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游子

久识文学城,才有时间整理文字。愿与诸君共享浪花,慰藉游子之意
个人资料
正文

看电视剧《狂飙》所想之二

(2023-02-24 07:50:16) 下一个

近日我看国产电视剧《狂飙》,看主演黑社会老大的弟弟,由一个文弱书生演化到一个心狠手辣的帮凶的道路,看起来也让人愤懑。我有此想到了一些我身边的熟人,那些家在穷乡,由着高考跃出农门在城市里讨生活的农村出生城市生活的大学毕业生之一之二。他们在这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革大潮中,踯躅不得志的样貌和个性。

其一是我曾经的大姐夫。他是陕西武功地方人士。现在有六十岁了。他80S初,由县上靠到西安某大学学隧道电子学。毕业后分配到某大厂技术部工作,主要是军工雷达的某部件的研究工作。那大工厂早年挺好,是万人厂。他和我姐(工人)工厂里认识结婚了。工厂里,你知道的,干部和工人一样评分排队分房。刚开始结婚居住,他们租农民房。后来排到老旧平房一间(是有上水,没厕所那种平方筒子间,他们很喜欢它有暖气,院里会有人养鸡养兔子那种大杂院)。他工作十年时,勤勉研究有突破获得嘉奖,厂里奖金二三千元。拿到他部门里十几个人每人平分两百块钱,那时九零年代初的事儿。他极感不公,甚至消极怠工。我记得有几年,他热爱钓鱼,经常去他们居住的工厂平房区后面的河大霸上及湿地地方钓鱼,再也不上进了,再也不积极搞科研了。。。但光阴任然,他们厂子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衰落了,别的人去深圳日本找路子的,或在市内其他地方找路子替人安装电视网络系统挣钱的,他都有点儿看不上,有点儿跟不上变化。。。于是,他们家很穷。。。于是,我前姐夫也上深圳打工去了(2000年左右)。他去的是一家手机集成电路板研发公司。公司许诺每月公司一万元,但实际平时只发30%——40%。他勤勉努力,生怕搞不出成果,没了那许诺的钱。直到年底项目突破,他公司才补发给他相应的工资。我姐后来曾带上六年级的孩子去深圳探望过他。他住城中村,很热很逼厌的空间,但一家人多年来第一次在外地团聚,我姐在家做家常饭,他们一家工余能一起带孩子逛逛,这是他家少有的情形。再后来,因为一些事儿,因为孩子中考等原因。我前姐夫就回西安了。他说是准备给同学做设计,按案子算钱。但后来,他同学似没案子了。。。于是一家人又是节俭度日。。。直至孩子上大学,我姐姐和姐夫分手。。。家里也是一贫如洗。。。
我记得姐夫有两件事令我印象很深:
一是他不吃馒头,说是他在武功上初中高中时,每周回家背馍馍,夹咸菜,吃得胃都坏了,见馍馍胃反酸。(这我听很多农村出身的熟人说过,即使是上中专的孩子在中专也吃家里的干馍馍为主要粮食)
二是他曾资助他弟弟上完四年大学。结果他家家庭会议时,他讲什么事儿要弟弟听他的。他弟弟跟他翻脸,“我还你那资助我上学的生活费”。此时物价已经几倍增长了。他弟弟拿十几年前物价,十几年前姐夫从嘴里省下资助他弟弟上学的钱款数(即比较当前物价少得多的钱款),还他的人情,还扬言绝不再往来。
三是他家里还有老母亲及一个弱弱的弟弟需要帮衬。他有几次拿钱给农村家里,买白蜗牛种,让家里学着经济养殖。农村老太太,没知道没啥的,只听见蜗牛都死了。。。
我意思是我前姐夫也是努力的人,但就是不得志。《狂飙》中那老大的弟弟,不努力不勤奋吗?是谁让他走上了那条不归路?那努力而不成又没有像他那样铤而走险的呢?还有沉默的我前姐夫们。
我另一个记起的是我的一位大学男同学。他个子不大,又黑又瘦,不起眼。他跟我同学只有一年半。他可能上学一年就上不下去了。他在他农村家乡的学校曾是优等生来的,到西安城市的大学来上学。各方面不适应,曾经的骄子变成路人甲。他心气应该挺高,在男生宿舍跟几个人吵架,在食堂跟打饭搂勺的师傅打架。他可能钦慕某女生,被人拒绝后就彻底不好了。。。他被送进西安远郊的精神病医院。我们班女生小组还相约一起去看过他。他见人淡淡的。但总之,他退学回家了。。。过了十几年,我在同学聚会中听说他好些了,已经在家乡工厂做些技术工作了。毕业三十年后,他偶尔现身同学微信群问好大家。。。他对于我是个遥远的存在。
直到我家移民美国,直到我女儿遭遇不适应,遭遇霸淋,直到我周围发生了许多跟我那同学经历相似的事情,我才重新想起他,想起我在他的经历中扮演的无足轻重的符号身份。我的意思是说,从前我在中国大学里上学是有优势的情形,对处于弱势的我的同学没有什么关注。他们自身跟环境的磨合,成功或不成功,我都没有关注过。
他们其实是大多数。中国十一亿人口中,城市人口两亿,二三十年前更是农村人口占十亿都有。
比较起来,美国人口三亿,中国人口十三亿,美国人是“城里人”,中国除了TOP5%,大多是“乡下人”的生活水平。
让这些人生活得幸福,有奔头,才是最难最值得的大事业。
谁来做?怎么做?
这是提说给每个中国人,每个文学城的人的一个终极命题。其他就不说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