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星期上海连续37度。
最开始我们也很疑惑,这么热的天,为什么下午3点多会有这么多的爷叔坐在武康大楼对面?
我们询问了近10个这样的爷叔。
得到了几乎一致的回答:乘风凉。
在这群本地爷叔眼中,武康大楼所在的路口是上海滩“乘风凉圣地”。
武康路、淮海中路、余庆路、天平路、兴国路五条马路交界,带来的穿堂风在上海首屈一指。
“哪天要是这地方没风了,说明上海热到39度、40度了。”爷叔们对此深信不疑。
因此,他们出没的时间、地点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爷叔们最爱的乘风凉“据点”,是兴国路淮海中路口的那片空地,以武康大楼为圆心的8点方向,也就是工商银行和新亚大包所在的圆弧形建筑外围处。
最佳乘凉位,分布在工商银行前的两片花坛外沿,以及新亚大包门口的五级台阶。
另外还有一个热门乘凉位——新亚大包门口台阶的两侧,分别摆着三只圆形石墩。
跟台阶比起来,石墩“一人一位”,并且坐在上面视野开阔,堪称观赏武康大楼“船头”的最佳视角。
几乎全天都有着来自“六岔”路口形成的多维“穿堂风”。
我们观察发现,这些乘风凉的爷叔几乎从不主动跟游客或广告模特搭话。
但如果有人上前咨询:哪里有本地特色的餐厅?他们会极力推荐你,淮海中路上乘五站公交车,到光明邨去。
如果非要步行可至,那多半会介绍你去天平路上的“老吉士酒家”。
靠着这群本地爷叔,武康大楼也接上了地气和烟火气,而不再是毫无灵魂的“打卡背景板”。
“侬看我样子呀。”
一个‘爷叔’低头看了看自己松松垮垮的白色背心,用着装告诉我们自己的本地居民属性。
下午4点多,他正坐在兴国路淮海路口的圆形石墩上。
他今年82岁,在武康大楼附近住了40多年,说起附近的历史如数家珍。
“这条武康路,老早老冷清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此地都是棚户区。”
他指了指武康路、兴国路交界处的花坛。:“格辰光没空调,乘风凉的人不要太多哦,都拿矮凳椅子出来。”
我们问他,附近这么多年轻小姑娘,风景是不是独好。
‘爷叔’急忙撇清关系:“没啥看头”。“我第四代也有了。我自家(自己)第三代都比伊拉大。”
他比较操心的是小姑娘不懂拍照。
“伊拉对这概念不懂,只拍后门,不拍前门。”
后门就是武康大楼的锐角处,而贴着淮海中路的这一侧,才是正门。
这个‘爷叔’是武康大楼乘风凉圈的常客,我们总共遇到了他四次。
他总是比别人讲究一些,每次都穿着一件深色Polo衫,斜挎一个小包。两腿盘坐在新亚大包前的台阶上。
第一次我们试图和他搭话,被他直接拒绝了:“不要问我,我搞不清爽,老头子了。”
隔周再遇到他时,他和另一位爷叔老王正聊得火热。这一次,我们加入了他们的对话。
原来,两个人是在新亚大包门口乘风凉时认识的,自然而然成了“乘风凉搭子”。
那为何每次都坐在同一个位子乘风凉呢?
他指着工商银行前的绿化说:“坐在花坛边蚊子多呀,靠着花不是有蚊子么?花蚊子小来兮,但上海蚊子结棍(厉害)哦!”
他在淮海中路上住了70年,另一个在兴国路住了30多年。
对武康大楼附近那些商店的“底细”,两个人都“知根知底”。
几家点评网上热门的网红店,都被他们俩吐槽了一遍。
“阿拉酒吧从来不去,大兴呃。”他指着兴国路方向的一家酒吧说。
随即,他又转向兴国路上的星巴克:“星巴克!总归不灵的喽,档次低得来吓人。侬真的当美国人物事样样好啊?”
他在一旁频频点头:“还不如我屋里向自家泡一杯!”
爷叔们怀念的,是那家星巴克的“前身”——开了多年的“喜客咖啡”。
10年前花上二十几元,咖啡无限续杯,从下午可以一直坐到晚饭时间,到点再买一份卤肉饭。
“伊(指星巴克)不如喜客。”他非常肯定地说。
武康大楼底下,有家卖米老鼠造型冰淇淋的网红店。这在老王眼里也是看不懂的:“(冰淇淋上)有只人人头,32块!像风景区的价钿了。”
他补充了一句:“要吃饮料,(兴国路)联华超市去,3块。”
还有冰淇淋店隔壁赫赫有名的老麦咖啡馆,他们俩更是表示,走也没走进去过,跟他们“浑身不搭界”。
至于他们身后这家开了很多年的新亚大包,两位爷叔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不灵不灵,伊永远不好帮光明邨比!”
他算了一笔账:“新亚大包,一点点豆腐、狮子头、一只酱蛋,要24块。光明邨一客虾仁蛋炒饭,26块。那边吃虾仁哎!”
“光明邨中上(中午)还要排队。伊这里(指新亚大波)不要排队。”
他们建议,来武康大楼的人,玩好直接乘坐26路、926路公交车,到光明邨去。
在这些人眼中,武康大楼这片地方,最大的“宝”就是穿堂风。这是任何一个弄堂口的风都难以企及的,更不要说家里的电风扇了。
为了说明问题,他们还详细讲解了一番:“天热刮东南风,天冷是西北风,春天秋天么,就是东风西风了。像现在这个季节,就是东南风。总之,四面八方来的风,空气流动快。”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