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昨夜又东风

热血文章,好传于世人知道;慷慨悲歌共岁岁,涌动心潮
正文

漫话厕纸

(2020-04-09 17:31:02) 下一个

很多人不理解,西方人为什么会在疫情到来之际囤厕纸。以我的猜测,原因不外乎这么几个:一它象征洁净,二它代表放松舒适的状态,三它体积大带给人囤货满足感,四它便宜。
虽然道理我都懂,但是我同样不理解这种行为。因为从我的经历来看,这玩意儿的替代品或替代方案实在是太多了~大家都知道,即便发展到现在,天朝大部分公厕依然是不提供厕纸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其他地方都没有,一旦有个别地方提供了,人自然而然地会多拿,塞进口袋里做储备。这样你一卷纸一小时可能都撑不住。更别提不少退休的老头老太见天蹲守,羊毛能把你薅到哭。
可这事真的没有那么难解决啊!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在学校五脏庙闹腾起来了,哪儿能有这耐心去找厕纸?直接找本作业本或草稿本,随手唰唰唰扯几页,也甭管它软硬合不合适了,反正量是管够,拿着就往外跑。
到了中学,发现这么做还是委屈了自己,得另想办法。一般女生比较细心,随身都有携带那种小包装的,于是乎就打起了她们的主意,每次腆着张脸去找人要呗。这一来一回之间倒是创造了不少交流互动的机会,因为你“关键时刻”有求于人,不得先花言巧语把人给哄高兴了啊,真乃锻炼异性沟通情商的大好时机!这要纸的学问可大了,你不能成天光盯着一个人,这样容易把人搞烦,所以得分散开,今儿找王,明儿找李,一轮下来总得花些时间吧,就缓过来了。当然,也可能会遇到那种无怨无悔、随要随给的好人。如果不是铁杆,那就多半是真爱了。
上了大学,自己有了忧患意识,开始主动随身携带,极少数情况下也会重复中学时的老套路。后来呢,就来到了美帝,从此再也不用为了这档子事操心了。
就算我以上说的这些办法你都不愿意试,那真要没辙了,咱还可以走复古风,拿树叶子或菜叶子凑和。从我手摸过的触感来说,我觉得生菜最宜当此大任,况且它也便宜不是…再不济咱还可以学老印嘛,擦什么擦,直接淋浴头走起,用圣洁的水荡涤世间一切的污秽~
条条大路通罗马,何必拿圈厕纸把自己吊死呢?
今天朋友跟我分享一组数据说,美国每户平均每年卫生纸高达409卷。我说不奇怪,一方面美国房子卫生间多,恨不得一人一个,再者从我个人经历出发,我观察过,有女室友一卷纸拢共用了三次…


他接着就问我在厕纸发明之前人们都用什么。我说之前已经说过了,废旧纸张呗,他质疑美帝之前情况是不是相同。我也不清楚,就查了查。搜索栏里字还没打完,就发现这个问题在自动补全列表中排名第一,可见充满好奇心的不止我一个。
总而言之,跟我预想的差别不大,基本上主要还是靠废旧报纸。但也发现了几个以前不知道的有趣知识点:首先发明厕纸的竟还是咱坐拥四大发明的天朝(厉害了,我的国!),宋朝某位皇帝点名要用特供纸如厕。最开始我怀疑是《清平乐》里的王凯(宋仁宗),后来对照了一下时间,发现不对。宋朝公元一千三百年前就已经灭亡了。十二世纪末中国在位的皇帝是要饭出身的朱重八。他年轻时可是受过大罪、连饭都没得吃的穷鬼,断不会即位以后养尊处优,追求这个那个的。所以到底谁才是那位发明厕纸的皇帝依旧是个未解之谜。


另一个新知识点就是,在美洲殖民地时期,新移民们不仅会使用旧报纸,还从当地玛雅土著那里取得了真经,学会了用玉米棒。


我英语一般,最开始看到“Corn cob”这个词的时候,想当然地以为是玉米叶。感觉确实是种不错的选择,不管是韧性,还是手感,都能接受。不过最好是用新鲜的,因为晒干以后叶子会变得特别脆,一碰就破。接着继续往下查,发现不是玉米叶,而是玉米棒。瞬间目瞪口呆…脑补了一下画面,发现那都不称之为“擦”了。介绍英语原文是这样说的:“Corn cobs actually worked perfectly. They were easy to move in a single direction or rotated at a spot.”
单方向那好像叫“捅”吧…
定点转圈圈那叫“旋”。
像这样又“捅”又“旋”,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老实说,我今晚刚吃了玉米…
幸好是饭后看了这么一堆东西。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