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各国民众的日常调侃中,饮食是英国人逃不掉的槽点。英国本土饮食食材单调,烹饪方式粗放,基本上就是拿来下酒充饥的,体现不出菜肴本身太多的精致美感。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大量移民的涌入,像伦敦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已不再是人们曾经印象中的那个美食荒漠。各大菜系应有尽有,水平还都不低。
在这次出行前做调研时,我引用了多个数据源进行餐馆兴趣分析(一是谷歌地图,二是米其林餐馆榜单,三是猫途鹰(Tripadvisor),四是食客网(Eaters)),结合餐馆的位置、风格、评价人数、评分、价位和每日活动区域进行筛选。
在调查餐馆的过程中,我首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英国,影响力最大的菜系竟然是印度菜。
初听意料之外,细想情理之中。
由于曾经的殖民联系,宗主国和被征服国早已水乳交融。这体现了一种微妙的历史辩证关系:短期看上去你赢了,时间线一拉长你反而输了。一如元清时代被迅速汉化的异族征服者。
《走向共和》里有段对话把这种辩证关系描绘的很生动:
(背景:甲午海战兵败的消息传到了北京城)
“小贩:‘败了,败了又怎样,自打元太祖以来咱不是一直败着吗?可元人他待住了吗?没有!不过一百年他不就乖乖地回草原放羊去了吗?这后来呀,就是咱大清来了。哎,开头还牛逼轰轰的,说什么要废科举啦,不许咱汉女裹脚啦,这到头来有怎么着?咱的科举照旧,女人哪还不是小脚,谁败了?咱没败!谁来谁败!就咱这馄饨,他满人不也照吃照喝吗?’
小二:‘要说也是啊,表面是咱败了,到头来他们总会随了咱,那还是咱赢啊。’”
不管政治军事上多么强势,在吃饭问题上老百姓还是会用脚投票的。
书归正传,下面我将分门别类地评述一下这次自己在伦敦旅行期间体验过的餐馆。
伦敦拥有属于自己的米其林餐厅榜单,榜单里共有三星餐馆五家、两星十家、一星五十五家、主打性价比的必比登三十五家、主打环保的绿星三家。这些餐馆我逐一去了解过,基本上都是典型的米其林风格。个人感觉价格、食材和做法都不太适合我,去了除了发照片炫耀以外,自己不会太享受过程,所以这次一家也没试。大家有兴趣的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去了解。
英国菜
炸鱼薯条
炸鱼薯条(fish & chips)可能是包括我在内绝大多数人提起英国菜时脑子里浮现出的第一个词,所以到伦敦以后的第一餐,我就选了一家专做炸鱼薯条的老字号Fishcotheque,大盘鳕鱼薯条吃起来。
他家这道招牌菜做的确实不错,分量很大,一条鱼比我手掌还宽,特别新鲜,外焦里嫩,外面的面皮嘎嘣脆,里面的鱼肉入口即化,仿若无物,吃下去感觉啥也没吃。有一点我不太满意,那就是它家的塔塔酱竟然不是自己做的,而是从外面买的现成的,显得太糙了。
不过这顿饭吃完,让我认识到英国人本身确实不会做菜…
服务员小妹胖嘟嘟的粗人一个,呆萌呆萌的。
直到来吃饭,我才知道,原来英国吃饭小费是自动加进去的。刚开始我觉得这样很好,但几天吃下来以后我就发现这固定小费其实比自主小费问题还多……后面会详细说。
我习惯性地多给了几块,展现一把北美人民的慷慨~
单人消费二十五磅,评价四颗星。
其余在榜单上,我没来得及去体验的炸鱼薯条店还有:The Golden Chippy和Baileys Fish and Chips。
英式早餐
