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哈马斯10月7日突袭以色列后,以色列发动对加沙狂轰滥炸。这次以色列集中火力在医院、学校、教堂这种人员密集场所,以尽量多杀人为主。细思起来,原因很简单,因为以色列的航空弹药根本不够用。在最初10天的轰炸中,以色列消耗了自身20%左右的航空弹药,只摧毁了加沙地带大约不到0.5%的建筑区域。
而在俄乌开打已经一年多的今天,这种“不够用”并不局限于以色列自身,而是整个北约都不够用。换而言之,以色列要是在对付平民的过程中把弹药用完了,那就没人能救得了他们了。所以他们一直都在想方设法用各种阴险毒辣的招数提高“杀人效率”。这话很残忍,但实际情况就是,只要以色列不敢让动员兵进加沙地带,那绝大多数加沙人民的生命其实都还是安全的。
鉴于以色列军队以预备役为主,训练严重不足,估计不敢轻易进入加沙与严阵以待的哈马斯打巷战。不过以色列有美国甚至北约在背后的全力支持,也是有恃无恐,所以以色列很大可能在加沙和黎巴嫩同时开战。至于先打加沙还是先打黎巴嫩,都有可能。内塔尼亚胡胜利的唯一可能就是拖美军下水。
一种可能是以色列采取传统的先发制人,先打真主党。一种可能是以色列也想占据某种道义,所以先打加沙,逼真主党主动进攻。不排除以色列设定一个局,大部队等着真主党,小部队进攻加沙,引发真主党南下。其实这个方案可能对以色列更有利。黎巴嫩南部山区是真主党的预设战场,而进入以色列占领区,就是以色列的预设战场。而真主党也是每天不停用火箭与导弹打击以色列,明显就是迫使以色列进攻叙利亚,打击真主党。
目前除了美国的两个航母战斗群和一个两栖攻击舰战斗群外,其他北约国家的几艘军舰也加入了其行列进入地中海。另外一边,普京也在北京放话:美国向地中海派出的两个航母战斗群,都处在俄罗斯空天军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射程范围内。我这不是威胁,只是更新一下信息而已。同时中国向中东部署6艘军舰。
东地中海这个洗脚盆大小的海域,去了那么多国家的军舰,一夜之间,东地中海改变了自己在世界海军的地位,现在是世界海军的“圣城”。
巴以关系发展到今天这个状态,当然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阿拉伯,所谓游牧民族,其实游与牧区别非常大。牧,就是牧羊,是沙漠边缘的部落,放牧就意味着逐草而居。而游,是游荡的,这些部落主要的动物是骆驼,骆驼耐力强大得多,不需要特别多的水,自己也会储存。所以沙漠深处,就是放骆驼的游荡部族。沙漠边缘和绿洲,就是牧羊的游牧部族。显然,游荡部族的攻击性最强。
他们或者会和放牧部族做交换,来换取自己所需。一旦自己没什么可换的,他们就骑着骆驼去洗劫这些放牧部族。
而还有一种阿拉伯人,就是真正的定居者,是住在郊区与城市种地和经商的居民。他们的战斗力就是最弱的,别说骑着骆驼打仗,连杀羊可能都勉强。
所以阿拉伯人看上去一个样,但其实泾渭挺分明。最剽悍的当然是放骆驼的沙漠部族,放羊的其次。城市居民基本上没什么战斗力,也缺乏反抗的意志,在伊斯兰帝国时期,由于参加阿拉伯大征服的部族有诸多政府提供的补贴并且免税,这些城市居民都闹着要证明当时他们的城市是主动投降阿拉伯大军的,争取自己免税。
巴勒斯坦人其实属于城市居民和农民,是阿拉伯世界最早的定居者之一,他们商业和农业都很发达,加沙就是历史上最繁忙的商业中心之一,而耶路撒冷则是圣城,各教派的僧侣不事生产专门念经,更别提提刀杀人了。所以巴勒斯坦人一开始就吃了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大亏,他们没有战斗的经验和意志。犹太复国主义者选择巴勒斯坦当然也是因为水土丰美、商业发达,难度选择沙漠深处吗?
