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入冬前,我又一次发动全家做大清理:将那些从未穿过的、许久未穿的、十分确定以后将不会再穿的衣物整理出来,或送人,或捐赠出去。
多年来,我一直奉行着有“度”消费的原则,即以“需要”而非以“想要”为主导来购买家居用物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6061/202004/16212.html)。比如我自己,买衣物总是“苛刻”有余的,认为足够好的,才会拿回家。即便如此“量入”,不知不觉地,我们依然集、攒了很多的东西!我那间差不多10平米的 walk-in 壁橱里,上下左右,挂着、叠着、摞着,满满的,是各色应季衣物。
我们有各种的理由,保存那些我们认为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于是,我们的生活故事,浓缩成一片潦草地记着几个字的纸条、一张地图、一件喜欢的衣服… ...。我无可救药地喜欢存东西:给儿子织的第一件毛衣;工作之初,当时的男朋友现在的夫君花了差不多5个月的工资在“顺美”给我买的一套纯毛套裙;结婚时穿的红花缎袄;出差江南买的一件蜡染上衣,出去游玩儿拣的一块石头、捧回的一把沙子… ...。东西越存越多。
有“入”亦有“出”,才是平衡。家里的各种用物,无论如何是需要精简的。也许是由来已久的习惯,除了因自然损坏而淘汰,我很少“扔”东西。我现在还用着移民之初随着我们一起飘洋过海而来的两只不锈钢小锅。十几年的使用,它们已经略显沧桑,我一直没舍得换掉,毕竟它们曾经与我共同经历了那些很不一样的日子。时不时地,我会把它们擦洗光亮,于我,它们是纪念。
整理衣物略有不同。如今,我们已不再“新三年、旧三年”地穿衣了。一件衣服,很多时候往往只穿了一季,便被高高挂起。久了,家里便满是依然八、九成新的“旧”衣物。所以,清理衣物对我而言实是一件费心思、伤心情的事。当初,精挑细选地把它们买回家,如今往外捡,也必得是精挑细选地,把每一件衣服仔细打量过,琢磨着不同的搭配,试图再以某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它们再捏合在一起,留下来。有时真的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有一条藏蓝色的麻质长裤,飘垂、松宽、高腰,因为没有合适的搭配,挂了几年了,一直没穿。去秋,配上了一件白色绵质长袖衫穿了出去,有点儿复古的味道,走在街上,偶然瞥见街边玻璃窗里自己的侧影,暗自庆幸未曾因一念之差而把它送人。理而不清(除),精而不简(减),基本上是我每次清理衣物的可以想见的结果,却因此而挽救了某条长裤、短裙免于沦落他人之手。有意思的是,那些稍加心思而选择的衣服,经年之后仍是我喜欢的,而少数粗心、应景应时而购得的,却多半要被清掉。所幸,我很少这样的衣服。
孩子们则是另一个世界。他们年轻,时尚,随着年龄的增长,穿衣的风格在一点点地褪去稚气,变得成熟、稳重,衣物更换频繁。也许是我经年熏染之故,儿子早已知道,所谓清减,就是将不要的衣物从他的衣橱挪到我们的衣橱里而已。能穿的,他老爸全盘收下。如今,夫君从儿子那里接过来的仅牛仔裤就已近十条,足够穿几夏几冬。当然,我也会挑几件给我自己。那些绵质的男式体恤是我的最爱,宽大柔软,夏天穿着极其舒服。不同的是,以前我常穿夫君的T恤衫,如今,穿儿子的。
我们减物去臃,实质上是社会资源、财富的一种自然流转、充分共享和价值最大化的过程,是一种互通有无,而且是那一种最简单意义上的、纯粹的、不掺杂任何社会价值观念的互通有无。
我的一位曾经的西人同事告诉我,她和几个好朋友,每年至少会办一次以服饰试穿、互换为主题的聚会。大家带来食物,带来自己的依然“新”的旧衣物、服饰等等,摆开来,吃喝、试穿,有喜欢的就拿走。她的一套MK套装,就是这么“换”来的。前两年,我的一位好友回国工作,临行前清理衣物时,我去挑挑拣拣了一些我绝不忍心花钱买的、超级“时髦”的东西,比如,当下盛行的差不多人腿一条的那种裹臀细如鸡肠的牛仔裤、露着广泛后背的连衣裙等等。儿子少年时喜欢的一些帽衫,如 American Eagle, Abercrombie & Fitch, Hollister…,有5、6件之多,只洗了一、两水,留了好几年了。去年初,朋友带儿子来家里玩儿,我拿给小家伙看,他很喜欢,高兴地全部收下。我更是高兴,看到自己喜爱的东西继续被珍爱,很是欣慰。
以低价钱购买一些轻微使用过、甚至没有用过的新的“旧”物品,在很多人看来,是很正常、很应当的事。一朋友前两年怀孕备产期间,加入了一个准/新妈妈小社团,几个月的时间,从团友那里买了从纸尿片、奶瓶奶嘴衣帽鞋袜到婴儿推车、婴儿专用汽车座椅等等几乎所有用品。其中一辆九成新的婴儿推车,她只花了2、3百就买下了,而新的要$1,000多加币一辆。
还有,夏季的周末,在居民区里,经常有 garage sales 或 yard sales,人们在家门口,把自家不再需要的物品摆出来售卖,有很多人逛。碰巧的话,花上几文钱,便可以买到一件新的你正需要的物件。
加拿大的一些慈善团体,经常面向社会广集各类旧而不损的衣物、用品,整理后,或者发送给其他更需要的人,或者经由二手物品店售卖而集成善款,转而支持医学、医药等领域尖端科研。在多伦多的一些购物中心、超市附近,慈善组织设立着流动的收集箱,方便人们一年四季随时捐赠。尽管对捐赠者而言,捐出的都是自己不再需要的东西,也许是慈善、助人在这个社会已经成为了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意识,人们深信,自己的微小的馈赠,能为社会献力。大家对各种形式的捐赠很是看重,做起来认真、不苟。有一次,我们碰到一位年轻妈妈,从车的后备箱往外拎出几个大的透明塑料袋,里面的东西淡粉、淡黄、浅蓝,显然是婴儿的衣物, 全部整整齐齐地叠罗着,颜色依然鲜艳,看上去干干净净。
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资极为丰富的社会和年代,但物尽其用仍然应当是我们力行的生活准则。物尽其用,不论什么方式,你用我用,用了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