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散记(1)近乡情怯
由于疫情中断了四年的秋季回国之旅,终于於2023年的9月重启,不再需要作核酸检测,不再需要重新签证,不再为天价的机票犹豫迟疑,很容易地便决定了行程,订了机票,规划了回去后要办的事,要会的人。
临近启程,找出博友们分享的回国散记仔细阅读,不禁近乡情怯起来。虽然还没有如一位网友在他的博文中写的"不知道是不是一踏进国门,就会让人一脚踢出来"的那种担心,但与以前回国的感觉还是不同。这次回去,有太多的变化需要去适应,有太多的生活技能要去学习:设立行动支付的帐户,下载打车软件,上网叫外卖,挂号看病等等,虽然在上海只打算住三个月,但什么都得学,都得试,就好象是第二次出国一样。
朋友再三提醒,回到家中,24小时内一定要去派出所报到,有人曾因为没当回事被邻居举报罚款2000元人民币。此等麻烦,不想自找。我是凌晨三点才到家中,吃完饭冲了澡上床小睡一会,脑袋昏昏沉沉地便起来上网填写派出所的登记表格,因为有一项内容一直通不过,只得坐车去派出所办理,到了派出所排队等了一个多小时,填完了登记表,竟然要我出示房产证,我沒有带,只好与办事员商量,所幸未遭刁难,同意先完成登记,第二天再把房产证送去。以前回国虽然也有到派出所登记的规定,但并不严格执行,而这一次,开始动真格了。看来从今往后,回国后向派出所报到也成了入境手续的一个环节。后来的经历亦证明了这一环节非做不可。回到祖国,却处处被当作外国人,这是第一次,除了及时向公安局报到,外出买机票火车票,景点进口,看病掛号都去特定窗口或走特别通道,住旅馆须选接受外籍人员的几家,这种被另眼看待的感觉令人不爽,好在自我调整,很快释怀。
现在的中国,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无现金支付习惯已经溶入居民的日常生活。本地人外出一般已不带现金,既使买一份早点都是用手机上的支付宝或微信扫一扫即可完成,在街边偶然可以看到的要饭的乞丐都出示二维码要求扫码给线,全民扫码,非常方便。为了上网购物的必须和平时消费的便利,我下载了支付宝,但无法与我的银行帐号绑定,因为一切都是实名制,与银行帐号相连的手机号早已作废,新的手机用的是外甥女的名字,经过一番折腾,总算往支付宝的钱包里转了点钱,这才开始有了财务自由。原以为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只需要其中一种便够用了,但上京东网上购物,却不接受支付宝付款,后来才知道,支付宝是马云的品牌,京东与马云有矛盾,所以在京东购物只接受微信支付。我几年前设立的微信支付的钱包中尚有余额,但因为手机号的问题,帐号未能激活,余额未能使用,购物下单只能取消。
临近回美.再次去银行询问更新手机号的可能途经,说是可以与手机帐户的户主一起去中国电信办公室,把我所用手机号的实际使用者改成我的名字,便可进行下面的一系列操作。有了那张更改手机号实际使用者名字的证明之后,便去银行更新了绑定的手机号,下次回去,再去更新我的移动支付帐号应该就没有问题了。回美后,看到新闻报导中说,为了方便习惯银行卡和现金支付的境外人士来华消费,外国人在中国境内使用移动支付工具时亦可以绑定境外银行卡或者是信用卡,这一举措,消除了外籍人士去中国消费的障碍,确是一项便民措施。
对于办理帐户的层层验证手续,虽然有点麻烦,但确有好处,那便是骗子不再得逞。有一次去银行时问柜台的办事人员,现在办理业务如此手续繁琐,骗子少多了吧?他点点头表示同意。
不但行骗不易,犯罪案子也大大减少, 无现金可偷可抢,若有不法行为,处处安装的高科技的人脸设别监控装置使罪犯无可遁形,现在的上海街头非常安全,夜间外出也不再担心。
在上海生活,外出打车必不可少。到家安顿下来后,先下载滴滴打车,不料找不到可下载之处,据说滴滴正与客户打官司,暂时不接受新的用户。好在打车软件很多,下载了美团打车一样好用。
