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局微觀

微觀世局, 遊走政經
个人资料
正文

孟加拉饥荒 信仰的颠覆(二十六)

(2022-02-12 21:32:16) 下一个

原文再续,书接上回。话说克莱武男爵取得普拉西战役胜利后,确立了东印度公司对孟加拉的统治地位。克莱武扶持贾法尔成为纳瓦布后,同时接管了一系列重要商品尤其是盐、槟榔、烟草和硝石的贸易权,孟加拉纳瓦布逐渐丧失了一部分实权。这些商品只有纳瓦布有特权进行交易,失去这些特权意味失去统治权。

硝石是制造火药的原料,英国军队对硝石的需求十分殷切,而英王每次订下的合约往往需要上数百吨的硝石,东印度公司则可从中赚上数万镑。公司其中一位总督甚至曾经在1864年说到,卖硝石赚的钱比课盐税还要高。另外东印度公司建立了一条中国、印度和英国三角贸易航线,从而英国可以从中国进口茶叶和丝绸。

1760年,莫卧儿皇子Ali Gauhar意欲铲除米尔·贾法尔,从东印度公司的手中夺回富饶的苏巴东部,法国也派200名法国士兵增援。皇子Ali Gauhar一路进攻到巴特那,并成功夺取该城,还想杀掉一直与莫卧儿作对的Ramnarian。米尔·贾法尔担心自身政权不保,派出儿子Miran收复巴特那,解救Ramnarian。米尔·贾法尔也向克莱武救援。克莱武派出陆军少校约翰·卡约阻挡莫卧儿大军。结果,英军在1761年的四场大型战役里,击败了莫卧儿大军。后来克莱武还击退了荷兰人的进犯。

另外纳瓦布贾尔法为了支付东印度公司的三百万英镑赔款,要求地税包收人(Zamindar)上缴的税金从10%增加到30%,造成农村人口生活艰难。

1760年,在多年辛劳后,克莱武健康转差,返国休养。当时舆论认为“孟加拉政府的灵魂离开了”,东印度公司正式任命他为孟加拉总督。孟加拉是东印度公司立足印度的保证,有肥沃的三角洲,宽阔的河流,稠密的人口。克莱武派沃伦·黑斯廷斯到贾尔法处担任顾问。

克莱武回英国时至少拥有三十万英镑资产,每年的地税收入达到二万七千英镑,他拿这笔钱去补贴家人和恩人劳伦斯少校。在英国期间,他获册封为克莱尔郡普拉西的克莱武男爵。克莱武买下了几个庄园,又代表什鲁斯伯里(Shrewsbury)出任下议院议员。1760年,克莱武获得了牛津大学民事法博士荣誉学位。1764年,他获得了巴斯勋章。

克莱武还想改革东印度公司制度,与董事会主席沙利文(Sullivan)产生冲突,最后落败。不过孟加拉政局的变化使他反败为胜。受尽压榨的米尔·贾法尔终于反抗英国人,英国人镇压后,扶持他的养子Mir Kasim Ali Khan登上王位。不久后,贾法尔的养子就下了台,还叫瑞士商人Walter Reinhardt Sombre杀死了150名驻守在巴特那的英军士兵,而他本人则在兄弟的保护下逃走。

1764年东印度公司与莫卧儿帝国在布克萨尔决战,英国方面派出7,072人,其中包括857名欧洲人、5,297名印度佣兵以及918名印第安骑兵。而莫卧儿帝国和孟加拉联军这方则估计约有四万人到六万人。 由于联军成员缺乏协调,再加上一次致命的判断错误,导致他们陷入混乱。 英国损失了847人,而且多数受伤;但是他们夺取了133枚炮弹和1百万卢比。莫卧儿帝国自此亦成为英属东印度公司的附庸,名义上存在至1858年。

虽然取得胜利,但整间东印度公司,由上至下,从文官到武官,贪污腐化,士气低落,又垄断了内陆乃至对外贸易,而印度人则生活在极度贫困的环境之中。董事会请克莱武赶快回到印度处理这些问题。

克莱武回到印度后,与莫卧儿王朝的皇帝沙阿拉姆二世签订丧权辱国的《阿拉哈巴德条约》,条约规定:孟加拉、比哈尔、奥里萨的税收权授予(英国)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有权力征收捐税供养(雇佣)军队。按照条约规定,纳瓦布西拉吉除了刑事审判权,不仅失去了征税权,连民事审判权也没有了。

