远洋航行,是为了寻找从西欧前往亚洲的海路航线,以带回东方的香料。因为,从陆路到达亚洲的路程十分遥远,商队必须穿越亚洲的多个地区;而当时欧洲同亚洲的贸易已被威尼斯和热那亚等地的意大利商人垄断,相当于现在香港与新加坡。穆斯林在大部分时期里都控制着通往东方的各条商路。亚历山大、阿勒颇与大马士革被称为当时的“铁幕”。
只有在13世纪下半叶到14世纪,当成吉思汗家族的蒙古帝国极盛时,以马可·波罗为代表的欧洲人的丝路贸易才比较顺畅。这些贸易路线虽然可以运送宝贵的香料,但却不得不遭受沿途关卡的层层盘剥。此外这还要承受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盗匪的骚扰等风险。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欧洲作为一个逆差地区需要向印度、中国分别进口香料、茶叶、瓷器和丝绸等各种商品,作为贸易中介的阿拉伯、塞尔柱和奥斯曼只认黄金,贵金属的流失让欧洲陷入持续性的通缩。欧洲经济建立在金、银货币的流通上,通货的短缺会让欧洲出现经济萧条。还有一个因素是,在收复被穆斯林摩尔人占领的西班牙的所谓“失地运动”中,位于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班牙与葡萄牙等基督教国家已与穆斯林国家作战经年,极需去寻觅海外盟国来反击当地的伊斯兰势力,例如传说中的祭司王约翰,从而打破伊斯兰教的制约力量。
进入十五世纪,欧洲多次被阿拉伯、奥斯曼威胁,阿拉伯甚至占领了西班牙,而奥斯曼也从海洋、陆地两个方向对欧洲产生威胁。控制丝绸之路,令阿拉伯、奥斯曼凭贸易更为富裕,实力更为强大,他们就像如今的中东产油国一样。阿拉伯人对于东南亚产生的影响远早于欧洲列强,因为他们早就开始在东南亚采买商品,这就是李光耀所说的,东南亚的穆斯林是因商业而来。
斯曼土耳其阅兵
后来连威尼斯都受到奥斯曼土耳其的封锁与入侵,西方人急迫地需要找到一条通往东方的新商路。随着技术的进步,卡瑞克帆船与卡拉维尔帆船相继在伊比利亚半岛出现,为远洋探险提供了条件。这些融合了传统阿拉伯船只与传统欧洲船只特点的帆船,首次能离开风平浪静的地中海,安全地航往大西洋的开放水域进行探索。此外,通过从阿拉伯人手里重新获取的古希腊地理文献,欧洲人首次对非洲和亚洲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
于是一场海权挑战陆权的斗争开始了,而这些纷争,包括对殖民地的争夺,对海洋霸权的争夺,伴随着战争的同时,为以后工业革命也提供了技术基础。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