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8卦时间(56)——聊聊阴谋论:从Wikipedia说起

(2024-08-04 03:31:00) 下一个

想着这两天该有成绩了,登录点开,果然见到小红点闪,猜也不会是别的。

转到Assignments,打亮的那条是,200/200。

我愣一下,再看一眼,200/200。

这学期最后一门课最后一个重要作业。

已经上完的前三门课,最后的作业都是几个人合写,然后大家share一个成绩,最高的196/200,最低是192/200。这是第一次单独交,所以心底的打算是不低于190/200就给自己及格,196/200是期望值。老实说,200/200还是我没想到的。

其实只是一个Essay。要求5到7页,12号字,Times New Roman字体,1.5倍行距。我挣扎三天,终于凑够6页多一点点,submit之后,online读了又读。那个感觉很奇怪,这一遍看看还可以啊,都不太像自己写的,再一遍又犹豫,想着是不是趁还没到deadline再改一版。

暗暗加一下平时成绩包括期中期末测验,估计再差应该也够A-。最后一咬牙一闭眼,算了,就这样吧。

都是美国的教授,以我烂泥一样的英语,又这么长时间没正经写过英文文章,如果给我196/200甚至198/200,说实话我会更接受一点。不过200/200?

记得当时磕磕绊绊越写越泄气,觉得这都写的什么什么啊不过是在死路一条上越走越远。不说别的,花在那个APA Style文献就不止一天,连标点都是一个一个对。

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不可以参考Wikipedia,但是有很明确要求,不能是网上随便的链接,一定是合法出版物,就是,有证可查。

可查不难,Dr. Google人人用,难的是,有证两个字,所以必须要整篇文献读完读懂才敢选用不用。

太痛苦了。很多根本读不进去。

期间有没有参考Wikipedia?当然有。不过直接引用它是不敢的,但是没少从它的References里找Reference。

刚好最近看了一个DOKU,说Wikipedia是阴谋论者的新目标。

也不奇怪啊。你注册之后承诺接受一堆条件,包括保证信息来源可靠,中性表达之类etc. etc. 都选确认,即可能成为Wikipedia的合法作者,有编辑文章的权利。

不要小看这个权利噢。Wikipedia有超过100种语言版本,每个月500,000,000人次访问记录。简单点说,那是可以shape很多人很多认知很多人观点的。

我完全不怀疑每个人都有见到过别人拿Wikipedia来做论据的经历,先不说你自己有没有这样做过。又或者,你用GOOGLE关键词搜索,大概率Wikipedia的链接出现在第一页。

出现在第一页这件事很容易?不是的,连我们公司这种传统行业那都属于Marketing部门的专门工作之一,要很花人花钱的,并不只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么简单,是要花心思的。比如迪斯尼或者LVMH,会把自己广告的链接隐形藏在文章举例或者References里。

所以公认的是,Wikipedia提到个人公司,甚至国家,尤其是关于Politics/Business方面的,很难做到完全中立。

我甚至看了一个记者做实验的片段。超过1000个汇集各行业的志愿者参与对Wikipedia内容的审查,某地的一个在Youtube上传一个Video,几千里之外的另一个看似毫无关联的Editor修改页面把它加进去,居然毫无障碍。

当然,Wikipedia也有世界各地志愿者随时在线清除这种恶意Vandalismus(页面也会显示修改记录不过一般人很少在意这件事),就是再改回来。但是要求只搜索信息的普通用户,自己判断哪一版更可靠,我觉得不是很现实。

就不说Saudi-Arabien,Belarus这些国家记者因为做志愿者甚至被监控坐牢的例子了。

尽管如此,在各个抽测中,Wikipedia仍旧被认为是网络信息百科里最可信赖的,没有第二个。

很悲哀?不是的。我想这不过是对个人的要求更高一点,是好事(我是左派嘛永远保持乐观积极看人看事的)。对于愿意选择看到的就信,听到的就传,把自己的判断交给别人的,那么后果自负也没问题啊——每个成年人都有对自己负责和不负责的权利。

不过我自己用Wikipedia,基本坚持如下原则:

