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范蠡同意后,施施每月来夏村一次,两天一夜。
第一次范蠡陪同,帝缺师太领他们四面转转,山山水水,然后到尼庵听师太讲经、打坐。
全庵人很少,除师太外,有6个女尼,30到40多岁,法名有甲乙丙丁等,其他八九个小女孩,不固定,也不算尼姑,也未入佛门,做些打扫杂务,学点经卷,听听讲经说法,全是志愿,或父母送来,来去自由,也有八九间静室,短住长住都可以。
特别给施施安排一间,以备过夜。
范蠡来时则坐在树下,通宵批阅公文,毫无倦容。
后来范蠡不再来,施施也熟悉了。由养由光护送到石穴,次日等在那里,护送回去,来回都是骑马。
帝缺师太说,施施与佛门无缘,但学学佛法,大有益处。
前几次师太总是领着,到处漫步,也与村民交谈,甚至在村民家用素餐,但没有时间同他们交朋友。
有半天听师太讲经和打坐,也有村民来听经。
初一十五来人多,庵里装不下,就在外面场地讲道经。
庵中有一百来本佛经,多为华夏文字,少数梵文。
施施爱读书,竟读了几本,向师太学会阅读梵文,自己高兴异常,有时在范蠡面前卖弄。
后来施施来,多半是最年轻的女尼丁丁陪同漫步。
施施觉得丁丁虽是女尼,性情举止,与普通年轻女人差不多,两人说话也很随便,施施绝不打听她的私事。
施施不敢再问帝缺师太关于天地灵气的事情,但却问丁丁。
丁丁说:‘你还不明白吗,师太和我领着你在夏村漫步,就是要让你体会天地灵气,因为这里得天独厚,灵气弥漫,你要用心来慢慢感受。’
施施恍然大悟,此后慢慢用心,观察这里的山水、人物、草木、小动物。
丁丁说:‘你能读懂佛经。聪明胜我百倍,但学识不全在书里,而在大千世界。’
施施非常佩服,成了好友,后来晚上同居一室,两张简陋小床,几乎无话不谈。
但丁丁笃信佛法,潜心修行,告诉施施:‘不是什么修来生上西天,而是心中有观音菩萨,一片光明,平静而快乐,还求什么呢?’
施施也问:‘这里是福地外面大千世界却是到处罪恶,你出去过吗?能出去吗?’
丁丁:‘能出去的,也出去过,只是不愿出去,在这里很快乐。’
施施很惊讶:‘那石缝很窄,你虽苗条,好像挤不出去,莫飞会飞?’
丁丁笑道:‘我是刚入门的尼姑,哪里会飞?但我们这里,并没有与外界完全隔绝’
施施更奇怪了,记得帝缺师太对范蠡说过,这里人出不去,外面人进不来,所以是一片乐土。
但丁丁似乎不愿讲如何出去进来的事,施施也不好追问。
她是个求知的人,但不会打听,而是学习,何况时间长了,就自然会知道的。
帝缺师太教施施打坐,说:‘可以轻念佛号,也可在心中念,也可不念,心中一片光明,无人无我,无形无相即可。’
开始施施总会出现一些图景,儿时的事,若耶溪畔的快乐,甚至吴兵凶恶的景象。
渐渐淡去,出现蓝天白云,远山流水,鸟鸣松涛,轻轻的弦乐,再后来,都淡去了,一片光明境界。
但是,总觉得有一种看不见的流动,感觉到充满意境,能感觉到极淡极淡的光影。
她把整个过程,每次的感觉,都报告了帝缺师太,师太微笑,说:‘你在渐渐觉醒了,天眼渐开。’
施施问:‘我能感觉到,而且越来越看得见光影是什么?’
师太:‘那就是天地灵气。’
停一会,帝缺师太又说:‘一般人是看不见也感觉不到的,极有天赋的可以感觉到,但能看到的,哪怕只是淡淡的光影,就是天降奇人了。下次来前,在家斋戒三天,或可看到一些天意了。’
三天后再来,师太令她进入一间密室,脱去衣衫,四位女尼各持一净瓶,用瓶中水慢慢从头浇下,然后穿上一件柔软的布衣,跟师太拜过观音菩萨,从小庵后一条小径,进入一片竹林,没有路,曲曲弯弯,来到一片石岩前。
这里施施从未来过,见有一草棚覆盖在一个洞口,进去不远,迎面一座高大的石碑,平滑如镜,仔细一看,整块玉石。前面地上有个大大厚厚的蒲团。光线较弱,但大致能看清周围。
师太说:‘你跪在蒲团上,盯着玉碑,心无杂念,看看会出现什么?老尼无此缘法,在外面草棚等你。’
帝缺去后,周围更暗下来,施施跪着,双手合十。
开始玉碑上出现一些景象,很快过去,渐渐,她感到了也看到了灵气,比自己过去看到的清楚得多,在天地间游荡,不断变化。慢慢凝成一起,出现人形和圆圆的月宫,一位宫装高髻美人,站在桂花树下,抱着玉兔,面带微笑。
施施想,原来嫦娥娘娘就是灵气所钟凝结,难怪那样美丽动人。
景色不断变化,灵气自由飘荡,不知多久,又慢慢凝聚成形,一个小姑娘抱着一只雪白的小兔。
施施大吃一惊,这不是我吗?不由站了起来,玉中姑娘不见了,玉碑成了一面镜子,施施反复照看自己,一切活动,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均在镜中现出。
吃惊地想:难道我和嫦娥娘娘一样,也是天地灵气所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