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sandstone2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上海体制内的良心

(2022-05-23 12:17:46) 下一个

这些天,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上海的医生都去哪了,张文宏去哪了?
 
除了在典型报道里偶尔看到他们如何救治新冠病人,这个群体似乎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曾几何时,他们曾是我三年来不多的定心丸之一。尤记得武汉疫情之初,一位援汉的上海医生推着一位感染新冠的老人去看夕阳。
 
要不是刚刚特地去查,我都不知道这个医生叫刘凯,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上海的医生应该是不在乎这些外在的虚名的,他们一如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务实,不张扬。
 
张医生也曾经说过,专家不当官,社会才有希望。事实上,张医生被推到前台也是迫不得已,而后来他的种种表现,也证明他没有辜负公众对他作为一个公众人物的期待。从来没见过他给任何药厂代言,亦不见他讲过什么假大空的话。 张医生来自华山,带老人看夕阳的那个刘医生来自中山。在上海的时候,华山和中山是我去的最多的两家医院,有时候确实人很多,随便看一个小毛病,都要排一两个小时的队,但我还是会去这两家。
 
没别的原因,他们意味着专业可信赖。
 
如今,上海这块百年老店的招牌风雨飘摇,但我对上海医生的信任却并没有减少一分一毫。尽管他们屡屡被推上风口浪尖。有医护被自己的医院拒诊最后因为抢救不及时,走了。不少人的求救信里都提到了疫情期间就医难的问题。有医院在疫情的紧要关头却发了一篇引起广泛争议的丁丁保卫战的文章。
 
但是追根溯源,这些跟医生本身并无任何关系,要说有问题也是管理上出了问题。事实上疫情反而让我对上海的医生更加刮目相看。
 
还记得那个录音里的疾控“领导”朱医生吗?还记得骑车20公里只为了给员工发工资的张医生吗?还记得那个整天叫板各路名医的缪医生吗?
 
越是缺乏常识的年代,就越发突显常识的可贵。中山医院的那两篇刷屏的科普文章,正是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发出的。
 
 

无论从什么角度看,这两篇文章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文章。
 
一篇说千万不要对人体喷洒消毒剂,另一篇讲“奥密克戎有200种后遗症”的说法并不科学。
 
但是如果看下他们发布的时间点,就知道有多难能可贵。前者发布在5月18日,此前的5月14日,传出黄浦某社区给从方舱回来的患者和狗狗喷洒消毒水最后导致狗狗不幸身亡的事件。后者发布在4月2日,当时上海刚刚封城不久,各种消息满天飞,真真假假,尤其关于后遗症的传闻一度甚嚣尘上。
 
而另一个更大的背景是,上海的防控措施中已经很难看到本地医生的身影。
 
所以这两篇文章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科普本身,而更多的是一种姿态,一种捍卫科学和常识的姿态。
 
今天我又重新翻看了这两篇文章,很平常的话,却像是看到黑暗里的火种一样弥足珍贵。
 
在《千万不要对人体喷洒消毒剂》的七个理由中,第一个理由引用的是国务院文件中的一句话:《应对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医疗救治工作方案》中明文规定不直接使用消毒剂对人员进行消毒。负责讲述的是该院感染病科副科长高晓东,为了让他的说法更有说服力,小编还给他加了另外一个头衔:国家卫健委医疗机构感染预防和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
 
在“奥密克戎有200种后遗症?会致死?”的问题下,该院感染病科与感染管理科主任胡必杰说,这种说法大大夸大了它的后遗症,作为一种病毒感染,奥密克戎和两年前经常侵犯下呼吸道的病毒类型相比,主要局限于上呼吸道。只要患者免疫功能正常,后遗症很少会出现,基本上可以完全康复。目前奥密克戎感染者95%以上是无症状和轻型,普通型也只有3-5%,重型和危重型罕见。
 
即便是将近两个月后回看这句话,依然经得起检验。而针对“奥密克戎用什么药物治疗”的解答,在我看来更像是对那款连字开头的药的一次打脸:“无症状和轻型为主,基本不用药……有发热症状的,可以用感冒退热药……如有感染,起病五天内,使用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Paxlovid)可有效抑制发展为重症、避免患者死亡……”
 
虽然最后胡医生还提了嘴中药——“同时,中医中药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但这不过只是命题作文下一次惯有的规定动作。而纵观全文,一字未提那个连字开头的药。
 
 

这两篇文章在两个关键时间节点上的刷屏,引发了我对这家三甲医院强烈的好奇,是什么让他们在这样的时刻做出这样的举动,是一次临时起意,还是说这是一以贯之的行为?是几个医生的良心发现,还是说这是这家医院乃至上海医学界的良心底色?
 
翻看中山医院公号的文章,你会发现,他们几乎每天都会发一篇跟疫情有关的文章,有的是类似上述两篇文章一样的科普,有的是新冠患者救治的个案报道,有的是疫情期间如何针对常规病人展开救治。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老人家因为感染新冠持续发烧没胃口,好几天没吃东西,抵抗力很差,如果再不进食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后来老人家属说,老人最喜欢吃面疙瘩,中山医院的医生开了个先例,把面疙瘩送到了老人面前。
 
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在疫情防控几乎铁板一块的当下,把面疙瘩送到新冠病人的病房里,是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的。忘记在四川还是东北,有医生因为救治了发热病人最后导致疫情传播还被判了刑。
 
老人出院后,他的家属给医院写了封感谢信:“我想说,我爱上海,我们是外地人,我大伯是一个普通工人,在这个特殊时刻,我们一起感受到了上海的温暖,这份温暖是因为有您们(白衣天使)!谢谢!”
 