因为英美之间的历史渊源,在美国早餐店里吃饭时,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名为“英式早餐”的套餐。既然已经来到了本土,我当然要去体验一下正宗的版本是什么样的。我去的这家早餐店名为Terry’s Café,在本地居民区,来吃饭的当地人居多,店面不大,生意不错。幸亏我到的早,不然还得排队。我点了名为The works的早餐套餐。一听这名就知道分量不小,因为你得像干活一样费些力来吃这顿饭。事实也证明确实是这样。这个套餐基本囊获了英式早餐的所有重要类别:坎伯兰猪肉肠、绿叶土豆糕、猪血黑布丁、荷包蛋、培根、烤豆子、烤西红柿、烤蘑菇,外加两片搭配爱尔兰黄油的烤面包。一句话来形容,极尽丰盛之能事。真是带给人超强的满足感。其中味道最好的还是香肠、培根和口蘑,比较特别的当属黑布丁,吃的时候我完全没有意识到是猪血制成的,还以为原料是黑豆,土豆糕就很平庸了。我吭哧吭哧地吃了半天,最后还是没能吃完。早上十点半这顿吃完以后,我在外面跑了一天,直到晚上九点半才想吃第二顿。
单人消费二十一磅,评价五颗星。
其余上榜早餐店:E Pellicci、Kennington Lane Café、Devine Restaurant Coffee Bar、Café Van Gogh
英式下午茶
和早餐相对应的还有英式下午茶。喜欢看英国文艺影视作品的朋友一定对于这一充满英伦情调的特殊加餐熟悉且向往。我这次选择了一家名为Sketch的知名餐厅。这一餐厅品牌主打先锋艺术创意,官网画风看上去一点也不像是饭馆的主页,特别的时尚与前卫。进入这家餐馆会发现,它里面有六个风格迥异的大厅,对应六家风格迥异的分店,有吃早午饭便餐的,有专门喝下午茶的,有吃正式晚宴的,还有午夜喝酒的,其中有一家还是米其林三星。我今天光顾的这个厅,名叫画廊(the Gallery),以下午茶闻名。
来它家就餐需要预约,不过倒也不难订,提前两三天即可。到点可以进场,用餐时间被限定在两个小时。我一点半如约赶到了餐厅所在地址,从外面看上去店面不大,只有一家门面。从外往里看,黑洞洞的一片,幽暗中透着一股神秘。跟门口的店员确认了预约信息后,被引着入内。廊道尽头右侧的一扇门一推开,豁然开朗,一个宽敞的大厅映入眼帘。里面人来人往,欢声笑语,推杯换盏,歌舞升平,一刹那便步入了一个温暖的销金窟,好似古龙笔下的赌坊。
用餐环境的最大特点就是少女心爆棚,全粉色装潢。(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本就是一个充满少女心的人。以前不知道也没关系,现在是一定知道了~)从天花板到四墙,清一色的粉红。以前连沙发座椅也都是粉色的,疫情期间进行了重新装修,把椅子配色全都换成了土豪金,不过视觉观感依旧是显得浪漫而梦幻。餐厅内还有女子弦乐三人组现场表演,更是把氛围烘托得淋漓尽致。
下午茶吃的一共分四道,分别为头台、小三明治和小蛋糕、司康饼、甜点蛋糕;喝的则有茶、酒和饮料。食物和茶放在一起构成了固定的下午茶套餐,单价每人69磅。
头台是鱼子酱配蛋黄酪条,味道一般般,尝着很像薯条,又带着奶酪特有的浓烈味道,所以幸亏只有两条,不然真会把人腻到。
三明治有鸡蛋奶酪泡芙、松露奶油、咖喱蛋黄酱加冕鸡、黄瓜、凝乳烟熏三文鱼五款,其中我最喜欢的当属松露奶油口味的,奶香浓郁,口感细腻。
法式小甜点有蜜桃乳酪蛋糕、蜜瓜棋盘蛋糕、鲜橙开心果蛋糕、巧克力鲜橙泡芙、杏子味马卡龙和草莓味棉花糖这五种。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字——甜,糖分摄入严重超标。
司康饼我点了服务员推荐的原味。现做的饼端上桌时还挺热乎,搭配康沃尔凝脂奶油和草莓酱,吃起来松软可口。
最后一道甜点是维多利亚樱桃海绵蛋糕。
喝的话,因为我不喝酒,所以用餐前先点了一杯台湾博主推荐的气泡葡萄汁,口感酸甜,清新爽口,味道极好。八磅一杯,要不是因为嫌贵,我就多点上几杯了。
茶可选种类很多,我为了追求原汁原味,只挑红茶,先点了一壶格雷伯爵茶,香气浓郁,口味偏重;接着又听店员的建议,品尝了一下产自福建的红龙,结果因为喝浓茶在先,导致口味偏淡的红龙喝起来索然无味。不同种类的茶可免费更换一次,同种茶续水同样免费,还算良心。
