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sandstone2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贫穷的本质,是一种生活方式

(2024-05-13 18:16:39) 下一个

昨天在家看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美国真人秀,叫《Undercover Billionaire》,中文译名叫《富豪谷底求翻身》。

这个真人秀整了个特别出心裁的狠活——剧组把一个亿万富豪空降到一座陌生城市里,就给他一部没有任何联系人的手机,一辆二手破车和100美元。

然后设立了一个“小目标”——看他能不能在隐姓埋名、且不能动员之前积累物质、人脉资源的前提下,在90天期限内,赚到100万美元。

这个真人秀好像就是奔着验证那个命题去的——不是说现在美国阶层固化现象严重,底层民众的美国梦没办法实现么?那我们就看看让如果让富豪白手起家,能不能实现他的百万梦想?

这看似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结果令人吃惊——这位富豪虽然没有完成三个月赚一百万美元的“小目标”,但却创办了一个价值75万美元的啤酒烧烤公司,生意做的相当之红火,再多给他一个月的时间,估计目标就达到了。

光看故事的结局,你可能觉得这个剧相当“美式正能量”——原来今日美国白手起家也能几个月赚几十万,看来美国梦依然存在么!

据说这个真人秀之后又拍第二季了,又找了一批富翁重演相似的故事。

可是当我细看了这个真人秀之后,却觉得,这个剧恰恰如今美国阶层壁垒的严苛。

因为看剧时,你能感受到,这个富翁,虽然没有带着他的财富或者人脉资源空降,但却带了一种更至关重要的东西——那是一种属于富人的“生活方式”。

空降到那个陌生城市之后,他知道怎样去观察、捕捉到自己能做的机会,在抓住机会后他又知道怎样和人交往、达成妥协和合作,在机会的权衡与挑选中,他又能“拎得清”,知道什么机会能做,什么机会不能做……

更重要的是,在整个剧中你都能感到,这个富翁从“空降”第一天起,就是鲜明的“致富”目标感、方向感的,并因之变得非常积极主动、活跃大胆。这与他那些真的身处美国社会底层、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获得成功的邻居们有着鲜明的不同,

他给你的感觉,就好比是一个某游戏通关了无数遍的高级玩家,在对一个已经被他玩明白了的游戏熟练地刷“N周目”——只是这个富翁玩的这个游戏,名叫人生。

我觉得这种生活方式上的差距与壁垒,其实是比财富、人脉、技能的差距更要命的。因为财富可以转赠,人脉可以介绍、技能可以学习,唯独一个人的性格、视野、三观、和他全套的生活方式。是不可以学习的。

由此我想到了一些别的事。

昨天我写《要不要反对补习班?取决于你是啥阶层》一文,提到了社会不同阶层对教育培训不同观感的问题。有位读者看了以后感叹说,确实和她的观感相符。但她追问我:小西,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面对同一种事物,不同阶层的人的观感如此泾渭分明?

为什么是俞敏洪创设了新东方,又为什么是“铁头”一定要举报它?

我想了想之后觉得,这可能是因为不同阶层的人基于自己人生经验所形成的生活方式迥然相异。

就像那个富翁一样,一个成功者的既往人生经验、教育经验往往是正向的,比如年轻的时候通过考学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小城市走向大城市,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更多机会,最终实现跃迁,并在更高的平台上站稳自己一席之地。所以他们在投资、培养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会基于自身的人生经验本能采取一种正向、积极的态度,相信更多的投入会带来更多的收益。

可是如果一个人在一生中四处碰壁、遭遇了太多他人的管制、冷眼和壁垒,他的人生经验很容易就负向的、消极的,这样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与他人进行竞争的时,他本能容易想到的手段,也更多会是怎样利用壁垒、管制、举报等等方式,把别人拉平到与自己同一起跑线上。所以昨天的稿子谈了半天,我最想说的意思倒不是挺或反某些行业,而是想说如果我将来有一个孩子,我一定要避免在言传身教中给他形成这样一种人生观:一个人可以从“望人穷”、从对他人的破坏、管制或举报中获得自己的成功——这是一种loser气质,有这种气质的人,无论他出身什么阶层,估计这辈子都过不好。

我觉得我们社会中的很多人,相比于物质的穷困,更要命的是他们在精神上有一种“望人穷”的本能,看到别人被举报、甚至“吊路灯”,比他们自己多赚一百块钱开心的多。这种人永远无法富裕。

由此想到了之前看过的一则新闻,某个网友拍了一段短视频,抱怨自己一位邻居大妈在小区门口囤了一堆别人快递拆剩下的纸壳,收废品的没来之前,她会每天定点往纸壳上泼水,以保证这些纸壳能“压秤”。

可是大妈这种习惯,让整个小区楼下都常年弥漫着一股酸馊的气味。搞的大家实在不厌其烦,但抱怨了几次都没用。

但比较意思的是,我看到这个吐槽下面的一些留言。

有人直接编了个顺口溜嘲笑之:“相爱相杀没必要,挣钱还得走正道,你往纸壳泼凉水,他在秤上动手脚。”——收废品和卖废品的这一番“斗智斗勇”下来,除了湿纸壳的那股子馊味,其实双方谁都没赚到。
经典底层互害,低阶版黑暗森林了属于是——我不知这位大妈,是否也是《三体·黑暗森林》理论的崇拜者。

