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岸彼岸随笔

生活是美的,只是需要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生活里有爱,只是需要一颗能够感受和孕育爱的心。
个人资料
正文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五)

(2021-02-20 13:42:56) 下一个
 

读硕读博 新的纠结

 

到了马大,仍然是大学的校园,土壤却不一样,一颗从东方的土地上移植过来的树苗,尽情地吸收着它丰富的养分。

 

 

白天我帮教授做着实验,抽时间去课堂听不同的教授讲课。那时候感兴趣的并不是上课的内容,而是教授讲课的方式和课堂的氛围,希望学好了再回交大教书时可以用得上。

 

下班之后,除了去图书馆,最喜欢去的是计算机房,上百人的房间,整齐地排列着上百台电脑,电脑前坐满了年轻的学子们,基本上找不到空位。安静的机房没有噪声,能听到的是手指敲打键盘的声音,清脆而悦耳。从门口进入时,一边找寻可用的电脑,一边扫描一遍学生们的电脑屏幕,看看他们都在用些什么软件。

 

那个年代,中国的计算机行业相对落后,在交大工作时只有计算机系的师生们才被允许进入机房操作,时间排定非常有限。当他们手中拎着一串打洞的计算机纸走出机房门口,常会引来羡慕的眼光。我们材料系用电脑的机会不多,只是需要对电子衍射图作结构分折时才会上机,所以对计算机的操作比较生疏。

 

马大计算机房的一台台电脑屏幕上运行的是各种不同的复杂的软件,比较多的是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CAD)和文字处理(WordPerfect)软件,我在那里什么都要去试一试,没有特别的目标,却玩得起劲,常常一坐几个小时,完全忘了时间。

 

那段时间,没有薪水,便去校园内的学生食堂打工维持生计,一周二天,周六和周日。二位室友是公派来美,国家给的资助有限,他们也在学生食堂打工。一到周末,我们一行数人从住处步行去校园,在穿过一个树林时,只能一排人鱼贯而过,看上去很象电影中的游击队在战地行进。

 

在食堂的工作不重,收入也低,但已够我简单生活的开銷。食堂打工的工作很热门,对一些没有获得资助的学生来说,是经济来源的一部分。二位室友除了周末,晚上也有空闲,所以一旦哪天食堂排班有空缺,经理打电话通知她们,她们就会去顶上。有时空缺多了,她们邀我一起去,我都谢绝了,我想我来美国不是来挣5美元一小时的打工费的,晚上有时间,我宁願去图书馆或者机算机房。

 

 

周末去学生食堂打工,是我们一帮中国学生和访问学者相聚交流的日子。午饭之后,把歺具和盘子放入大型的自动洗碗机,我们就湊在一起交流各种信息,翻报纸的广告栏,想买车的寻找合适的二手车。 大家相处友善,互相帮忙,成了很好的朋友。

 

一位朋友去考驾照前建议我化几天时间背下交通规则,他的房东老太太陪他去考驾照时把我捎上,顺带着就完成了驾照的笔试部分。另一位朋友周末打工排班比我早二个小时,他说若我早点到校园,可用他的车在校园的停车场练车,他自己要上班,我就请另一位住在校园附近的学生来带我练车,他有驾照,但没买车。那几个周末,他骑自行车来校园,带我二个小时,34次以后,他对我说:你可以去路试了。

 

路试也是极其的顺利。一位邻居,也是马大的学生,太太来陪读,他要带她去考驾照的笔试,问我要不要去试试路试,我说我才练了不到10个小时,没有把握。

 

"没有关系,试了不行,下次再去。我太太英语不好,笔试一次肯定通不过,下次再去时,你也可以一起再去的"他鼓励我。

 

路试时是一位女考官,神情严肃,每做完一步,低头在她手上的一份单子上做个记号。我最怕的是平行泊车,紧张兮兮地做完规定的操作,只见女考官在单子上涂了好一阵子,心里准备着,看样子这次要黄了。

 

考试结束后下车跟考官进入办公大厅,她到电脑旁把单子交给一位办事员,要我去找个位置坐下,等待领取驾照。我瞄了一眼她交给办事员的单子,每个项目后面都是打了一个"V",全部通过,只是最后的那一个"V"用笔描了又描,笔尖差点把纸截破了。直到现在我都想不出她当时那样做的理由,或许每天做着同样的事情,她觉得太无聊了,用涂鸦来消磨时光?

 

那时来美才几个月,还未打算买车,但考驾照,是一件早晚要做的事,早点完成比较心安。回忆考驾照的整个过程,对这些朋友们的帮忙,感到很暖心,至今还是心怀深深的感激。

 

有了驾照,朋友通过笔试后要练开车,我就可以坐在他们旁边陪练,竟然还帮到了二位朋友考出了驾照,也是一件开心事。 这里有点扯远了。

 

阿森诺教授不操作电脑,专门雇了一位秘书帮他打理所有的文书来往。在我来美大约半年之后,这位秘书调往系办公室任职,教授要我接替秘书的工作,帮他电脑打字。

 

他指着大约三吋左右厚的wordperfect 使用手册问秘书,需要给我多少时间自学可以帮他打文章。

 

"二个星期。"秘书回答。

 

"给你一个星期时间练习,一星期后开始给我打文章"教授一边说,一边把书递到我的手上。

 

一周之后开始用电脑帮教授处理各种信件和稿件,边学边干。由于是本专业出身,教授投稿的几份学术杂志的版面排版要求也都熟悉,工作还算顺手。英语说写都不流利,但是在理想的语言学习环境下,也在逐渐提高。

