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踪新语

追踪记忆, 分享旅途拾零
个人资料
正文

试试你能考多少分?- 最后一科乡试 (2)

(2021-02-26 05:47:59) 下一个

试试你能考多少分?- 最后一科乡试(2)

光绪癸卯恩科科考第二天考题题目:"书籍报章持论贵乎平正若诬及朝政有碍治安者实为煽乱之根试详论一律严禁之法以正人心而维风俗策"。这篇文章当时考生写了一天,放在今天,相信大部分人能用两小时写出来,观点会更加鲜明犀利,时代到底进步了。

主考官一:头品顶戴侍郎衔、国史馆总纂外务部左丞绍某
主考官二: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署兵部右侍郎杨某 (佩璋)

考生王守诚(光绪癸卯科举人,字介卿,江苏上元县人),答卷译文如下(原文见附图)

考题题目:书籍报章应公平慎重,如诬及朝政有碍治安,则实为煽乱的根源。试详论一律严禁,以正人心、维持社会安定的政策

王守诚 ,1903929日于江南贡院

今日号称改革开放的人士,都以办报出书为输入文明、教育大众的手段。所谓维新的道理,如果没有讨论的途径,则不会广为人知;顽固的传统思维,如果不予批评,则无法破旧立新。

于是在这种环境之下,小至民情,大到国事,早上刚发生的事,到晚上已路人皆知。一件事没有做好,举国知晓。不经意说的话,也传遍全球各国。创立怵目惊心的学说,去清除那种沉溺安逸饮毒自杀的积习。这正是朝廷有能进诤言之臣,一个人能拥挚友的意义所在。

然而,一切应以事实为根据,言必由衷,不发偏激之谈,不作离经叛道之说。就像仲子(1)建议的那样,看见执政者有过失的地方,就直接告诉他。更要像诸葛先生对部下所要求的,请大家主动来批评自己的缺点(2)。何必为了忌讳疾病,就不看大夫呢。为了顾虑语言文字中的批评,就剥夺别人说话的机会。这样只能造成民意不畅,下意不达,使国事原来能够加以讨论的地方,竟因为禁止言论,而失去纠错补正的余地。

就好像一个失明的癫狂之人,发明一套邪说,不是建立在他亲自观察,实事求是,避免道听途说的基础之上。而是凭空捏造,随意笑骂执政当局,诋毁政府的规章政策,不遵循伦理和传统,不尊圣贤,无法无天,还有比这更过份的吗?凡此种种,他们还将之称为平权,自由,保种,爱国。却不知这是盅惑人心,败坏风俗。所谓口诛笔伐,犹如利剑,会伤害关心世事的大众。这种所作所为,必须立法严格约束。

但是,操作的困难之处在于,事情的曲折是非,经常有外国人加以干涉。即使有令行禁止,他们仍能为所欲为。比如,他们往往从日本购进书籍。出版报刊,则冠以外国的名义。因为权限所及,想禁则不能。

西方的法律,有诽谤公权之罪。包括传布虚假信息,查实诽谤,散布诽谤的言论等条。其法律规定,诽谤个人,以违法论。造谣中伤,不论刊登者是否知情,都要罚款入狱,追究责任。法律还规定,所说的事情即使属实,也不能免于追究。定罪的轻重,还要看数量情节。这类诽谤,涉及普通人的,尚且要判重罪,更何况是牵涉到政府的。涉及属实的,尚不能免责,更别提是恶意诬陷。不知情者,都要被追究,而已著述立说者更难逃干系。按诽谤内容多少,法律定罪轻重,则已在报刊广为传播的,当罪加一等。

以此与外人交涉,因彼有顾忌,而不能再继续袒护这些人。没有了外侮,才能专心治内。但也不是简单的禁止和剪草除根。而应采用不加禁止的方法!这些有能力以书籍报刊搅乱时局者,并非目不识丁的平民百姓,而是才智过人的知识菁英。一时被迷惑,而陷于大逆不道的人,还是有不少的。然而,即能诱惑他们走向反面,又何尝不能指导他们向善呢?

君子住在没有是非的国度,不会仅他一个人是正人君子。政府的制度如果完善,平民百姓也不会妄加议论。用先圣的德行教诲,提着耳朵加以灌输(3),则幡然醒悟之人,不会在少数。然后时常公布政策利好,作为守法的鼓励(4)。同时发表文章书籍,占领舆论高地,打击反对派的嚣张气焰。使世人端正思想,规范行为。这样才能对书籍报章的各种议论,一看就能分辨其是非曲直,识破伪装而不为所欺。则这股胡言乱政的风气,才能消失。

考官评语:条对详明,筹画精当。
本房焉批:五策事理通达,局度从容。运筹则洁领持纲,虑敌则惩前毖后。第二道议保邮权,尤为详慎周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