这家餐厅除了食物、装潢以外,还有一大亮点就是极具艺术感的洗手间。餐厅内灯光为暖色,显得昏暗暧昧。角落里有一扇紧闭的暗门通向卫生间,开门一看,又是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一个纯白色蛋形的房间,圆弧顶上嵌着几排糖果色的灯板。两条台阶通向高台,高台上错落摆放着很多鸡蛋形的移动房屋,每一个鸡蛋都是一个单独的厕所。洗手间本身是无性别的,男女通用。因为这房间设计看起来太吸睛,导致很多来上洗手间的人办完事后流连忘返,拿出手机在那儿上下来回拍,令人啼笑皆非。
在生意这么好、客流量这么大的餐馆里,保持一间纯白色洗手间的整洁是一间很困难的事情,需要有人不停地打扫。为了配合房间主题,清洁女工甚至需要换上一身女仆装。瞬间让我想到了之前的一则新闻,迪士尼环球影城里广受欢迎的人偶演员每个月收入也就三千到六千块钱。一墙之隔,天壤之别:有的人穿着高档礼服一掷千金,有的人则需要为了生存昼夜辛劳。一直弯腰拖地是一件很辛苦的差事,每次这大姐刚把地拖完,就有新的顾客闯进来用卫生间,有一些为了拍照甚至还在房间里转上好几圈,但她并不介意(至少表面上),总是面带微笑,还识趣地杵着拖把等在角落回避,耐心等客人拍完了再拖。
你说那些来高档消费的食客灵魂就一定比收入低微的清洁工高尚吗?我觉得未必。
这么一个小细节竟让我不自主地联想到了狄更斯笔下常常揭露的资产阶级社会不公,估计食客里没几个会像我这么批判现实主义吧。
总而言之,这家餐馆还是非常值得来体验的。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感觉部分服务员态度有些傲慢和不耐烦,好像眼睛里只有钱,巴不得你赶紧吃完赶紧走,别耽误他们的翻台率。高档餐馆很多都是这样,虽然表面上个个面带微笑,但有些很微妙的东西你是可以感受到的。上流社会,人情味反而更淡,更冷酷,更现实。有钱的时候,个个冲着你笑;一朝落魄,脸色说变就变。
单人消费九十磅,评价四星半。
其余上榜下午茶店:the Wolseley
英式酒吧
酒吧(Pub)也是英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不喝酒,但在旅行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也对英国酒吧积累了一些初步的感性认识。英国酒吧外观上有两大特点,极好辨认,一是外墙颜色显眼,常见的有鲜红和纯蓝;二是门脸有鲜花装饰,十分醒目。酒吧命名也很有意思,多同所在属地领主的家族纹章有关联,彰显历史渊源。要么直接用领主家族纹章(Coat of Arm)名称,所以名字里多带“Arm”这个词,像什么Kings Arm, Queens Arm, Churchill Arm;要么就用纹章上的动物形象,像什么Red Lion, Blue Lion, Swan。本来我准备去一家很知名的酒吧吃午饭,结果去的太早,厨子还没准备好,有酒无菜,就讪讪离开了。这家酒吧名叫the Churchill Arms,位于肯辛顿宫旁。这家店最大的特点就是亮眼外观,把鲜花装饰这一特点发挥到了极致,整整两面外墙摆满了鲜花,看上去十分吸睛。有趣的是这家英国酒馆卖的竟然是诸如炒面(Pad Thai)之类的泰国菜,不过即便没吃,我也能猜到饭菜水平很一般。喝醉了的人吃东西只为填饱肚子,根本分不出好坏,所以拍过照就算完成任务,没吃成也不感到特别可惜。喜欢喝酒的朋友有机会可以来试试,感受一下英式酒馆的放松氛围。
他国菜
印度菜
我在前文中已经提到,在英国影响力最大的菜系是印度菜,所以可供选择的好饭馆很多。我这次去一共体验了两家。
第一家是当之无愧的印度菜排名第一-Dishoom。这家店已经发展成了连锁品牌,在不同城区都设有分店。虽然各家分店位置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排队。