如果是骑骆驼的游荡部族的土地,犹太复国主义者绝对不可能在当时的情况下建国,而巴勒斯坦人作为城市定居者的软弱性是骨子里的,谁当国王都一样,只要小日子过得好,都好商量。所以巴勒斯坦人的反抗是真的被逼出来的。实在是日子没法过,被逼到悬崖边上了。
如果我们重温以色列建国过程,就明白为何75年了,在强大的美国加持下,也不能征服这片土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土耳其人在巴勒斯坦地区生活,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奥斯曼帝国和德意志帝国联盟,大英帝国利用阿拉伯人反抗土耳其,并承诺于战后建立一个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阿拉伯独立王国。但与此同时,犹太人建国行动亦得到英国的支持,于是英国政府背弃对阿拉伯人的承诺,由英国外相贝尔福于1917年11月发表一篇《贝尔福宣言》:英国政府赞成犹太人回归巴勒斯坦以建立一个民族国家,并努力促成此一目标之达成。遂使犹太人纷纷返回巴勒斯坦购买土地。所以1860年代,此区犹太人仅12000人,到1922年己激增至84000人,且大量购置土地。
《贝尔福宣言》
二战前夕很多欧洲犹太人都敏锐地感觉到,在欧洲继续生活将会大难临头,所以开始向巴勒斯坦地区移民。而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数量不断增加,激起了当地阿拉伯人的愤怒,双方矛盾不断,经常发生流血冲突。最初,英国统治者向这一地区派遣更多的军队,但他们很快就意识到,必须要探索一个长期的解决方案才行。
1936年11月,威廉·罗伯特·韦尔斯利·皮尔勋爵,奉英国政府的命令,带领巴勒斯坦皇家委员会来到这片动荡的土地,调查研究。一直到第二年7月,委员会提交了一份报告,认为当地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存在根本利益上的冲突”,共同治理一片土地的可能性很小,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进行“分治”。皮尔首次提出了将巴勒斯坦一分为二,多年以来,这是犹太复国主义者最大的愿望,现在就要实现了!
按理说,犹太复国主义者应该很高兴,但事实恰恰相反。因为他们认为英国人最早的《贝尔福宣言》说支持以色列建国,提到的是在“巴勒斯坦”建立“家园”,而现在皮尔的方案只分给了犹太人约20%的土地。也就是说,当时的犹太复国主义者,认为英国人给他们的土地太少了,背叛了他们,巴勒斯坦应该是属于他们的。
关键问题是,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阿拉伯人也不满意啊!毕竟这是他们世代生活的地方,犹太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已经激起矛盾,现在居然要划出一片土地送给他们建立国家,无法接受。所以,阿拉伯人开始发起暴力活动。
欧洲战云密布,就在德国入侵波兰4个月之前,为了平息阿拉伯人的愤怒,稳定巴勒斯坦局势,英国发表了一份白皮书,规定未来5年内移民到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不得超过7.5万人,并且承诺10年后阿拉伯人可以在巴勒斯坦建立国家。
阿拉伯人不满意,因为10年的时间太长了。犹太人更不满意,因为他们需要更多的犹太人移民过来,才能完成建国的梦想。于是,整个巴勒斯坦地区更乱了,阿拉伯人闹,犹太人更闹——犹太人甚至开始炸毁政府建筑,袭击具有战略意义的英国基础设施,表达对英国的不满。
二战爆发后,英国人在巴勒斯坦的处境很尴尬,本来想解决争端,现在却成了众人声讨的对象。不过,为了避免矛盾进一步扩大,英国还是坚决反对更多的犹太人移民过来。二战打响后欧洲的犹太人纷纷逃离,主要目的地就是巴勒斯坦地区。
于是,英国人开始打击非法移民。犹太复国主义者想尽办法帮助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英国人则四处抓捕非法移民,把他们关入难民拘留营。所以到1942年犹太人已经完全不相信英国,而是决心用自己的力量建立国家。
