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道的魅力

道成了肉身,丰丰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魅力四射,令我折服
个人资料
正文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2022-09-23 20:28:34) 下一个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如果没有那次眼泪灌溉
也许还是那个懵懂小孩
溪流汇成海 梦站成山脉
风一来 花自然会盛开
梦是指路牌 为你亮起来
所有黑暗 为天亮铺排
未来已打开 勇敢的小孩
你是拼图不可缺的一块
世界是纯白 涂满梦的未来
用你的名字 命名色彩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雁声依旧在 年少时对白
耳边音犹在 如风暖心怀

梁俊弟兄帶著上帝的使命和愛在苗寨支教兩年,沒想到有一天竟然帶著這羣孩子在央視唱歌!

2020-12-13 讓愛無限傳遞

梁俊弟兄/老師:我從小不知道爸爸是誰,帶著與生俱來的自卑。勝過情慾的試探之後,一種很強的使命感在我生命里湧現:去農村服侍孩子!新婚一周後,我和妻子去貴州山區石門坎的苗寨支教兩年。百年前宣教士稱苗家孩子是「上帝的愛心之花」,今天孩子們童言無忌寫下自己的感受。

《苔》清·袁枚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這首20字小詩《苔》,为三百年前的清代詩人袁枚所作,被鄉村老師梁俊(弟兄)和山裡的孩子小梁以及貴州省威寧縣石門鄉小學的學生們在CCTV《經典詠流傳》的舞台重新喚醒,孩子們最樸質無華的天籟之聲,一開口,就唱哭了評委庾澄慶和曾寶儀。

點擊前面的視頻,欣賞梁俊老師和孩子們的表演吧

梁俊弟兄他們支教的地方石門坎新中小學,位于貴州接近川滇最邊緣的西北角。百度百科對這裡的解釋有一句話——中國最窮的地方之一。

梁弟兄分享:烏蒙山區山高霧大,我們支教的生涯進入第一個冬天,天氣寒冷無比。有一日放學後,我們去一個彝族人的家庭家訪,與孩子們、家長交談時間太長,離開時天色已黑,下起毛毛雨,寒風刺骨。我們需要做一個決定,走大路還是走小路回學校。大路是一條小公路,路較繞,小路狹窄泥濘。猶豫了一下,還是決定走小路,因爲渴望早點回家。

大約走了3分鐘,突然聽到嗚嗚的呻吟,讓人心裡發慌。我們繼續前行,突然黑暗處傳來一個聲音:「救救我,救救我!」走近一看,路邊一個苗人晚上偷挖煤炭,泥土塌方,整個身子三分之二埋在下面,動彈不得。我們無法施救,跑去喊那戶彝族人出來幫忙,好不容易把人給挖出來。這位苗族朋友對我們說,本來不想叫我們救他,因擔心被罰款(私採煤炭),後來聽到說普通話,知道是老師才呼救。

這句話,讓我和在場的另一個老師沉默。我們走在漆黑一片的山間小路,走回學校。我們知道,在夜裡,是沒人走那條路的,那麼冷的夜,再凍一會兒,那個苗族人或許就死了。是什麼力量,讓他可能會放棄生命而不選擇呼喊救援?他內心深處最害怕的是什麼?他是這兩個苗寨苗人的內心狀態的縮影,而我們正教導著他們的孩子。我們能給他們帶去什麼,才能與裹挾他們內心的黑暗對抗?我們低頭祈禱,爲他們也爲我們自己。

最後我們選擇了從信仰和中國文化中提煉的詩歌,並教導他們傳唱!

