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是五行中占四行,由于冬天风大又名风城, 是金融业的副中心,一条河流穿城而过,经历大火涅盘重生。不过近些年的芝加哥名声不太好,常在电影里扮演罪恶都市的角色,并且独处美国中部,令许多前来美国游客学者对其敬而远之。六年前我也是怀着这样的忐忑的心情来到了芝加哥南部的海德公园,开始了对这个城市的探索。
芝加哥大学所在的海德公园是一块很小的社区,远不及英国那个公园有名。只有大约10×10条街的范围。在黑帮林立的芝加哥南部,维持这样一块相对安全的生活区域,就只能指望芝加哥大学的强大的私人警察部队了。据说芝大校警是世界校园警察力量之首。在校警巡逻的区域,秩序井然,学生们甚至可以10点后去超市买东西。住户前的草坪剪的整整齐齐,甚至不乏百万美元以上的大豪宅。但只要一离开这10×10的街区,那就全然是一副末世景象。街道破败不堪,垃圾遍地,杂草丛生,商店门口,车站前后,常有三五混混精神恍惚,晃来晃去。路口还有流浪汉向等红灯的司机要钱。路边尽是废弃的维多利亚式住宅,斑驳的油彩透路出其当年的高大上,可惜当前窗上钉死者木板,有些木板上还会有弹孔。
这小小的一块海德园就在这两种平衡的矛盾中生存着,就像沙漠中的一块人工浇灌出的绿洲。在全副武装的校警巡逻下,近十来年间也竟然相安无事,并没有听说帮派暴力事件涉及海德园的居民,尽管偶而发生些抢劫的事件。这种平衡有些耐人寻味。也许两方都比较克制,或者达成了某项协议。但产生的结果就是,在海德园这小片区域,你可以看到,听到,经历到芝加哥各个的方面。这里有百年前芝加哥的辉煌,100年的哥伦比亚世界博览会便是在这里举行,许多住宅小区和大型公寓就是那时兴建的。这一事件被芝加哥市旗上的四颗星中的一颗所记载。当前的海德园充满了芝加哥大学的学院气息,有十几座图书馆与博物馆。沿湖边的公交车与轻轨直通商业中心。在海德园一些角落里,还可以找到街头涂鸦与爵士乐,从而感受到周边的老黑居民是多么的多才多艺。奥巴马的家也在这里,只是出入的小巷有特警把守,路人不得接近。如果你路过Robbie house,不要奇怪这么平常的房子怎么就是美国现代住宅的开山之作,如果遇到向你借钱的老黑,也大可说句sorry,然后走开,当然前提是那人手里没枪。
芝加哥的历史与现状也充斥着相似的矛盾,近代的工业建立了芝加哥的都市,但由于历史上的萧条使其背上了治安管理的负担,与许多美国其它大城市相比,芝加哥地理上位于美国中部,好处是独享中部的资源,坏处则人才与资本相对缺乏。芝加哥也叫风城,据说原因不是春天风大,而是政治气候风云突变。风城毗邻密歇根湖,起源于航运,却历经烈火焚城,劫后重生。也许正是这些矛盾水火般的相互制衡,芝加哥整个城市即不缺乏发达的现代经济与商业,也保留有不少的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中国城对于海外的中国人来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远在海外,甭管有没有一颗中国心,中国胃是永远不变的。芝加哥的华人相当幸运,有一个聚了几十家中餐馆的中国城。
芝加哥的中国城地处一个相当复杂的环境之中。北面不远就是城里“当烫”区。不论治安还是商业都高大上了不止一个档次。中国城东面是会展中心,常接待许多大型商业,学术会议。可是环绕中国城两条街的范围内就不大“清净”了。治安上常有暴力事件发生,虽然本市警察总局就在5个街区之内。平时常见许多无业游民。环境卫生也不如人意。
但是,这些因素都无法阻挡餐饮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分老城和新城两部分,一街相隔。老城主要以粤菜为主,新城可以吃到许多新的口味。历史上芝加哥中国城的华人居民可以追溯到修铁路的华工年代。他们受西岸的排华浪潮所迫来到风城定居。后来虽着华人移民的增加,出现了许多工会,商会。在他们的影响下,这片区域逐渐成为中国人的聚居地。早期的华人移民建造了天下为公牌坊和九龙壁,成为了当前中国城的地标。由于近些年许多留学生到来,使得餐馆生意红火。这里的中国超市供应着相当齐全的中餐的食材与调料,比如速冻饺子和老干妈。中国城房租也相对低廉,许多在城里上学的学生选择在中国城居住,轻轨交通也很方便。
由于各种原因,有了一定经济基础的新华人移民似乎不太愿意住在中国城附近。可能主要是环境原因与学校的原因吧。住在中国城的大多人不会讲英语,甚至没有驾照。他们的工作机会与受教育机会往往很受限制。他们的眼界与生活目标都比较局限于中国城的范围内。从传统和血脉上,大家同是中国人,但在想法上的差别却使得大家并没有太多的交流。
芝加哥的市中心有另一个名字,The Loop. 原因是芝加哥7条轻轨线路,从四面八方汇聚通向市中心,但并不是直接穿过,而是沿着市中心四周运行,在地图上看上去像一个长方形的线圈,于是称为The Loop. Loop 里面,聚集着芝加哥大部分写字楼,寸土寸金。中心商业区并不完全局限在这个圈内,向北十条街也是同样的核心商业区。市中心的各类景点毋需多说,很多游记里已经说的很详细了。但很多游记没有提到的是,在天文馆前的草坪上, 是一览芝加哥高楼林立的天际线的最佳位置。
市中心这些高楼的建立还要归功于芝加哥大火。据记载,当时火借风势把市中心一大半烧个精光,只剩下消防站还屹立不倒,后来成了一处景观。 由于这样一场大火的清场,后来人们在这腾出的空间上开始实践现代城市的规划。而当时正好建筑技术进入了高楼时代,芝加哥就成了诸多建筑师的试验场,许多风格各异的高楼就竖立起来。芝加哥市旗上的第二星便是纪念这场大火的,包含着哀悼与感谢。
Loop是芝加哥的代表了所有芝加哥的繁荣一面。你可以找到一家麦当劳展示店,ATT, Moto, 及波音的总部,华丽一英里上看不尽的奢侈品,诸多的湖景公寓。近些年金融业成为了芝加哥的支柱产业,由于美国的最大的期货交易中心在此,许多金融公司给数理专业的学生带来了就业机会。新兴的互联网也可以在这里找到一些,Groupon, Google, Orbitz, Grubhub等等都设有办公室.