英国人取得税收权后,将“包税权”切割后高价卖出,买主均是商人及东印度公司的职员,商人和东印度公司的职员为了尽快收回成本和赚取利润,竭泽而渔,将孟加拉农民征税收增加到50%。高额的税收,孟加拉的农民却没有意识到税收易主了,依然以为税收交给了他们的皇帝。谁也没想到,他们的皇帝早已出卖了他们,但又不敢大方地承认。

英国东印度公司根本不会关心孟加拉及印度其他地区人民的死活,农业水利灌溉设施再也没人维修,逐渐荒废,粮食产量也不稳定。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英国人强迫农民改种罂粟、靛蓝等经济作物,大大改变了农业种植结构。

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风调雨顺时,粮食会丰收,旱涝发生时,粮食会歉收!千百年来,农民和统治者也以此规律做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如修渠、减税、赈灾、屯粮等。然而,英国殖民者任何时候关心的就是税收,从而造成了接二连三的大饥荒,大的饥荒分别发生在1770年、1783年、1866年、1873年、1892年、1897年,最后一次饥荒是1943-1944年。而最严重的一次是1770年孟加拉大饥荒。John Fiske在他的《未见的世界》一书中写到:1770年孟加拉大饥荒死亡人数要比14世纪欧洲黑死病的死亡人数还要多。在莫卧儿王朝统治期间,印度人民被征10~15%的税。这些钱部分用于供养统治阶层,也有部分用于设立安全基金,用于预防来年收成差出现灾荒。

孟加拉大饥荒造成至少1000万以上人口死亡,让当时孟加拉的人口锐减了约三分之一,惨烈场景更是不忍直视……。赤柬比起犹太大英帝国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东印度公司种族灭绝同时还大发横财。诸君一定发现,所有犹太政府或者犹太代理人政府,包括苏联华约集团,当政之后都喜欢用饥荒去减少多余人口,同时消磨主体民族的意志。大英帝国对自己的爱尔兰人与苏格兰人如此,苏联也是如此,如在欧洲粮仓乌克兰制造大饥荒,不要忘记列宁创立的苏联高层接近八成是犹太人。

说几句题外话,目前拜登政府天天散播普京入侵乌克兰,昨天拜登与普京通话后,普京指出,俄方不明白美方为何要故意向媒体透露俄罗斯计划“入侵”乌克兰这一虚假信息。其实俄罗斯只要关上天然气管道,等着欧洲自己谈就行,何须兴师动众?乌东两个地区本来就在俄罗斯控制下,哪有出兵打自己的道理?除非普京的目的不是乌克兰,而是利用乌克兰把北约干垮?这不是没事找事吗?如果像当年格鲁吉亚一样外科手术式的打击换上亲俄政权,惟目前乌克兰人对俄罗斯还是相当戒惧,乌克兰太大,占领后也难以维持统治

普京的策略是挟能源以令诸侯:欧洲想要能源,就必须从本土上撤出北约军事基地。匈牙利总理奥尔班照做后,马上能够以五分一的价格购买能源;德国、法国也前往克里姆林宫谈判。欧、美、俄表面上看好像在谈乌克兰问题,其实谈的是以能源为基础重新划分势力范围。

美国在欧洲逐渐失去操控力。靠油轮运输液化气显然无法解决欧洲的能源危机,更何况美国现在自己都陷入危机之中了。美、英如今最大的救命稻草,就是“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只有这样欧洲国家才能有坚决不接受俄罗斯低价能源的理由。但又是谁开启了能源危机,给普京送上如此大礼?