1.离远一点,警惕一点看。对地名人名,出生年月,大的时代背景方面,更放松一点,但是只自己做参考,肯定不会拿来示人。

2.顺便翻一下信息来源。如果有提供的话。

3.注意更改标注时间

4.政治话题,或者有争议的,基本不参考。

所以那种网上传的一句话或随便摘出来的一段没有上下文前后背景某人说的什么话想来证明什么的,我基本是不下结论的。

包括Social Media。

我一直说我不太在意也不理Social Media怎么说,也不玩TWITTER,FB这些。在我看来那些APP本身就是BUSINESS一部分,要求它们中立客观我不认为合理——这么说吧,如果我是老板也不会把这件事作为Corporate Objectives之一。还是那句话,既然提到这里,不过顺便表个态,我说的只是我的原则。当然我完全尊重任何人的不同做法和观点。我想那也没问题。

说回到阴谋论好了。

其实上面对Wikipedia的powerful提的越多,那么它成为阴谋论的目标也越自然。因为阴谋论这个社会现象,永远有人受益。直接结果是,有人的地方就存在。

原因很简单,成本低,收益快(有效)。

1961年,600,000,000人在世界各地目睹了Neil Armstrong在月球登陆的实况(那实际是冷战中美俄两国隐性交锋的一部分),紧跟着的一种描述是,那件事根本不存在的,连照片都是在地球上摄影室拍的——你如果从网上搜(到)这一类题目或者说法,我完全不奇怪,那是前苏联当时的“紧急制造”。

还有呢,到今天仍旧有人相信地球是一个平面圆盘啊。为什么不会从边上掉下去?因为由南极的冰山挡着呢!连2012年Flix Baumgartner从38,6公里的高空往下跳(当然背着降落伞的),完成人类史上首次穿过Schallmauer,都被(有些人)认为不是他往下跳才能落到地面,是平面地球向着他飞造成的。

噢,对了,这个家伙是我一个同事的远房亲戚,好像表兄弟那一类吧,说他挺差的,除了鲁,没什么可吹的。

这个呢,偶尔飞机飞过留下的白线,被称为Chemtrail,是生化武器,含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解决办法当然有,网上买一种四根拼在一起的铜棍,成本不足400$,售价3600$(这个价格是我看来的,今天的市价,不负责查证)。

再说个早点的,700年前吧。关于Tempelritter。

这个组织是欧洲历史上最多(我想也是最Mythos)的传说之一,傅科摆那本书的男主博士论文都是它,我自己也胡乱看了很多,但是不能多讲不然一定有传播阴谋论的嫌疑。

1307年10月13号星期五,2000个法国圣殿骑士团被国王Phillip IV一网打尽并没收其所有财物,罪名是制造异端谣言,举行秘密仪式,和鸡奸(主要指同性恋,当年这件事超级非法)。

当然这些都是接口,根本原因是国库空了,连国王都要向主教借钱花。还有呢,既然名为骑士,那么必然是不能小视的军事力量,国王觉得受到威胁除之才能安心安身也是情理之中。

举国上下四起的谣(Verschwörungsmythen),不造出来怎么有借口。

再说个近的吧,Naonopartikel。有谁没听说过在Covid期间的疫苗里有被混进Naonopartikel这个说法的吗?然后呢,注射到人体的Naonopartikel会和你的手机自动连接,通过5G网络传遍Internet,你的所有个人信息都被曝光。

厉害吧。

不过这件事最厉害的不是我说的上面的全过程,最厉害的是,疫苗里有Naonopartikel这件事是真的,也就是最新的mRNA疫苗里,因为mRNA要靠Naonotransporter传送到靶点——但是它没本事和你的手机连起来啊。

这里其实说到阴谋论的另外一个特点,任何一个被传的Verschwörung,一定有一个wahre Kern(也就是基于某个真实存在)。

不过我自己对这些不是很在意。还是我一直的观点,那不过对现代人要求高一点而已,因为如果你不想被带偏,就要被动提高自己的辨识力,也就是每个成年人要对自己负责。

不过这难道不是应该的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ahhhh 回复 悄悄话 关于wikipedia最大的阴谋论,是它很有钱,但是却动不动哭穷,要用户捐款。其实应该改成,谁要贡献内容,就要缴纳评审费。
油翁 回复 悄悄话 最近文章是关于如何应对阴谋论的信息的,充满了逻辑和事实。我很赞同文章中提出的原则和态度。在信息泛滥的时代,确实需要更高的辨别力来看待一些流言蜚语。我们每个成年人都应该对自己的选择和信念负责。
lzr 回复 悄悄话 说真的wikipedia比现在大多数正式出版物靠谱的多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