地下的芝加哥体现这个城市的宽容。芝加哥的地下空间很多,比如城里的地铁站,还有多条公路建有地下汽车专用道路,特别是Wacker Dr地下部分,常常见到流浪汉,与地面上来来往往的白领金领形成鲜明对比。尽管暴力事件在城里非常少见,但地下城的卫生状况就差多了。有趣的一家名为Billy Goat的酒吧就开在地下一层。这可不是商场或商业中心的地下一层,而是一条公路的地下一层,它的正门对着地下公路,你需要从一处过街地道的走下楼梯,沿公路边的人行道拐个弯才能看到它。不要小看这个酒吧,它被称为芝加哥传奇酒吧,传奇之处起源于一只山羊和芝加哥Cubs棒球队间的恩怨。
芝加哥由于治安等原因,造成了人们对其印象很差,其实已经大有好转。总的来说,芝加哥生活成本很低,交通方便,各个产业比较齐全,是比较宜居的城市。
美国的城市区划与中国很不一样,城市所对应的地域可大可小,所谓芝加哥市,严格意义上只是沿密歇根湖一带6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只是上海的10分之一左右。这个区域不包括任何郊区,乡镇。通常人们所说的大芝加哥地区,大概包括伊州八郡,几十个市的样子,面积大约等于一个上海。由于城市的交通拥挤,房子又贵又小,居民素质参差不齐,许多人喜欢定居在近郊小城,享受世外桃源般的宁静生活。博主恰好认识些朋友住在那边,时而可以去郊外逛逛。
Evanston在芝加哥北郊,是西北大学的主校区。这个名字由来与西北大学早期的校董Evans有关,说白了-ton 就是”屯”的意思,Evanston就是Evans他们家,跟中国的马家屯,苏家屯类似。当年Evans与其他校董一起投资买下了这块地,然后命名为Evanston, 并创立了西北大学。所以Evanston属于大学气氛浓厚的小镇,大多数居民与大学有关。也有少量居民在市中心工作,每天乘坐红线或城轨交通上下班。如果去Evanston,就是一要到西北看看,比较有特色是湖边防波堤石上的彩色涂鸦,许多学生在上面表达自己的喜乐哀怨。
Evanston再往北去有个叫Glenview的小镇,据说是芝加哥近郊最贵的小镇了。小镇旁边有植物园有高尔夫球场,更有些临湖豪宅。算得上Evanston后花园。
芝加哥的西北郊是奥黑尔国际机场,美联航的总部,美国中西部的交通枢纽。摩托罗拉的总部也在此,可惜已是昨日黄花。虽然经济的结构有些改变,但西北效依然是理想的居所。由于人口的聚集效应,这边建有许多大型商场,学校质量也比市中心的好很多,地价也便宜。机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美国中部这个出门就要坐飞机的广袤之地,守着机场可以方便的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西郊的Naperville多数人可能不熟悉,但贝尔实验室和费米实验室一定是如雷贯耳的两个名字。从google地图你会看到一个正圆形的河流,这不是大自然的作品,而是费米实验室的环形加速器的地面部分。不知道是不是用来冷却的人工水渠。贝尔实验室的总部并不在此,但这里是员工最集中的分部。有科研的地方就有我们勤劳智慧的中国人。除了贝尔,费米,隔壁还有阿贡国家实验室,朗讯总部。所以理工背景的居民在这是主流。Naperville去年被评为芝加哥发展最快的郊区。Naperville的华人社区建立了自己的教会。
除了这些,芝加哥近郊还有韩国城Niles,有家大型亚洲商品超市Hmart,离机场不远。问题是这些地方,都各有特色,很遗憾不能聚集在一起,相互补充。城市需要依山傍水了。水是生活必需品,供给人们食物与交通。当城邦形成,人口开始增加,山就可以约束人们不要居住的太远,不要把城市铺的太大,各类行业彼此相邻才能促进合作与竞争,使得城市的经济发生聚变反应。
芝加哥被严重低估。 到美国旅行的人很少去芝加哥。Big Mist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