其实现在乌克兰人已经不信任欧美,虽然还是对苏联制造大饥荒耿耿于怀,也不喜欢普京。可惜他们忘记是犹太苏联政府制造饥荒,普京治下的俄罗斯已经回归传统。

我们回归正题,1932年,斯大林在乌克兰推行农业集体化,大量苏共党员被派往农村,动员农户加入集体农庄,他们在乌克兰遇到了强烈抵抗,最终导致对乌克兰“富农”阶层的集体逮捕和流放。大量擅长耕作、富有农业生产经验的乌克兰农户被划为“富农”,全家流放到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这导致乌克兰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率的下降。免于被流放的农户因为担心被划成富农,因此不愿耕作,其直接结果就是1932年乌克兰粮食产量暴跌。

当年全苏联预计可以收获9070万吨粮食,但实际上只收获了5500至6000万吨。苏联政府征得的粮食数量也从预计的2650万吨下降至1850万吨。为了解决粮食短缺问题,1932年8月7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颁布了一项新法令,规定“盗窃集体农庄财物”可以判处死刑。这一法令从根本上禁止农民将任何农产品据为己有。至1933年1月,有7.9万名农民因此罪名被逮捕,其中4880人被判处死刑。

在禁止农民占有收获的粮食后,1932年12月6日,苏共政治局颁布了另外一项秘密命令,将全乌克兰的所有生产资料(农具、牲畜、种子)收归公有,禁止将任何粮食和制成品运入乌克兰农村,并在全乌克兰禁止商品和农产品的异地买卖。此外还向乌克兰农村派出了搜粮队,没收农民的种子、余粮和口粮。

这几项惩罚性措施实施数月后,到1933年春天,在全乌克兰范围内出现了极其严重的饥荒现象。苏共和乌克兰政治局发出了一些补救性的命令,包括向饥荒地区运去32万吨粮食,但同时自乌克兰向外运出粮食的行动仍未停止。当年春天在俄罗斯西部和乌克兰大部分地区出现的干旱进一步加重了饥荒。与此同时,苏联政府禁止灾民向外流动,乌克兰以及顿河流域同外界的交通被中断,外界禁止进入这些地区。任何未经许可便试图离开乌克兰的饥民都被作为“阶级敌人”逮捕。此时发生了大量人吃人的现象。苏联官方宣传报曾写道: "吃自己的孩子是野蛮人行为"。有超过2500人因为吃人而被定罪。

乌克兰人周报一直追踪1933年的情况,报道了当时通信上的困难和可怕的场面。1933年12月1日报道了一次大规模抗议。

从1933年起,苏联官方采用了新的粮食统计手段,不再使用实际收到谷仓里的数字,而是用“生物学产量”,极度夸大农田产量,类似亩产万斤,目的是作为定量强迫集体农庄多交粮食,以致于苏联30、40年代的农业产量超出了任何外国专家的想象。苏联专家在50年代在研究的时候都试图纠正30年代到40年代的数字。

1933年冬至次年春,乌克兰气候条件转好。1934年农作物收获量有所提高,乌克兰饥荒状况逐渐消失。

可见这次饥荒是斯大林故意制造针对乌克兰白人的行动,因此当地也称为“饥荒种族清洗”。在当代乌克兰的各种媒体中,乌克兰在饥荒中的死亡人数有时达到700万、1000万,甚至1500万。乌克兰前总统维克多·尤先科在一次公开讲话中甚至宣布,饥荒时期乌克兰失去了四分之一的居民。乌克兰官方一个最新的统计数字是,在1932-1933年饥荒中乌克兰的死亡人数是3941万。

除了饥荒外,1932年到1933年,苏联还对抱有民族主义观点的乌克兰知识分子、作家等民族文化精英进行了清洗。事实上在1930年代的大清洗时期,不论是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都伤亡惨重,而在1918~1922年代俄罗斯人也是受害者,俄国白军一样也被杀害,在俄国内战中因为布尔什维克征收余粮饥饿死亡的俄罗斯人超过1000万。

如果我们回头比较一下大英帝国制造的孟加拉饥荒,就会发现手法如出一轍。公元1769年年9月,雨季姗姗来迟。田地里的禾苗遇到了干旱,孟加拉大部分地区接下来6个月都没有下过一滴雨,禾苗再也扛不住了,慢慢变得与干枯的稻草一样,一命呜呼!