有趣的是,也许在大妈自己看来,她这样几年如一日的的往纸壳上泼水很“勤劳”,可问题是这种“勤劳”既不道德,就算得逞了其实也多挣不了几个钱。大妈其实深陷在了无法自拔一种生活方式当中,这种生活方式就叫贫困。

是的,从本质上讲,与富裕一样,贫困其实不是一种财产状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曾经读过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合著的《贫穷的本质》一书,书中也谈了这个问题。

比如作者做过一个实地考察,到印度的某个贫民区,让那里的家长把他们认为送孩子去上学所能获得的教育回报画下来。结果两位经济学家发现,这些绘画唯一例外的画的都是豪宅、豪车,也就是穷人眼中看到的富人那些奢侈的生活。

但作者说,这种对教育的错误印象,恰恰这里的穷困家庭往往不让孩子接受完整基础教育的原因。

因为家长们对教育回报的印象就是“挣钱”,那么当经济向好,孩子不受教育也能挣钱的时候,这些家长就会倾向于直接把孩子送去工厂做工。而其实受教育、尤其是基础所培训的最关键的素质是一个人接入现代社会、参与现代生产大协作的那种连接性,有这种连接性和没有它的人所能产生的劳动价值是天差地别的。而家长因为在自己的人生中没有这种生活经验,形成了对教育的错误认知,所以也只能让孩子重复自己的失败,贫穷于是就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延续了下来。

所以该书的作者认为,制造贫困的最大原因,来源于视野和认知不足,“穷人不清楚给儿童接种疫苗的好处,不明白基础教育的真正意义,不知道该使用多少化肥,不知道哪种方法最易染上艾滋病,也不知道政治家们每天都在做什么。”所以他们才陷入穷困。而扶贫最有效的手段,不是经济上的帮扶或者税收、补贴上的倾斜,而是把穷人从这种“负循环”的生活方式中拉出来,帮他们形成正确的认知,良好的习惯。如此才能终结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贫穷。

可是我觉得,这恰恰是最难的事情。你没听说过那句话么“动底层人的认知如同刨他们的祖坟。”

是的,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越在精神上穷困,往往就越容易固执于自己的三观和生活方式——因为他只知道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就像那个执着于往纸壳上泼水的大妈,她之所以不听劝的一定要做这种事,是因为她只熟知这一种生活方式:我都往纸壳上泼水了,还活的这么惨,不这样做岂不是更没活路了?

到底是思维的单一造就了贫穷,还是贫穷强化了思维的单一,这或许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但我们可以确知一点是,往往越是那些“思维的穷人”越喜欢不计经济和道德代价的固守自己的偏执。

比如时下你跟有些人讨论俄乌战争,他们总是喜欢说:“不管怎么说,俄罗斯是我们唯一的朋友,俄罗斯倒了我们岂不是要被陷入北约更深的围堵”云云。我没当听到这种话的时候,总觉得说这话的人跟给纸壳泼水的那位大妈有点相似——那种觉得自己离了某堆“纸壳”(比如他们心目中的强俄)就活不下去的思维习惯,真的是一样一样的。

其实如今网上散发类似气质的论调还有很多,考虑到点一个就会得罪一批人,这里就不多赘述了。但我觉得基本可以总结这一个心法:凡是那些具有望人穷气质,主张从对他人或他国的比烂、仇恨、侵略、毁灭中的获得快感和自信的论调,基本都可以归于此类。

这种论调所体现的那种生活方式,它从精神气质上讲,就是“招穷”的。

富足的本质,不是一种财富状态,而是一种精神气质、一种视野三观、一种生活方式,而贫穷是另一种,两者间的壁垒,更难打破。

牢记这一点,亲近富裕,远离贫穷。

 

 


作者:山巅上的加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alpha123 回复 悄悄话 那个show 会不会只是一个show, 我记得中国曾做过一个研究,一些农户处理一些农作物如何种植的方法,当专家身处同样的环境,当地农户的选择是最优的。
我觉得和这个有类似的地方。
人是否能够致富,机遇很重要。这个几个月搞出一个公司的人,极少数人能做到的。
556517 回复 悄悄话 贫穷不能靠收入再分配,更不能靠劫富济贫,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战胜自己的惰性。
玉器晚成 回复 悄悄话 好文章,謝謝分享!
goingplace 回复 悄悄话 贫穷就是一种心态,我在一个food bank做过一段时间自愿者,因为很多中国老人去领食品,又不懂英文。本来这个机构是给美国哪些失去工作能力,低收入的人用的。这些中国老人来探亲,子女都有高薪的工作,根本不缺这$2~30的钱去买这部分食品,但是有这个权利,没人放弃。美国人去领的人,我能看出,他们很需要这些食品。中国老人跟这些人的区别就是,一个是心穷,一个是真正的穷。
花似鹿葱 回复 悄悄话 这个有意思,谢谢分享。
清漪园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分享。此文写得挺客气的,大概是因为人在国内,考虑到是否会被封号的诸多问题无法畅所欲言。其实说到底这是中华社会文化问题。中国的“成王败寇”文化深入社会各个层面,绝不允许有good loser这种生物体存在,还要在loser身上要踏上千万只脚,让loser永世不得翻身,谁敢,谁能有good loser 思维和生活方式?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