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说说我对东北秧歌的认识。
百度索引:东北大秧歌是在清朝康熙年间,由流放到塞北的徒囚中艺人文士,将内地的戏曲歌舞带到东北,到了乾嘉时期,这种歌舞活动与东北人民的热情风格结合,形成了独具稳、梗、翘风格的秧歌舞,也渐渐形成秧歌音乐,由锣、鼓、镲、唢呐等奏出曲调。基本动作,比如挥臂跳跃、扭腰甩肩,4拍一小节,前3拍向后,后一拍退回。由领舞者指挥,集体走出各种队形或图案。
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
(陕北秧歌的特点:陕北秧歌以人数众多、气势宏大、节奏明快、红火热闹而闻名遐迩。陕北人民性格淳朴、豪放,扭秧歌时,头、颈、肩、腰、胯、臂、腿包括眼睛和指头尖在内,都会饱含激情地扭动、甩动、抖动。其动作洒脱大方、简单易学,既强身健体,又热闹欢快)
我参加了2022年2月20日在纽约华埠举行的(新春文化大游行)后,才喜欢上这种舞蹈的。我具体参加的是纽约东北同乡会的花车及东北大秧歌队。全队有四十几人。男少女多。女生有二十六七人。
我这是我第一次扭秧歌。我们陕西有陕北秧歌。在西安市经常会在市内春节庙会上或郊县遇到“社火”和秧歌队及跑旱船的情形。那震天响的锣鼓和唢呐声声深深印刻在我心田,十足的年味儿十足的年景儿。。。我来纽约这些年,没遇到过新春游行和秧歌表演。结果今年有生头一次,我加入到秧歌队伍中。其实对我们几个非东北人来说是“旱鸭子上架”,临时学的。那天有指挥教我们几个基本动作_要点是十字步,手臂无论上举平举都要舒展,队形变化看指挥手中的双扇。就这么着,我们几个外援兵团在准备了三个小时就上场了(我和另一姐妹及东北大姐平时是一个广场舞小队的,我们肢体协调性和听节奏没问题。我女儿在学校舞蹈课上的课题_教同学本民族舞蹈时,她教别人的就是陕北秧歌,步法是熟悉的).
那天我们提前三个多小时就在华埠候场。大家换好舞蹈服装后,就在花车旁练习。我们的花车上大声放着东北秧歌民歌,令人跃跃欲试。别看我们的队员们夹在花车之间,(十几米长,两三米宽的夹道中)地方小,不太施展得开。但团队里有老东北们(多五六十岁左右),特别擅于跳秧歌,手法脚法还会变化,对跳,摆架势扎台型。。。。威啊。
更精彩是那大姐们,浑身上下透着灵活喜庆,神情大气洒脱,个个戏精啊!
只见那两只扇舞得上下翻飞,灵活绚烂,表情丰富喜庆,风韵十足。我学着她们翻手腕玩扇子,扇子好几次就飞出去了!原来大姐们是熟能生巧,巧能生浪_生风情啊。
那天我是群演之末。队伍四十几人,我和女儿在最后一排。
我们行进的秧歌队伍,一路欢歌跳跃,士气很足,还有随队摄像师在跟队跟拍(当然纽约各报社媒体的记者们也很给力,长枪短炮对着我们直咔嚓,沿途观众有些也很感兴趣,手机相机拍个不停,全队半点不敢松懈)整个行进表演进行了一个小时左右(后来别人告诉的时间,我们在场上不知过了多久,还有多久)。
我去纽约华埠多次,从没感觉得它的街道长,那天我觉得街道真长了,因为每一步都是十字步手臂舒展挥舞跳跃,
话儿说我十几年前去过东北两三次,都没有这回在纽约跳秧歌近距离接触的东北人多,了解的东北秧歌知识多。。。有位姐姐据说是抚顺市那个专业演出队的,,,一颦一笑都透着那么种风情----《大姑娘美啊大姑娘浪》,,,她跟我解说东北扭秧歌其实要能浪起来才能跳出味儿。。。很有趣。。。跟拉丁舞SALSA一样,也是先得熟悉舞步,才能生巧,才能浪起来,有风情。。。这可得功夫琢磨呢,非这一日之功,我且得学着呢!
总之,在高音喇叭播放的东北秧歌歌曲的一整日沁润下,在带大碴子味儿的东北话的老东北们的带领下,我学习实践了一日的秧歌舞。我很喜欢它那爽直泼辣的喜庆劲儿,后来一连几日心里口里唱的都是(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或是(东北的冬东北的情)或是(大姑娘美啊大姑娘浪)。。。秧歌舞及秧歌歌曲反映的是东北那片儿黑土地上养育的东北人的豪放性格。。。在北方人较少的纽约,我跟东北同胞们透着更多的亲近和理解。。。我不能说汉民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可我断定东北大老爷们和姐们那可真是个个能歌能舞,不是盖的。。。
我很希望下回有机会再参加他们的秧歌活动(东北同乡们人数较多,有组织性,心齐,热情,容易相处)。欢迎纽约中国同袍都能认识和参加这种健体愉情的舞蹈运动中来!(国人对秧歌舞一定比拉丁舞SALSA认同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