既然英国人阻止犹太移民到来,那就是敌人了,对敌人只能使用武力。贝京领导的伊尔贡,喜欢使用武力。1940年从伊尔贡分裂出来的“莱希”,是更为极端的犹太地下组织。
1944年11月6日,“莱希”组织的两名成员,在开罗刺杀了负责中东事务的英国国务大臣莫因勋爵,连他的司机也被杀了。这件事让很多犹太人十分恐慌,害怕英国人会大肆报复。于是,犹太人逮捕了一部分的好战分子,送到了英国人手上。
德国战败后,英国陷入了财政危机,他们看中了阿拉伯人的石油,所以依然限制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以安抚阿拉伯人。1945年6月,犹太人公开宣布,如果英国再不改变政策,犹太人别无选择,不得不“经常使用残酷的武力”。此后,犹太人就开始了针对英国的袭击,破坏了大量的道路、桥梁等交通运输线。1946年6月16日和17日两天,犹太人就进行了11起破坏行动,让英国遭受了超过400万英镑的损失。
英国人愤怒了,当月月底封锁了巴勒斯坦地区的主要城市,派出1.7万名士兵进行搜索。最后,抓获了2700名犹太人,其中包括大量的犹太复国主义领导人。更重要的是,英国人搜到了很多非法武器和相关的文件证据。
犹太复国主义者知道,这些文件是他们袭击英国人的重要证据,会让很多人遭到处决。而这些重要文件,就放在大卫王酒店之中,销毁文件的最好办法,就是炸掉酒店。大卫王酒店是当时巴勒斯坦非常著名的大酒店,从1938年开始,这座酒店的南侧就成了英国委任统治政府的总部,当时英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政治军事重要部门及人员,都在这里办公。酒店的其他部分则正常营业,也接待了很多客人。
犹太复国主义组织伊尔贡接受了这一任务,虽然很多犹太人担心此举会遭到英国报复,但最终伊尔贡还是决定执行计划。大卫王酒店会定期收到装满牛奶的大锡罐,伊尔贡提前做了手脚,把7个大锡罐中都装满了炸药。这些牛奶罐运到大卫王酒店后,就放置在南侧的地库当中。
1946年7月22日下午12点10分左右,位于巴勒斯坦的大卫王酒店接线室,忽然接到了一通电话。对方用英语和希伯来语说,大卫王酒店即将遭受炸弹爆炸。接到电话的酒店工作人员一头雾水,这不可能啊!
紧接着,法国领事馆和《巴勒斯坦邮报》也接到了警告电话,但因为时局混乱,炸弹警告也很常见,所以没人重视这个警告电话。更重要的是,要遭受袭击的英国当局,却完全蒙在鼓里。
20分钟后,酒店外面的街道忽然一声巨响,发生了爆炸。这很明显是一枚小型炸弹,对酒店丝毫没有造成影响。但是,听到爆炸声以后,不少住在酒店的人来到了大楼西南角围观。12点37分,又一声巨响,大卫王酒店南侧被炸塌,现场一片混乱。
这次袭击,导致92人死亡(包括一名引爆炸弹者),46人受伤。这其中有英国人、阿拉伯人、犹太人、苏联人、埃及人和希腊人。此事立刻引起全世界的公愤,幕后黑手也浮出水面,是犹太复国主义组织伊尔贡,策划者是后来的以色列总理梅纳赫姆·贝京。他后来还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2006年,以色列进行爆炸案六十周年纪念,并且把92名死者的姓名都刻到了纪念碑上。这件事引起了英国的极度不满,因为其中一名是爆炸实施者。另外,纪念碑上写着:“由于英国人才知道的原因,酒店没有疏散。”这是典型的把锅甩给英国人,好像是他们导致了这么多人的死亡,英国当然不愿意,强烈抗议。
最后,以色列修改了纪念碑上的文字,尤其是英文版的修改比较大:“曾有数个警告电话打给酒店、巴勒斯坦邮报和法国领事馆,催促酒店住客立即离开。酒店没有疏散,25分钟后炸弹爆炸。令伊尔贡感到遗憾,有92人被杀。”
这个就是典型的犹太人逻辑:这么多人的死亡,是因为酒店、巴勒斯坦邮报,以及法国大使馆接到电话后,没有采取疏散措施,才导致的。这也是为何过去几年全球的疫苗运动中,不断有人在犹太人控制的自媒体提醒大家,欧美的MRNA疫苗是有问题,千万不要打。逻辑也是,既然已经有人提醒你了,证据与逻辑也充分,你还是要打,当然责任自负。
犹太人的疯狂举动让当时的英国大为吃惊,再加上二战后英国自身出了一堆问题,实在没有精力和实力再去处理巴勒斯坦问题。于是,大卫王酒店爆炸案过去之后6个月,1947年1月22日,英国宣布把巴勒斯坦的命运和犹太人建国问题,交给联合国处理。
