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ican LLama

文学世界观, 文学观世界
正文

保罗的绿茵场 (三)

(2020-09-25 14:21:30) 下一个

15岁,既不是小孩子,也不算大人。那个年纪的保罗加入河床俱乐部青少年队,只身来到首都,寄住在叔叔家。保罗性子沉稳,并不是个不善言辞的孩子;但是,从一个大家相互认识的小镇,来到几乎一个人都不认识的大都会,他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每天清晨,叔叔家的门在身后一关,背着书包和运动包的他就完全独自面对一个陌生世界。先是乘一个半小时的公交到学校,下午放学后,再乘车一个小时去球队,旁晚乘车四十多分钟返回住处。除了叔叔婶婶和表妹们,他在这个大都市最初的一年里,只有三个“熟人”— 去往学校和训练场的两趟公交和一班火车。当他终于在班级有了两个熟识的同学后不久,却又不得不转去离住处稍近的另一所学校。

那两年,他换过三个学校,然而每日乘公交的时间,还是会超过两个小时。每次训练完毕,他在返家的车上都累得昏昏欲睡,回家还要学习,完成功课,时常觉得无力招架。保罗不肯放弃学习,他力争把功课保持在7分 (10分为A,最高等级),能进比较好的职业高中,将来可以做个农机技师,象他家乡少年队的足球教练一样。不过对他来说,身体疲乏还不是唯一的问题。

河床俱乐部是首都三大足球劲旅之一 ,他们的U17队大部分队员是从自己的U15 队上来的,一帮孩子已经在一起相处了三四年,已经形成了默契和抱团儿意识。保罗的到来,实际上淘汰了他们的一个伙伴。保罗因此遇到了麻烦,更衣室里的那种。队友们不愿和他交流,蛮横一些的,直接问他:你来这儿干嘛。保罗打锋线,对抗训练当然是要挨踢的,他有时分不清队友们是在防守,还是在整他,心也有些疲倦了。

保罗后来承认,虽然在博卡和河床打过多年球,他一直感觉自己不是“首都人”,他内向,沉着,自我保护意识强,一直是“布漂”心态,这和他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最初几年的经历有很大关系。这种内敛,独立,和他性格中放荡不羁,争强好胜的一面如影相随,倒使得他遇事一般都从容不迫。

疲劳和孤独是保罗十六岁那年的主要记忆。那时的一天,他拨通家里的电话,告诉母亲想退队,想回家。母亲说,你不知道自己有多么棒吗?想想你一路需要比多少人更棒才能到今天的位置。请再坚持一下。如果哪一天你自己告诉自己,真的坚持不住了,再回来。保罗不想让母亲失望,就答应再试试。那天之后,他常问自己,--坚持不住了吗?-- 还可以吧 … …。慢慢地,他的球技和素质都在超越同龄人,也被同伴们接受了。17岁后进入U20队,感觉就好多了。

1985年,河床的U20队迎来一位隐身访客-- 国家队主教练前来考察新人。悄悄观看了几天球队的训练比赛后,国家队教头指着场上奔跑如飞的保罗问,他多大了?教练说,刚满18。那还留他在这里干什么?应该上一线。教练听从了国教头的建议, 18岁时保罗被纳入了河床一队。

保罗后来回忆,加入第一梯队,才是真正磨练的开始。在那里,每个人都是成人,没有优待弱和小的习惯。那时,每次练完球,他都带着一身伤回家。

老队员们教保罗明白了什么是严苛。他们会一次次冲击他,试图逼出他的“竞技极限”。保罗则以沉默应对,在任何冲击面前都一声不吭,摔倒就接着爬起来追球。 只有一次,被踢狠了,他差点儿和下脚重的队友急眼,但是一转念,你能要求对手适可而止吗? 所以还是咬牙一声不吭,自己爬起来继续练。国脚鲁赫里在河床是后防线老队员,他退役后有一次讲到当年,说保罗这小子你捂扎不住他,不管你怎么踹倒他,他都能立马站起来,继续和你面对面抗着。他在场上从不慌张。你防守他,他大模大样直接腾身跳过去,不跟你“耍”球,嫌浪费时间。教练喜欢他这样蛮横,直来直去。他那时练球常落一身爪印擦伤,因为窜得快,大伙儿上手都抓不住他。

保罗说,现在的年轻球员,星苗,都被保护得很好,经纪人,家长,有关系的媒体记者都能护着他们,不少星苗从十几岁起,参加的活动,连他们的形象、肖像都标有价码,当然要保护啦。 而他那个时候,这些一样都没有,年轻的球员们挨了踢打都不能吭声。但是也很好,那样的环境和训练,让自己更快地成长为运动员/ 强者/ 男人— 随便怎么叫吧,他说。

在U20队,保罗曾看到不少比自己打得好的队友被升入一队,然后打了几场比赛就退入板凳席,然后渐渐消失,离开河床,退出足坛…… 竞技的残酷是从内部开始的。不过保罗加入一队不久就感觉如鱼得水,觉得自己很适应一流球队的竞技。进入一队一年多后,保罗收到国家队候补集训的邀请,也就是说,国家队有可能把他放在下届世界杯候选之列了。兴奋之余,他的教练告诉他,他们早前就注意到你了。

(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