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人的嗅觉与味觉失灵,是短暂还是持久的?
(2021-01-07 11:51:41)
下一个
新冠病人的嗅觉味觉失灵后,如果病情改善,通常1至3周内就恢复了。随着全球病人的增多,这类病人也相应增多起来。现在的问题是,有些病人持续地嗅味觉失灵, 医学界开始担忧,这类病人会不会永久性地失去这两种生理功能?
目前的医学知识尚不能明确地回答这一问题,也沒有特效的治疗方案。
过去对味嗅觉方面的研究,多年来处于冷门状态,这次新冠病人的出现,使得这一领域逐渐变得热乎起来。
嗅觉失灵目前已经成为半数新冠病人的首发症状,而且有时是唯一的症状,它又常常伴有味觉失灵,造成病人的食欲异常。
少数新冠病人康复后仍然为嗅味觉的失灵所困挠,这可能带来精神健康与营养不良的负面影响。就像一个成年人突然视力丢失,而他知道先前的世界,所以非常痛苦,感觉身体少了什么。一位家庭主妇曾抱怨说,"先前做菜做点心,只需要亲口尝尝,不需要任何菜谱就可以做出像餐馆一样的美味点心佳肴。后来新冠病毒感染后,我的第一个症状就是嗅觉失灵,接着味觉。之后这个感觉没有回来,不能评尝鲜味,甚至不能忍受咀嚼动作,现在只能靠汤菜流质混日子,苦不堪言"。
讲到味觉,中国人特别有经验,谁没有酸甜苦辣咸的切身感受呢? 而且除此之外,喝鸡汤或鱼汤的,还有一种鲜味的体会。遗憾的是当年中医或民间文化没有特别将鲜味列入基本的味觉。一百多年前,日本人抢了个先,把鲜味用一个日本字Umami,引入现代医学,二十多年前医学界又进一步证实了鲜昧细胞的存在,至此现代医学公认的五种味觉是酸甜苦咸鲜。辣被取代了,因为辣的感受是通过痛觉神经纤维传递的。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说明,人的手指可以感受到辣的刺激,而不会感觉到甜味或苦味。
当然这种定味是有严格的医学解剖学基础的,现在已经知道这五种味觉都有自己的化学受体感知细胞。在人的舌头和口腔软腭内膜表层,含有多种味蕾凸体,肉眼细看可以见到舌头表层突起的小红白点。
这些味蕾小点都有一个很小的开口,味觉感知细胞的细小纤毛延伸在小孔附近,饮食时,咬碎食物中的小分子包括氨基酸分子与受体细胞接触后,兴奋了这些细胞,这些细胞将信号传递到相应的神经节内的神经细胞,通过面神经,舌下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脑内神经核和大脑皮层,产生相应的味觉。
与味觉相比,嗅觉的感受部位位于鼻腔后部特定的上皮细胞之间,此处含有上百万嗅觉感知细胞,估计共有800至1000个化学气味受体。每一种感知细胞只含一种受体,故可以特异性的将气味信号通过嗅神经传至嗅球中心。
那么新冠病毒究竟是如何损伤了人的嗅觉味觉传导系统的呢? 让我们看看近期的一些研究结果。
早期的一种解释是病毒感染后引起鼻粘膜充血水肿,降低了嗅觉感知细胞的敏感性,从而减少了嗅神经的信号传递。然而一些新冠病人并没有出现鼻腔局部现象,仍然出现了嗅觉失灵, 表明这种解释不能自圆其说。
另一种观点认为病毒直接损伤了外周嗅神经或与其相关中枢神经系统,SARS-CoV2病毒直接进入嗅觉神经元。这一观点也没有被动物和人体实验证实,因为嗅觉神经细胞内很少观察到病毒的存在。
新近的研究表明嗅觉感知细胞与周边的辅助上皮细胞紧密相邻,后者有较高浓度的ACE‐2 和TMPRSS‐2 受体,病毒很容易进入这些细胞引起损伤。严重的损伤可以波及和扩散至嗅觉感知细胞,一旦感知细胞受损坏死,就需要神经干细胞分化再生才能恢复功能。
人的嗅觉上皮细胞底部有扁平型和球形两种神经干细胞,负责感知细胞的再生。球型干细胞在正常嗅觉上皮细胞间增生,而扁平型干细胞则在上皮细胞损伤后增生。在慢性炎症时,扁平型干细胞再生功能受阻,有时反而助长了炎症反应。这可能是少数病人长时间失去嗅觉的关键所在。
味觉的失灵可能是嗅觉损伤后继发性的结果,也可能是新冠病毒直接或间接损害味蕾小体的结果,但是临床上嗅觉失灵的病人往往多于味觉失灵的病人。
总之新冠病毒感染后,即使是轻症仅仅影响到嗅味觉的病人,也可能造成持续的后遗症现象,积极的人为预防和疫苗接种仍然是最好的防御方式,切不可掉以轻心。
很多人检测阳性,却无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