因爲中國兒童傳統文化教育,鄭振鐸先生說過就是「倫理、故事、識字、詩歌」,而基督信仰強調,一生的果效都由心發出,連於人心的源頭,「倫理、故事、識字、詩歌」都能產生果效。

課堂上不允許宗教教育,但信仰的倫理與中國傳統倫理在許多方面是暗合的。舉例,「業精於勤,荒於嬉」,這與《聖經》箴言裡教導不要懶惰一致。而懶惰,每個孩子都需要面對。於是我們提煉出一些信仰倫理的詩歌,與孩子們一起朗讀,鼓勵孩子們與懶惰爭鬥

懶惰人啊!你去看螞蟻,/察看他們所行的,就可得著智慧。/螞蟻沒有元帥,/沒有官長,沒有統治者,/尚且在夏天預備食物,/在收割的時候積聚糧食。/懶惰人啊,你要睡到幾時呢?/你什麼時候才睡醒呢?/再睡片時,打盹片時,/抱著手躺臥片時,/你的貧窮就必像強盜來到,/你的缺乏就必像拿兵器的人來到。

這裡新中小學的孩子1/3是留守兒童

除了貧窮,他們還非常自卑

梁俊就教孩子們吟唱袁枚的《苔》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梁俊弟兄說:「在我心中,大山的孩子們也一樣,找到生命的價值,等待綻放出來的時刻,我覺得這個比我們的外表重要。」

他想用這首詩勉勵孩子們:無論現在身在何地,將來身在何處,上帝給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價值。

節目中大家了解了,百年小詩《苔》的故事。

今天卻要告訴你,故事背後,一個傳承千年的基督信仰。

1905年,同樣在石門坎這個地方,同樣來了一位基督徒,他的到來開創了石門坎的繁盛時代,在上個世紀前半期的石門坎成爲中國現代教育水平最高的地方,100年前的石門坎因著宣教士伯格理的到來,使100年前,這個西南邊陲小鎮,已經有足球場、電信局、雙語學校、中學、小學、郵局……還建立中國第一間麻風病醫院,還是中國的足球之鄉。

1914年,柏格理就在石門坎建了一支足球隊。後來,石門坎成爲貴州省的「足球搖籃」,大部分足球隊員都來自石門坎一帶。新中國建立的第一支國家足球隊,就有2名隊員來自石門坎。

他還在中國西南地區建了第一個室外游泳池,而且分了男池女池,淺池深池,這在當時的中國想都不敢想。也改變了苗人一輩子只洗3次澡的狀況。

然而這些還不夠,柏格理同精通英文的漢族基督徒和苗族基督徒楊雅各、張武一起研究,以拉丁字母爲基礎,結合苗族的符號花紋,於1905年爲苗族創立了一套簡明易學的拼音文字。並致力將聖經翻譯成苗文。

雖然,柏格理是英國人,但他自編了一套叫「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的教材。

並且以石門坎爲中心,方圓幾百公里的範圍之內,柏格理完全從英國籌款,建了幾十座基督教堂,辦了120多所小學校。

哪裡有教堂,哪裡就有學校。柏格理和他的教會培養、資助了一大批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他們畢業後,全部回到石門坎,全部回來建設苗族。

1946年,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曾做過人口普查:漢人每10萬人中有2.19個大學生,而苗族人每10萬人中有10個大學生。

很多村寨的教堂和學校都是同一幢建築,房頂上插著塗了紅色顏料的木頭十字架,平時做教室,禮拜天變成禮拜堂。

苗族信徒在主日進禮拜堂的時候,不僅要禮拜,還要在晚上分班學習文化,通讀苗文《平民夜讀課本》。

教會創建了「節制會」,要求歸信的苗民基督徒不要酗酒;也創建了「改良會」,改變十五六歲早婚的習俗,「男子年滿二十, 女子年滿十八才可結婚」。

後來,那個鄉村發生了一場瘟疫,當地老百姓都逃走了,他卻留下來呵護、救治他所愛的中國學生。最後他把自己僅剩的藥都給了學生,自己卻拒絕用藥被瘟疫奪走了生命。

1915年9月15日,柏格理長眠在了石門坎,這片他用生命在愛著的土地。出殯時,苗、彝、漢送殯者有好幾百人,無一人不痛哭失聲,陵壑相應。

「風一來,花自然會盛開」,梁老師這股春風吹來,孩子們富有光彩地綻放在天地間。

100年前的伯格理,100年後的梁俊,一個服侍了整整27年,一個服侍才剛滿 2年。但他們都把「青春恰自來」的堅守,帶給了石門坎的孩子們,告訴他們:「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