第一次试用是在家里的小区门口叫车,目的地是离家几公里的轻纺市场,到达时问司机:我可以刷卡或付现金吗?回答说不用付钱给他,下车后在手机上付就行。下车后即刻完成了手机操作,心中却疑惑,若有人下了车不付款如何?于是第二次坐出租车时向司机打听是否有坐车不付钱的情况发生?如何解决?那位中年司机告诉我,一般不会,若这次不付,他便不能在同一平台叫车,一般人不会为了几十块的车资自找麻烦,当然也有诈骗集团冒充平台收费的,但毕竟是少数个案。即使是少数,也足以让不少老人对打车外出望而却步。一次在商店排队付款时听到后面二位大妈的对话。
大妈A: "今天要陪老伴去医院看病,给儿子打电话让帮忙叫车,却找不到他,真急人。"
大妈B : "现在年轻人都很忙,这些事最好自己解决,上网下载一个打车软件,叫车很方便的"。
大妈A:"我自已不会下载,儿子也不帮我弄,说是不安全,一不小心钱就给骗走了。"
大妈B:"… "
像A大妈这样的老人周围不少,多一分对新事物的恐惧,便少了一分生活中的自由。年长者要尽可能地学习新科技,新技能,一步拉下,就会步步都跟不上的,进入老人的行列后,这是我对自己经常的提醒。
吃在上海,是很享受的一件事,且不说处处可见的大型购物中心的顶楼的那层一家接着一家排满了的各式歺厅,就光是大饼油条生煎小笼各式早点就有上百种可选。这次去歺厅吃饭,注意到了一些细微的变化。到了歺厅入座后点菜,向服务员要一份菜单,回答说没有菜单,用手机扫一下桌上的二维码便可点菜,看来菜单点菜已被淘汰,二维码点菜已实行硬着陆。用歺完毕,被要求用微信支付,说因为我扫描菜单用的是微信扫描。我问能否用支付宝,说是要去帐台处另外操作,这才知道扫描与付款须在同一款app 上完成。我平时用手机不多,这几个月中倒是一点儿都离不开它了,似乎衣食住行,它都能够搞定。确实,上海的生活是极其方便的,虽然这种方便也需要去学习,去习惯。
持外国护照的人,在上海看病也会有一些小麻烦,虽然可以上网预约,但看病那天还需要去医院的专门窗口排队掛号,一般的专家门诊,排号费不贵,但候诊时间长,等待的时间以小时计,看诊却只有几分钟。我去瑞金医院看病,预约并掛号后等了2个多小时才轮上,医生一边听我主诉,一边已写好病历,我将在美国做的检验报告递给她看,她不接,说是国外的报告他们不看,听我们自己陈述就可以了。几分钟完成看诊,速度是够快的。曾听朋友谈起,她去瑞金医院掛的是特需门诊,又是熟悉的医生,情况就不一样,不但认真读了她从美国带去的检验报告,还作了耐心的解释。看来在中国有一点始终未变:熟人好办事,多化钱还是解决问题的捷径。
在上海生活,"二维码"和"小程序"己是二个常用术语,吃饭要扫二维码,购物付款要扫二维码,到机场租用随身的WI-FI 要扫二维码。出外旅行订机票要下载携程旅行小程序,看病预约要下载医院的小程序,寻找图书馆的讲座时间表要下载图书馆的小程序,入海关填表,要下载"掌上海关"小程序,要询问入境许可的办理进展,要下载公安局的入境管理小程序,这些二维码与小程序为生活带来了便利,却也使个人资讯无处遁形,世界上的任何事情是好是坏,真的谁都说不清楚。
在上海的几个月中,最不能适应的是资讯查找的不便。Google 不能用,只能用百度,搜寻的关键词一键入,牛头不对马嘴的一大堆广告充满视屏,真不知要如何才能拨开云雾见青天。不管你要想查什么,不断地要你下载小红书,忙活半天,也找不到要搜寻的答案,换个方式查找.依然无果。与在上海的老同学交流,他们说要付费安装翻墙软件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但这是一个灰色地带,并不公开,所以不想冒险。一位朋友建议下载知乎和bilibili, 比百度好用一些,试了一下,似乎要好一些,但依然远离期望值。一回到美国,打开了久违的常用网站,资源丰富,查找方便,顿时感到视觉听觉的通道全部顺畅了起来。
这次回上海的经历与前些年回去不同,三个月中化了不少精力去熟悉那里的生活,去适应那里的生活,去享受那里的生活,其中有喜欢的,有讨厌的,也有说不上是喜欢还是不喜欢但以后说起来一直会津津乐道的。
上海这片土地,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近几年来变化巨大,几年未回,有点陌生,但踏上国土,依然觉得亲切,毕竟,那里是我的故乡。
沈香还在台湾吗?祝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