 

这份工作薪水不高,但日常生活足够,过了几个月便不再去学生食堂打工。随着对计算机的兴趣渐浓,开始考虑是否再读一个相关的硕士学位。

 

来美国时没有打算读学位,所以没有去考托福,现在要读的话,先得通过这项考试。考虑了几天,没有找到不去尝试的理由,于是工作之余,复习备考。

 

一位熟悉的教授在里海大学担任终身教授,我在交大时修过他的研究生课。那时他正好拿到了一大笔科研经费,希望我能去他那里读博士。资助已经落实,因为我已来美一年,托福也不需要考,我在交大修的研究生课程的学分也可以转过来。条件优渥,实在很难拒绝,再加上教授是我极为佩服的一位学者,治学严谨,待人诚恳而热心,由他指导读博士一定会受益良多。

 

那时心里非常纠结,读材料博士的一切条件都为我创造好了,不需要操任何的心。但读博需要的时间长,并且做论文大都用透射电子显微镜作为实验手段,对视力的损伤较大,这二项让我有些犹豫。但主要的考量还是来美一年中对计算机软件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与材料专业相比,更想读个计算机的学位。

 

考虑了二周,最后决定放弃读博,申请了学费比较便宜的马里兰另一所州立大学当时比较热门的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硕士班,通过了托福考试,于1992年开始,一边上班,一边读书。虽然辛苦,但过得充实,忙并快乐着。

 

那些年,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发展很快,对机算机行业的财政投入大增,对计算机和管理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很大,程式设计语言,数据库设计管理是二大主要的领域。

 

为了在学习期间能有侧重点,为毕业后找工作作好准备,我去图书馆查阅了计算机行业招聘的需求重点和具体要求,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以数据库的设计和管理作为主攻目标,在选择课题和毕业论文题目时都以此为主。了解到当时各种数据库的市场份额中Oracle所占比例最高,达50%以上,所以在学习中,又把目标锁定到Oricle Database 方面。 

 

目标鎖定后,增加了课余的用功时间,去书店买了一本"Oracle7-The Complete Reference” 回来学习。没有课的日子一下了班,便去图书馆坐下,翻开其中某一章,认真学,每个例子都会练习一遍。到毕业的时候,这本4公分的书已通读了二遍。

 

现在28年过去了,其它与工作相关的参考书都已处理掉,只有这本书至今还躺在我的书架上舍不得扔掉。在美国职场能够立足,它是大功臣。

 

1995年夏天,获得硕士学位,那时教授已经帮我办好了绿卡,我便计划给自己放一个长假,回上海看望母亲和家人。

 

 

朋友问我,你为什么不找好工作再回去呢?那样不是心里踏实一些吗?确实,在这种时候不少人会纠结先找工作还是先休假?找了工作,钱是有了,但是没有时间了。不找工作,时间是有的,但却没有钱。

 

我选择了最容易的解决办法,先把手上还有的一些钱用来休假,休息够了再来找工作赚钱。在美国,有了绿卡,有了学位,找份工作应该不会太难吧?

 

这是我来美国五年后第一次回国,想回去多休息一阵子,买了open票,回程时间不定,想呆够了才回来。教授这里不能断人,所以在走的以前物色了一位研究生的太太,暂时接替我的位置,向教授请了假,回到阔别五年的上海。

 

在出国之前,我曾答应过母亲,回上海探亲时一定陪她去北京旅游,现在是兑现承诺的时候了。

 

回到上海调了时差,便陪母亲坐飞机到了北京,拜访了北京石油大学的几位教授,我们一起共遊了长城,一路上回忆着在美国相处的三个月短暂而美好的时光。

 

就是她们,在我刚到美国的三个月中,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和鼓励,她们回国前还嘱咐我说:碰到困难时,记得咬咬牙,再碰到困难时,再咬咬牙,还是碰到困难,继续坚持,若咬过三次牙还是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就回来。现如今,我要对她们说,我一直记着你们的临别赠言,所以坚持下来了,谢谢你们!

 

每天上午陪着母亲去参观一处景点,下午让母亲休息,我则四处瞎逛,走走看看,处处感到亲切。在北京的10天过得很快,母亲由我在边上陪着吃喝玩乐,心满意足。我则完成了一件心願,称心如意。

 

从北京回上海后,走亲访友,马不停蹄,身体一疲劳抵抗力便差,染上了重感冒。休息了二周,巳到96年的年初,回沪也已二个半月,所以订了回程的机票,在大雪粉飞的寒冬,回到了美国。躺了一个星期,体力稍稍恢复,开始找计算机方面的工作。舍弃了十五年努力积累的专业知识,开始了一个全新领域的探索。

 

回到办公室上班,告诉教授说我打算改行搞电脑,想找份计算机方面的工作,请他找人接替我。我说在他没有找到合适的人之前,我不会离开。因为教授是我的恩人,我不能扔下这里的工作不管,只有把他这里安排好了,我离开时才会心里踏实。

 

"你不必担心这里,可以马上去找,找到随时都可以走。"他告诉我。

 

我没想到他是如此爽快,想想或许这就是美国人的做事方式。他帮了我那么多,却并无意要求任何回报。后来朋友告诉我 "Pay it Forward" 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他们帮了你,希望你在有机会的时候,去帮助下面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即使这样,我还是帮他物色了一位助手,一边做些扫尾的工作,一边着手找工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步可妮 回复 悄悄话 Pay it Forward 也是加拿大文化的一部分:)
格利 回复 悄悄话 美国教授好爽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