想起之前在中山医院的一次看病经历,在网上。
 
那是2020年武汉疫情之后不久,当时肚子一直有肠鸣音,挂了中山医院的消化科的一个医生。你是不是最近休息不好,我说是啊,饮食是不是也很不规律,我说是啊。他说,那很正常,这个病叫肠胃功能紊乱,你把这些习惯改过来自然就好了。不用吃药?不用。他的嗓音我到现在还记得,温和而又坚定。
 
后来我发现基本上我遇到的大部分上海医生都是如此,他们不光告诉你应该怎么办,还告诉你病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医者仁心,大概就是如此吧。
 

后来,我又从中山医院的历史简介中找到了那两篇文章刷屏的历史根源,它的建院史像是上海建市史的一个缩影。

建于日军入侵上海前一年的193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起的名,孔祥熙为主任,孙科为副主任,申报老板史量才家属捐款建了护士学校。建院发起人名录,都是当时的大人物。来源:https://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20170710/content-493891.html

一个时代背景是当时有300多万人的上海,床位只有5000来张,且多为外国人设立,收费昂贵。国民政府想建一个属于上海人自己的公立医院,但却没钱。早在医院开建的五年前就开始了筹款,并组建了50多个筹款小分队,队长和副队长都是当时的政商大腕和社会名流。

1937年日军入侵上海,医院先是迁到昆明,后来是重庆,抗战胜利之后才迁回上海,此时正值上海霍乱流行,医院作为时疫医院从1946年7月到9月收治了2300人。不光霍乱,几乎每次灾难,中山医院都冲在最前边,1998年洪灾,他们去了重灾区之一的湖南,2008年地震,他们去了汶川,2020年,又去了武汉。
 
巨大的改变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之后:1985年,首先报道了国内第一例重链病。1994年,在院内建立了一所沪港合资的逸仙医院。1996年,世界第一例游离第二足趾再造拇指术手术成功。2002年,完成上海市第一例成人—儿童亲属活体供肝肝移植。。。
 
即便在特殊的年代,中山医院依然不辱使命。比如1958年,研制了我国第一台静立垂屏式人工心肺机,打破了当时某些西方国家的禁运政策,获得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成功。比如1973年,泌尿外科成功试制了全国第一台标准平板型人工肾机,成立血液透析室。
 

拉拉杂杂写这么多,感觉我都快成了中山医院的托儿了。我想说的不是说中山医院多牛多牛,在上海有太多这样的医院了,有太多尽心负责的医生了,而是想说的是,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在每天都被失望洗礼的当下,不要忘了,还有一群人在默默守护着我们。
 
昨天看到一个视频,在上海某个小区里,有个据说是化学系的老教授跟居委会的人普及喷消毒水的常识,它不能消灭病毒,反而会对人体和宠物构成伤害。早上又看到一个上海心脏外科的医生发视频说,有些社区开始对刚刚下班的医生开始喷酒精和消毒剂了。
 
刷新底线的事每天都在上演,但也有一些人在不断像接力赛一样站出来普及常识。
 
你可能会说,他们说了那么多,不还是照样喷洒消毒水吗?是啊,说了那么多有用吗?就像我今天这样一篇拙文又能唤醒什么呢?
 
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想。那些没有喷洒消毒水的小区,会不会是因为听到了这些医生这些教授的话,所以枪口抬高了一米呢?那些还在喷洒的,会不会居民因为听到了这些常识而觉得自己并不孤单呢?继而可能跟居委和社区据理力争,从而让对方放弃喷洒消毒水呢?
 

今天的上海,感觉每天有一百个话题可以写,但我为什么偏偏找这个话题来写呢,理解力稍微差一点的,还以为我在唱赞歌。我是想寻找一点希望,既给上海,也给我自己。
 
上海封城将近两个月,上海人内心有多憋屈,我内心就有多难受。我知道就算上海真的复工复产了,就算武康大楼前又开始网红扎堆了,就算安福路上到处都是出来晒太阳遛狗喝咖啡的人,很多东西却再也回不去了,比如对一个城市的信任。
 
但也有一些东西是会留下来的。比如记忆,不管是一条柯基在街头被打死,还是穿着晚礼服下楼去做核酸。比如态度,当你面对打开的潘多拉盒子的时候,你做了些什么,是愤怒,还是沉默,还是冷静克制地讲道理。比如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那些我以为一直可以拥有的美好其实是多么易碎,那些以前觉得理所应当的事,正在逐一消失,所以请一定要小心呵护我们现在还拥有的东西。
 
如果有一天我再回到上海,想给中山医院的医生鞠个躬,是你们让我在如此暗淡的岁月里看到了一丝光亮,是你们不厌其烦地用一个又一个常识击碎了谎言,是你们用科学的精神捍卫着市民的生命不被践踏。

 


作者: 张江名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sandstone2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湾区范儿' 的评论 : 谢谢支持!
湾区范儿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博主分享。上海的几家顶级医院,治病救人医术高超,也说明医生护士确实把病人的利益放在心上,不像有的医疗机构首要任务是利润。这和医疗机构人员的为人、价值观是分不开的。
sandstone2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gaobeibei' 的评论 : 同感。
gaobeibei 回复 悄悄话 张医生,好医生。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