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7962/202102/32636.html
有博友提出不同观点,主要是认为中国人口实在太多了,哪怕减少一半也不嫌少的:),咋看上去确实很有道理。也许我那篇文章没有写清楚,今天再略补充如下:
先披露一组有意思的数据,1990年1月1日,上海诞生了2784名新年宝宝;十年后的2000年1月1日,上海诞生了1148名新世纪婴儿;再十年后的2010年,上海诞生了380名新年婴儿;至2020年的同一日同一城市,156名婴儿诞生;今年同一日同一城市,仅有27名婴儿诞生,据报道,最近官方已通知:打了国产疫苗后半年内不要怀孕,因此可以预期明年的1月1日,上海诞生的新年宝宝还将进一步下降。
以上数据显示出上海的出生率正在出现断崖式下跌。即使去年疫情期间夫妻被迫整天待在家里,也没能使出生率出现反弹。
上海的新生儿出生统计数据,其实也反映出全国的生育状况。中国的出生率于2019年已降至千分之10.5,为建国以来最低的,已经进入“超少子化”状态。这个数字无论与本国历史数据相比还是和国际数据相比,都是极低的。快速下降的生育率、出生率,宣告了几年前刚放开的“单独二胎”和“全面二胎”政策并没起到预期的效果,也敲响了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警钟。
疫情爆发以来,中国经济的恢复发展在世界上似乎是一枝独秀,但仍面临出现各种“灰犀牛”的潜在危机,其中出生人口的断崖式下降就是其中之一。人口问题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关系重大,最终影响到每个家庭,影响到国家的前途。人口周期的变化,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也不是依靠货币、财政政策可以干预的。
目前中国的人口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提前进入老年社会的后果是出现全社会养老金严重不足乃至枯竭,中国社科院在《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中指出,随着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和社保缴费基数的下调,未来几年养老金很难维持当前的上涨速度,最后到2035年将耗尽累计结余,此消息已令许多年轻人感到困惑。事实上,目前已有17个省养老金入不敷出,问题还是挺严重的。西方是先富裕再进入老年社会,中国是还未富裕就进入老年社会,人口急剧下降会造成未来领养老金的人大幅度高于交养老金的人,入不敷出又能靠谁来补?
3、人口悬崖对中国经济的另一个重大影响,是人口红利的消失。从1962年开始,中国进入生育高峰,而目前法定退休年龄为60岁。这就意味着从2022年开始,中国将迎来退休高峰,劳动力供应的下降先导致制造业从业员的萎缩,然后带来服务业成本的上升,触发一系列行业的变局,或生产线外移,或产业升级,或机器人替代,最终也许仍然躲不开服务业成本的迅速上涨。
4、人口老龄化还将引起医疗费用的上涨。中国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超过17%,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群对医疗资源的占用和所产生的费用明显增加。更重要的是,未来二十年,年龄超过80岁的超老龄人口预计还会暴涨,而80岁以上年龄段的医疗开支是60岁以上年龄段的好几倍。
5、出生率快速下降也会促使未来房价泡沫的破裂。日本九十年代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有日元汇率急升和政策失误等一系列原因,但人口结构迅速老龄化,也是日本房地产市场一蹶不振的原因之一。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会不会也经历日本的一幕?政府目前的政策调控相对温和,主要是调节流入市场的资金数量,重在防范系统性风险。暂时还看不到房价大跌的风险,不过人口老龄化之下,未来居住需求下降是可预见的。
鉴于人口问题的严峻,前几年政府希望通过放宽计划生育限制,扭转人口增长失速的问题,但是目前看来收效甚微。在高企的房价和教育开支重压之下,年轻人仍然没有强烈的生育欲望。除了在政策出台的第一二年有些小抬升外,放宽二胎限制几乎没有对人口增长带来多少刺激;相反,出生率出现了持续性俯冲式下降。有关部门最近透露,即将对东北地区开展全面开放生育的试点,但如此慢吞吞地试点又怎能改变全国人口增长率陡降的格局?