更为严重的是,1768年的收成就很差,原来的安全基金早已不复存在。旱情迅速蔓延至西孟加拉邦、比哈尔邦、奥里萨邦、恰尔肯德邦等地。受灾最严重的是孟加拉的Birbum和Murshidabad是真正的颗粒无收,而不是严重歉收的一个形容词。

大饥荒不可避免地发生了,首先是农村的大批农民因为饥饿死亡,活着的人被迫出外逃荒。其次是饥荒迅速向城市蔓延,覆盖至整个孟加拉。最后,饥荒发生后,因为没有赈灾等救助措施,引起疫病大流行,死亡人数迅速增加。

曾经无比富足的布尔尼亚病饿而死的人数就超过了三分之一,其他地方的灾情可想而知。1770年底,雨水终于到来,但是于事无补,反而加重了灾情。农民们为了度过饥荒,卖掉牲口、农具、儿女换取一点口粮,最后因为粮食严重短缺,人们不得不啃食树皮、野草,甚至易子而食,已经这样了,还是不能活命,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最后连掩埋尸体的人都没有,野狗、秃鹫和其他野兽游荡在尸堆之间,吞噬着腐烂的尸体,红红的眼睛里充满凶恶可怖的光芒。

大批受灾的农民涌向城市,希望能在相对富足的城市找到活下去的希望,然而,城市给予他们的不是希望,而是绝望。城市里同样粮食紧缺,大量的房屋空置,市民们同样为食物发愁,不得不外出求生。农田大量荒芜,无人耕种,农民大量逃荒,无人运输食物进城,又加剧了粮食的匮乏,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大家只能在死亡边缘挣扎,然后活活饿死。

大饥荒发生后造成的景象堪比世界末日:受灾地区渺无人烟,万籁俱寂,仿佛无人区一样!发生这么严重的饥荒,当地政府成为东印度公司的提线木偶,毫无作为,为了最大程度保障英国人的利益,政府颁布禁令:禁止粮食跨区域调节运输,不对粮食价格进限制!另外,当局和东印度公司对饥荒漠不关心,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救灾措施。

英国人这样做,根本的目的就是以最小的成本赚取更多的金钱,粮食价格在灾区涨到天价,大多数的灾民根本买不起,只能活活饿死。不到5年时间,整个孟加拉饿死了超过1000万人,成为孟加拉人不忍提及的历史记忆。

季风来迟,发生旱情,这在当地并不是第一次发生。当地本土的统治者以前也都有相应的应对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减税或者免税,帮助农民度过灾年,历史上也从未发生过如此严重的饥荒!东印度公司取得统治权后,唯一关心的是能否收取更多的税收。饥荒发生后,英国人只是象征性发放了9000英镑的救灾款,接着就提高了税收。1764年-1765年,英国人征收的税收是82万英镑,而在1771年-1772年征收的税收则高达234万英镑。

东印度公司的逻辑很简单,灾情导致人口减少,那么死去人口的税收就从活着的人身上征,为了让税收增加,只能提高税率。东印度公司只对股东和金钱负责,其他的事情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即使孟加拉人死绝了,也与他们毫无关系。英国人的残酷给孟加拉造成了毁灭性的后果。

首先是农业人口大量死亡,村社几乎消亡。饥荒造成农民大量死亡,大量农田荒芜,无人耕种,孟加拉地区大量原始自治的村社消失,依附于村社生存的手工业被毁灭。

其次是非农业人口的下场悲惨。农民死亡,天地荒芜,粮食短缺,非农业人口如纺织工人、石灰工人、船员等因为得不到充足的粮食大量饿死,许多行业因此衰落,手工业、金融业等行业一蹶不振。

然后是当地统治阶级上层深受其害。当地的封建王公和贵族因为所属土地无人耕种,英国人征税时,他们无法足额及时上交,只能付高额的利息和违约金延缓时日,成为英国人盘剥和压榨的对象,如布尔德万的土邦国王和拉解沙希的女王都成了英国人放高利贷的对象,日子苦不堪言。

英国人的横征暴敛导致孟加拉各个阶层长期贫困化,处于底层的农民更是赤贫化,彻底对未来失去信心和希望。

最后是反噬英国人自身利益。英国人竭泽而渔的压榨手段,暂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很快负面效果就显现出来,大饥荒导致了长期的经济大萧条,后来英国人派出雇佣军武力催逼,也无法征收到持续增加的税收,反而导致一向逆来顺受的孟加拉人的反抗,遍地动乱,盗匪横行,一无所有的农民四处颠沛流离,孟加拉陷入全面的社会危机。

