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初,我去北京某研究院做技术讲座(详见我的博文《一醉方休》),报告结束后,在Q & A环节中,一位领导提问:你能谈谈中美科技的差距吗?
尽管这不属于我讲课的内容,但我当时还是即兴谈了我的观点,现根据录音整理如下:
这问题和刚刚那个关于股市的问题一样,都不是我的专业,但我在美生活几年,稍微有点感触。
客观来说,如今中国的科技水准持续在提高,尤其是在航空航天、高铁、特高压等领域,在世界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
但总体而言,与美国相比,中国的科技水准还是有差距的,这从历年诺贝尔奖的获奖名单中就能找到答案。
我去美国前,与国内一些大学都曾有过研究课题合作,深感国内大学教授们终日受困于科研经费之不足,其实和中国大学相比,美国的大学教授搞科研,同样也有经费的来源问题,但相对来讲,美国政府和民间资本对科技的投入,比较给力,这一点是勿容置疑的。
我们一般吃瓜者,总是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获得成就的科技成果和公司,去分享成功人的喜悦,成功自然是很开心的。
但在取得成功的同时,美国也有无数失败者,有些还会失败的很惨!
例如:美国同样是做 COVID-19 的疫苗,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后来成功的辉瑞和莫多纳,这两家在全球疫苗市场占了很大比例,其股票价格也是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但同时研究疫苗的有一家位于马里兰的 Novavax 公司,听说他们研究出的疫苗安全性更好,他同样也是投入很多,只可惜晚了一步,现在疫情也过去了,很少再有人会去打疫苗,结果它的股价直接从2021年初的331美元,一路狂泻到现在的6美元(如今只有4.72美元了),前期大量的研发投入估计都打了水漂。
所以说,正好比,世界冠军只有一个,而冠军背后有无数默默无闻的牺牲者。在科研方面也是一样,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有很多个失败者,这就叫风险投资!我女婿有个朋友,前些年就自己创业,搞科技开发,他认为我投的这项科技会出成果的,但最后却失败,公司关门大吉,重新走上打工之路。
所以有成功就有失败!而我感觉失败肯定比成功的多,这是毫无疑问的,但美国人他就是不怕失败,所以前赴后继,生生不息。
说到科技实力,我觉得美国人天生就有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这一点无容置疑,我们以马斯克为例就很清楚,你完全无法想象,一个堂堂大国的 Nasa 可以把所有的火箭发射任务,全部交给马斯克的私人公司去打理,结果他硬是干成了!当然中间,他也经历了失败,据说他励精图治了十年。马斯克除了飞船和电动汽车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科技产品,我们国内也肯定有报道。
据说他有个地下挖隧道施工的技术,现在绝对很领先的。他还在 AI 机器人的研发方面,也是很有进展,我在美国看到过相关报道,说他已经研制成功了机器人,将来可以进入家庭,为你做家务,你只要设置好程序,就能把家里所有的活,全干了,因为它的机器人结构已经灵活到这个地步了,我对此很有期望,将来自己老了,生活不能自理了,或许去买个机器人就解决了。:)
当然,这些科技创新,你现在想,可能只是个传说,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特斯拉刚刚开始时,人们无可想象,怎么电动汽车可以搞成现在这个规模?
最后归纳一下,在美国,科技创新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它就是有这么一个机制,为什么那么多人失败,照样还是有人去搞科技创新,因为一旦成功,它会完全改变你的人生,不要说他拿个诺贝尔奖,仅仅专利转让的钱就是不得了的事情。
我觉得我们在不妄自菲薄的同时,应该正视中美科技的差距,尤其是美国的科技创新机制和能力,确实值得我们推崇。
以上是我去年11月的发言录音,纯属即兴发挥之一孔之见。
祝大家周末快乐!
如果你是指在地底下埋大管子,高速交通運人的項目,我看到的報道是已經放棄下馬了。因為我們這個城市原來是試點,就留意到了。
回复 'f2022f' 的评论 : 我觉得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缺乏理论研究,光靠应用研究,恐怕走不远,还是双管齐下为好:)。
=========================================================================
双管齐下也应有个比较好的比例。比如理论研究花10%的钱和人。重要的应用研究花90%的钱和人.
就是你说的举国之力,假以时日这个力就非常可怕。
如果请您去做报告的人经费不足,那有可能是年轻教授。
这类人在非升即走大潮中基本就会离开科研岗。
科研经费现在国内国外都缺,教授申请科研经费已经成了日常,至少欧洲是这样的,国内也是如此。就像你说的,成功了的才被人看见,而绝大多数拿了科研经费的最后都是失败的。
内地的年轻人创新性不行,从小填鸭式教育已经把孩子的创新扼杀在摇篮里了。他们很会考试,考证书,但是创新还是比老外差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