国家同时还出台了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以应对养老金不足的难题,但依然是杯水车薪。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科学家易富贤最近发出语出惊人的预测:“中国经济永远超不过美国!”其基本依据就是:中国过去崛起是靠人口。1979年改革开放,1980年的人口中位年龄只有22岁,美国当时是30岁,中国经济只要稍微顺应规律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成就,事实也是如此。那时候是一个青年的中国对一个迈入中年的美国,两国经济差距不断缩小是必然的。但是,中国的劳动力2014年左右开始下降,中位年龄2018年之前已经超过美国,现在是42岁,而美国是38岁。如果中国稳定住1.2的生育率(每位育龄妇女一生平均生育1.2个孩子),到2035年,中国的中位年龄为49岁,而美国是42岁;2050年中国将达到56岁以上,美国是44岁。这里可以看到,美中两国各自的可持续性究竟谁占优势。他由此得出结论:大概在2030-35年,中国人口数据的各方面都将逊色于美国,意味着经济增长速度在2035年左右开始低于美国。我们暂且不论他关于中国经济未来能否超过美国正确与否,但他关于中国人口中位年龄的分析确实反映了目前的实际状况。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教授长期研究人口与经济问题,最近他大声疾呼:“中国劳动力短缺将成为常态,十四五期间,中国的劳动力预计每年将减少一千万,十年就是一个亿。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的总人口才一点几个亿,其劳动力不到一个亿。这意味着我们十年时间就要损失一个日本的劳动力,这个问题非常严重。”
综上所述,我的观点依然不变:如果国家再不全面放开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的出生率,只会越来越低,其后果就是加速步入严重老龄化社会,社会未来没有足够的劳动力来供养老人,整个国家经济也有陷入困境的危险。
再有原来生孩子多是没有避孕措施,很多乡下人生完养不起就送人,这些故事很多。
以后越来越现代化,机戒化了,你看看新疆采棉花哪儿用人?机器人再出来,还愁啥。养老也不用保姆了。现在医院就有机器人来回送病例的,做手术的。打仗也不兴人海战术了吧:)那么多人还惦记人太少,没得吃养不起才愁人呢。
我们鼓励有自信,有爱心的人,多注重发展家庭,多生育,多爱惜家庭,关爱孩子们,这样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后代就更加充满有爱心的人,这个世界就更美好。
美国科学家关于经济是否超美以人口为断言太单一。 比率是下降, 但人口基数在那里摆着,年轻人口数目还是比美国要多很多,足以支撑目前的产业链。当然要养的老人也多起来了。但是年轻人目前的工资也比美国低, 如果经济持续发展,年轻人还是这些年的样子大幅提升,老人养老金则不能,矛盾轻易化解。 美国的优势是人口少, 可以移民年轻人。
每当认真讨论计划生育,俺就愧疚三十年前违心参加的一次清查行动。河南某县,社教工作队,由要求进步的某副局长带队。排查行动在“遍地英雄下夕烟”时进行。上级指示,“这些人不要国家,国家也不要这些人”。队长经验丰富,从一位收工回家的妇女的背影判断她是孕妇。孕妇的泪水,丈夫的哀求,未能动摇这位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队长安排另一名年轻未婚的队员手扶拖拉机押送这名孕妇去县城计划生育站。他回来描述,未及进站,已闻哭声撕心裂肺。当晚全县百余名孕妇,只要婴儿未露头,全部引产…
童安格略带沙哑的嗓音,在一部已破旧时而卡带的随身听里,伴我度过了那个寒冷的冬天。那声音告诉俺,那个伟大的国度并不需要俺这种木讷的书生。回城后,俺买来了GRE备考书。
甘蔗没有两头甜。韭菜们生孩子是为了后代有更好的生活,绝不会为了给资本家提供更多的韭菜这一崇高目标。想提高生育率,可以,资本家拿钱出来补贴。画大饼,许诺,威胁(没有人养老),新韭菜们已经不吃这老一套了。
而楼下的楼下,中国目前的政策,不算鼓励生育,只不过是有限的放开了对生育的管控而已。鼓励生育的政策,有一些西方国家的例子可以参考、对比。
最近几年一直在传言说中国人大要立法延迟退休,但从未落实。再看看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一旦毕业,基本上一半人立刻失业,只能进入类似于快递员、抖音视频或者带货这一类的服务性行业... 如果劳动力短缺,何至于中年人52岁、55岁就退居二线,青年人天天靠快递员这类的低产值工作谋生?
而且,人多了没事儿干,其弊何止于此。
想提高生育率得先降低到农业社会,不能一面想发展经济,同时想提高生育率,不可能。
中国拼着发展慢些,把人口降下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会提高,环境,发展的压力就会减少,但是也就难成为世界老大,看从哪个方面考虑。
所谓劳动力... 以目前人工智能发展的速度,劳动力绝不会成为问题。
以日本为例说明人口对包括房地产在内的商品的需求... 可是,日本现在的经济、个人的生活水平有什么不好的么?即使是经济尚在日本之后的韩国,除了没啥意义的经济总量这么一个数据,不也仍然是中国追赶的目标么?您再细想一想,所谓的中国GDP超过米国、不超过米国,这个对每个老百姓来说是必要的么?
哦,忘了,这么粗浅的道理可能不是真的。
关键是再过几年,全社会意识到这一问题时,巨大的趋势很难逆转,没有充足的育龄人口了。可能代价会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