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张雪峰、陈丹青、和国内大学选专业的评价

(2023-06-27 09:31:42) 下一个

张雪峰是高考填报志愿专家。有家长在向张雪峰咨询考学建议时,问孩子是否适合报考新闻学,张雪峰则说出了“如果我是家长的话,这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把他打晕,然后给他报个别的”。张雪峰就此更火了。我看过一些张雪峰的视频,这人性格upbeat, 说话富有激情,令人感染。而且张雪峰确实讲出了很多我过去不懂的东西,尤其是大学很多专业的内情。说实话,国内大学最近20-30年新开发了很多专业,我自己在中国做过大学教授,对这些专业也只是耳闻而不懂。这种信息壁垒对我都存在,更不要说别的家长了。当然他张雪峰提供也仅仅是一种理解角度,不可能都对,也不可能适用于所有人。

问题1: “XX专业有用吗?“

这个问题十分诡异,问的人有很多话不好意思提出,回答的人也往往顾左右而言他。这个问题的第一步是定义什么是“有用”。其实什么专业又是完全没用的呢?任何一个专业,哪怕马列主义,只要好好的学,哪怕找不到工作,也能提高个人素质,当然是有用的。其实国内的家长想问的是:XX专业好变现吗?而且是快准稳地把大学教育变现。家长既想得到自己迫切想知道的信息,又不好意思把话说破。教育专家往往也就顾左右而言他,讲一堆冠冕堂皇、其实家长并不想听的大话。张雪峰的特点就是:拔掉牌坊,直白地告诉你这个专业的变现的方便程度。

张雪峰的评价有可信度吗?我想张雪峰说的都是他自己对大学、对专业的理解,不一定对,但是肯定是有参考价值的。而且张雪峰说的大学专业变现的方便程度的话,应该比绝大多数大学教授说的还要准。他专业干这个的,而且见过的案例比绝大多数人都要多的多。我们如果认同张雪峰是“考填报志愿专家”,那他的话就肯定应该认真考虑。

新闻专业好变现吗?肯定不好变现啊。学生学的好不好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国社会哪有新闻啊,有的都是宣传,需要播音员就好了,哪里需要搞新闻的。网上好些个新闻学的大学教授反驳张雪峰,比如,重庆大学张教授说,他的毕业生5个考了公务员,4个去了公司,2个进了主流媒体,1个去了高校。我看了都懵了,你12个毕业生,才两个进入媒体,说明张雪峰说的没错:媒体不需要多少人。现实就是:现在学新闻的,好多转行;做新闻的好多不是学新闻的。我很感概:现在的大学教授和社会中低层割裂的太深了。这些教授,不能理解中下层人群的需求,说着何不食肉糜的话,被骂是活该的。

问题2: “为什么家长这么在乎快准稳地把大学教育变现?“

这又是一个诡异的问题,为什么是“家长”在乎?为什么不是“学生”在乎?这是社会现状造成的,中国社会人均资源太少,尤其是优质资源太少。家长太需要快准稳地把大学教育变现了,一个中产阶层家庭,一次失业、一次大病就能全家返贫,所以他们必须在乎。小孩或浑浑噩噩、或主动配合,也懂事地希望快准稳地把大学教育变现。为什么在乎“快准稳”,因为中国社会的大多数人真的太穷了,哪怕现在不穷,也危机感太强了。我觉得张雪峰最大的功能就是:打破社会中低层的信息壁垒,提供给了他们最迫切需要的信息,使得他们对大学、对教育有另一种理解的角度。当然,这些信息,对中上层人士也是不需要的。那些不需要高考的家庭,比如孩子直接出国的家长;那些家里可以方便安排工作的家庭,他们不是张雪峰的受众。

问题3: “张雪峰有什么罪过?“

张雪峰的罪过就是展现了中国社会的中下、底层,这个人群很大,他们的生活现状和对未来的安排,和国家宣传的高大上不吻合,所以张雪峰也应该病了。可悲的是:张雪峰说的话,虽然对社会来说没了面子,但是帮助青年人找到职业发展的道路,对社会稳定是有好处的,得了里子。舍了面子,得了里子其实是好事。

张雪峰常常建议文科生去考公,其实就是反应了一个社会现实:私人经济里能给文科生提供的职位已经很少了。其实一个正常的社会是需要文科的,也会给文科生提供很多的职位的,虽然薪水也不高,但是可以生活的。很多人类社会本应该实现的常识,在中国很难实现了。

比如,“应该顺从孩子的兴趣去选择专业。”这话本身没错,但是在中国,大多数生于小城市、县城、农村的小孩从小苦读,做题,哪有时间去发现自己的兴趣啊?他们的兴趣很多无非是家长赋予的罢了。而且兴趣可能会变的,但是在中国进入大学后,转专业是有门槛的,不像在美国这么方便。选专业这一步在中国如果选错了,代价很大。

比如,“专业的选择要看长远一点。”这话本身没错,比如张雪峰推荐的会计学,就很可能10年以后被人工智能取代很多职位。但是我对选择这些专业的家庭,没有任何的负面评价。我完全理解:一个快饿死的人,你给他讲等到过年就吃肉,是没用的。他们要求立刻满足,是有自身的道理的。一个饱汉给一个快饿死的人讲,吃肉太多的话,30年后会得三高,是十分可笑的。比如赌马,一匹马联系三次赢了,从可能性上说,肯定下一次赢的可能性更大啊。放在专业选择上:如果好变现用“ +” 表示,不好变现用 “–”  来表示,不确定有“?”来表示。

专业A: + (现在好变现),+  (未来也好变现)。

专业B: + (现在好变现),? (未来不确定)。

专业C: -(现在不好变现),? (未来不确定)。

专业D: -(现在不好变现),- (未来也不好变现)

有没有专业E:+(现在不好变现),+  (未来好变现)。 其实未来会不会好变现,很难预测。

A当然最好,但是你未必拿的到,而且世事难料。D 在需要快准稳的变现的人那里,不会被选择。在B和C之间,肯定很多人会选B啊,因为他们至少抓住了当前。

问题四:“陈丹青和张雪峰的区别。”

张雪峰是一个超级现实主义者,陈丹青是一个超级理想主义者。2001年,陈丹青无法认同现行考试制度,尤其不能容忍在研究生、博士生的录取标准中,政治与外语分数绝对优先专业成绩,从清华美术学院院长职位上辞职。陈丹青和张雪峰都很极端。在张雪峰眼里,大学是培养人的职业preparedness的地方。在陈丹青眼里,大学的艺术学院是培养艺术大师的地方。我认为,陈丹青对大学艺术教育的认知是错位的。没有哪位艺术家是大学教育出来的,古今中外的大画家、大书法家、大音乐家,很多都是靠自己的天赋,而天赋是不能通过教育来习得的。大学的艺术学院可以培养艺术史家,艺术匠,不是培养艺术大家的地方,而这些人的培养必然需要遵照学校的标准,考政治、外语的。

大学专业的选择,是在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平衡,是一个continuum,而不是一个二分法。如果你的选择更倾向于追逐现实的利益,就应该接受牺牲一部分理想;如果你的选择更倾向于追逐理想,就应该接受牺牲一部分现实利益。在不同的社会里,人们愿意接受牺牲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张雪峰的走红,不过是说明了中国社会的生存越来越难了。肯定我们在海外生活的人会问:既然中国这么卷,为什么孩子们不出国?其实不是每个人都能负担的起的,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出国的。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你会发现其实人人都有自己不得已的理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