其实在此之前,犹太复国主义者就已经开始采取行动了,他们知道犹太人的国家肯定能建立,为了扩大领土,他们要制造一些“既定事实”。比如1946年10月6日,犹太人一夜之间就在内盖夫沙漠北部建立了11个新的定居点,这在之前英国人的方案中,根本不属于犹太人。
1947年11月29日,美国强行求联合国大会对巴勒斯坦分割方案(联合国第181号决议)。但是巴勒斯坦地区的土地方案分割并不公平。1948年,联合国任命福尔克·贝纳多特(Forke Bernadotte)担任联合国的巴勒斯坦的调停者,驻中东特使,以调节巴勒斯坦土地分配不公的问题。福尔克·贝纳多特是瑞典王国的维斯堡伯爵,并且也曾经担任了瑞典的红十字协会会长一职(他的祖先就是拿破仑时期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元帅,娶了拿破仑初恋女友黛丝蕾·克莱雷的贝尔特多纳),此人曾经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二战之中从德国的特莱西恩施塔特集中营等等地区之中拯救了3.1万人,这三万多人之中,有六千多人是犹太人。福尔克·贝纳多特伯爵对犹太人有莫大的恩德的。
在担任这一职务期间,福尔克·贝纳多特殚精竭虑、勤勤恳恳地开展了工作,提出新的安置方案,雅法成为自由港,耶路撒冷分犹太和阿拉伯自治区,建议联合国较公正地重新划分疆界。这引起了犹太人的不满,以色列人认为他的方案对以色列是一场灾难,并决心用军事手段来解决问题。
1948年9月17日下午5时许,一辆挂有联合国标识的汽车被以色列武装人员公然袭击,在袭击之中,福尔克·贝纳多特伯爵身中六枪,倒在了耶路撒冷街头!犹太恐怖分子在当地犹太人报纸上狂妄地叫嚣说:所有联合国的观察员都是外国占领军的同谋,贝尔纳多特不过是英国人和阿拉伯人的傀儡。没有权利呆在“他们”的领土上。他死后,他的助手美国黑人拉尔夫·约翰逊·本奇接替他。本奇最终因签署1949年停战协定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表示对暗杀表示遗憾,但声明“这不影响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
后来,查明凶手是后来成为以色列总理的梅纳赫姆·贝京的手下,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以色列不顾瑞典和联合国的强烈反对,只是轻判两名抢手5年徒刑,甚至这俩人连五年牢都没坐满,就在一次“特赦”之中被公开释放。
以色列充满血腥的建国过程,充分体现了二战后掌控世界的美犹统治集团的冷酷无情与傲慢。犹太人也认为美国比大英帝国强大得多,因此更加有恃无恐。如果细读美国崛起的过程,这种简单粗暴的统治方式一直贯穿其中,让我们在《信仰的颠覆》系列中讨论美国崛起历史的时候再详细分析。但正是因为这种傲慢,令美国二战后,推翻自己的诸侯伊朗巴列维国王,令伊朗变成美国的敌人(《伊朗的故事》)。又借助“911事件”,推翻伊拉克的萨达姆,令伊拉克变成伊朗的势力范围;又在美军的努力下,令塔利班在阿富汗重新执政。所以这些都大大削弱了美国的实力,同时美犹也慢慢变成纨绔子弟,沉迷金融赌场,声色犬马与毒品,厌恶一切工业,主动令美国的产业空洞化,甚至连俄乌战争这种低烈度的战争也不能支持,军火供应远远跟不上。
就算我们不讨论犹太人是否有资格在巴勒斯坦建国,毕竟外族征服一个国家也是很寻常的事。以色列有全球最强大的美国全力支持下,75年也征服不了巴勒斯坦,这也说明二战后当权的美犹本身太傲慢,不顾一切政治原则,只想独吞,不愿分享。而结果也证明,所有野蛮手段,阴谋诡计用尽,也征服不了这个绵阳一般的巴勒斯坦。对比大英帝国,只用几万人,就统治印度超过200年,论统治手段,高下立判。
真想不到,二战结束到现在,只是短短78年,美犹的家业就如此衰败。
不仅仅是统治手段的问题。
大英帝国是统治“殖民地”,本身不移民,不占地,土著反弹相对小一点。
大规模移民、占地、驱离土著的犹太复国运动就很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