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有些是翻译Be as you are,加进了一些自己的感受。
只要有一个认知对象,那么,这个“我”就作为认知主体而存在,那么“参”的目的就没有达到。只要有“我想。。。”,“我认为。。。”,“我相信。。。”,“我感受到。。。”(以上是大脑活动,即mind),“我看到。。。”,“我听到。。。”,“我尝到。。。”“我闻到。。。”,“我触摸到。。。”(以上是感官活动,属于身体body,即perceptions),那意味着,“我”ego的感受随之而来。主-客体是成对出现的,也就是这种二元的认知(duality)。所以,只要抛开认知客体,把注意力放在认知主体上,那么这个认知主体也就随着认知客体的不存在(因为你放弃了对认知客体的注意力)而逐渐消亡。也就是这个个体的我的感觉没有了,也就是你不再认为这个body and mind组合是自己了,然后,那个全知全能的,你真实的自己就显露出来了。
这有些像The power of now的作者建议的,做一个自己的观察者(observer),注意力放在那个观察者上。时刻保持这种观察。也类似于我们讲的中观论,就是时刻觉照,然后不下定义概念认知,不评判好坏善恶美丑,维持在中道。也就是佛教修行里的觉而不动(时刻提起觉照,不起心不动念),从根本上都是一个意思。理上都是一致的,就是具体的实行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参”这个方法最大的不同就是,成为(being)那个“觉”的主体,而不是觉知(being aware of)这个"我"ego。
不断重复“我”“我在”,是非常好的导向最终目标的方法。但要注意,这种在大脑思维里不断的重复,还是隐含的一个主体-客体的存在(我知道我在)。只有当一切的客体都消失,包括身体的(physical,也就是有形有相的,也就是肉体感官可以感知的)和头脑的(mental,也就是大脑逻辑层面的),这个“我”ego的主体才会消失。This is not brought about by being aware of an"I", but only by being th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