东印度公司的雇佣军本来是用来征税的创收的,此时也只能用来镇压动乱,反而需要花费大量金钱。摊薄了东印度公司的利润和股东们的分红,引起了股东们的不满。

这一切恶果都是英国人造成的,这次大饥荒表面上看是旱灾造成的,实质上就是英国人的残酷和贪婪导致的。

其实故意制造大饥荒除了压榨金钱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消磨当地人的意志,他们在爱尔兰与苏格兰做得相当成功,这些人最后都成为忠实的犹太日不落的奴隶(《乱世佳人》前传 信仰的颠覆(二十一)苏格兰土改),而在印度好像事与愿违,英国统治期间,印度人也多次反抗甚至兵变,后面会慢慢说到的。

被迫无奈,英国人暂缓计划。177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调整法案》,对东印度公司的统治进行制度约束,建立一个“优秀”的政府取代东印度公司的一些管理职权。

根据法案规定设立一个监察局,由一名省督和三名监事组成监察局,这些职位由英国内阁任命,监察局接管了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统治,总领印度的政治军事等大权,直接向国内政府负责,对东印度公司有监管职责。

监察局的成立,一定程度遏制住了东印度公司的腐败现象、缓解了殖民地的矛盾,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统治方式,整个印度依然处于被压榨的地位,人们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之后,每隔一些年,印度都会发生饥荒,只是饿死的人数从千万级别下降到了万、十万、百万级别,每次饥荒发生后,英国人和西方人都能找到一些“合理”的理由“甩锅”。如1943年的印度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甚至还出口了7万吨大米,然而,那一年印度还是发生了大饥荒,仅仅孟加拉保守估计就饿死了350万以上的人。关于此次饥荒,我们从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一些言论中就能得出原因。

●“在印度人死光前,我们决不投降····”

●对于饥饿的孟加拉民众丘吉尔却是毫无同情心甚至大发雷霆。本应该供应给孟加拉的医疗援助和食品被他随意转移到欧洲。有一次他说:“有没有饥荒,印度人都会像兔子一样繁殖。”

●德里政府发出了一封电报描绘了当时灾难的可怕情景和巨大的死亡人数。丘吉尔的唯一反应是:“为什么甘地还没有死呢?”

丘吉尔传记作家安德鲁·罗伯茨在一篇专栏文章中为丘吉尔开脱:“(丘吉尔)尽其所能缓解可怕的孟加拉饥荒,这是由于日本控制缅甸,其潜艇在孟加拉湾横行造成的。”

这种说法认为日本是粮食短缺的根源,其实1942年,日军攻击了新加坡,征服了缅甸,但是并没有攻占印度,况且缅甸虽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地,但是1940年左右,整个英属印度来自缅甸的稻米也只是占到15%!

真正的原因应该是1943年,适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英国殖民当局对已经严重缺粮的印度农村无情搜刮,特别是在邻近印缅战区的孟加拉用低价强制征购大批粮食,其总量相当于农民当年收成的3/4,从而加剧了战时印度粮荒,全印饥民达1.25亿,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一。1943年饥荒达到顶点,仅孟加拉地区就饿死350万人,为二战期间印军阵亡人数的30倍。大批农民破产。

目前欧美犹太金融集团种族灭绝手段已经进一步升级。开始利用政府与媒体的互相配合,制造虚假的瘟疫,推销有毒的疫苗。毕竟真瘟疫,比较难控制,搞不好犹太统治阶层也会感染,而疫苗是韭菜主动或被迫接种。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只要媒体与政府配合,就可以制造一场瘟疫,绝大部人都会主动接种疫苗。

BBC最新报道,病毒专家解释疫苗的组成,疫苗有部分是艾滋病毒蛋白。现在整个英国忽然呼吁大家要进行艾滋病检测了。澳洲七号台报道,昆士兰大学回收五千万支疫苗,因为注射后,会检测出艾滋病。这两年所有阴谋论都成真了。

目前巴黎、布鲁塞尔、堪培拉及渥太华都有大型货车队游行,无数民众上街支持,上图的澳洲堪培拉的现场照片,而欧美也逐渐取消限制措施,相信这次疫苗演习已经进入尾声,后面可能面临芯片植入危机。而马斯克也多次声明支持反疫苗运动,隐然成为右翼教主,真是耐人寻味。

下回我们继续印度的故事,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卢冠霖 回复 悄悄话 历史文章解释很清楚
井观天 回复 悄悄话 为什么反犹?本来信息量很大的文章,让小编很为难:推,还是不推?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