要么是直接肉眼可见排成一列的几十号人,要么门口没人但进去找店员一问至少四十五分钟。总是从早上开门到晚上关门,等桌的队伍一直都在。不过它家接受晚上六点之前的预定,所以我选了一个中午去它家吃午饭。
头台点了柯里瓦达炸虾仁,香辣酥脆,咸鲜可口。随菜还附送了香菜味很浓的复合酱汁,虾仁蘸汁以后食用,味道由辣转酸,又是一番截然不同的风味。主菜我听店员推荐,点了砂锅咖喱鸡。鸡肉应该是小火长时间慢炖出来的,勺子一碰就掉,口感柔软弹嫩,咖喱酱汁有着浓郁的奶香味,不像其他饭馆味道那么冲,含在嘴里更加柔和丝滑。它家的菜就像高档白酒,虽然度数高,但是喝下去不冲头。虽然口味偏重,但吃着特别舒服,所以就忍不住多吃。如果不是因为看到菜单上的卡路里,给我增加了心理负担,就凭他家这手艺、我一定会接着点一直吃到撑到走不动。这个量刚好,九分饱,已经很满足了。体验过后,我认可了它伦敦印度菜头牌的地位。这么多人排队来吃,还是有道理的。
单人消费三十磅,评价五颗星。
第二家同样是一家老字号Tayyabs,坐落在中东印度族裔聚集地白教堂区。和中国菜一样,印度菜也分菜系,南印度菜和北印度菜调料口味又有很大差别。这一家店卖的是旁遮普菜,属于北印度菜的重要分支。我在他家体验了两种不同口味的羊肉,搭配主食蒜味馕。常规羊肉中规中矩,跟一般印度菜馆的咖喱羊肉没太大区别。不过它家特色的风干羊肉倒是很不错,相比前者味道更加浓郁,吃起来更有嚼劲。现做的蒜味馕看上去就很诱人,吃起来热乎软和,用来配菜刚刚好。
单人消费三十磅,评价四颗星。
其余上榜印度餐厅:Bonoo Indian Tapas、Brick Lane Brasserie
希腊菜
临走前的最后一餐,我选在了一家希腊餐馆Andy’s Tarverna。
从大类上来说,希腊菜属于地中海菜系。特色就是烤肉配蔬菜,因其碳水比例的特点在当下大受欢迎。这家店是一对希腊移民开的夫妻店,老板夫妇精明圆滑,长袖善舞,花蝴蝶般穿梭于各桌间。那副做派一看就知道不是憨厚迟钝的本地人。餐厅装潢的蓝白主题彰显希腊风情。它家菜选择很多,本来我想点什么都包括的双人特价套餐,把各种菜肴都尝个遍。结果问了老板说我一个人吃不完,就听他推荐点了份单人混合烤肉套餐。上菜速度不快,等了好一阵子,菜才端上来。我拿起刀叉尝了一口烤肉以后,就立刻意识到了一个严重问题:菜点少了。因为它家的烤肉实在是太好吃了,特别是秘制烤肉串,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既烤熟了,又没有烤过,让肉发干发柴。嚼在嘴里,肉香、油香、秘制调料香完美融合,让人仿佛置身云端。不一会儿的功夫我就风卷残云地把这一整盘消灭干净了。吃完了还意犹未尽,另点了一份烤肉串外卖带到机场去第二天早上吃。
单人消费十五磅,评价五颗星。
其他上榜希腊餐厅:Alexander The Great
土耳其菜
和希腊菜一样,土耳其菜也属于地中海菜系,所以跟前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这次体验的是伦敦塔桥旁边的一家名为Tower mangal的餐馆。虽然它家也有烤串,但我却点了别的,他们家特色的土耳其红烩羊肉。配料很简单,羊肉、土豆、酸奶、番茄、腌辣椒。这道菜得现做,等的时间也不短,不过端上来的时候,盘子里还翻着泡,看上去就让人食指大动。因为吃的时候要把肉和酸奶彻底混合搅拌,而且他们好像还加了番茄酱,导致这道菜味道偏酸,同时加了大量孜然试图掩盖住羊肉本身的腥膻味。酸辣热乎,吃着很下饭。结账时跟老板闲聊了几句,他年轻时往返于欧美之间搞海路货运,后来成了家,想找个安全点的地方定下了,于是就留在了伦敦改行做餐馆。
单人消费二十磅,评价四颗星。
中国菜
本来没打算吃中餐的。华人从美国跑到伦敦来吃中国菜,听起来太荒唐了。逛景点过程中,有一天过了饭点,且周围没有一个计划名单里的饭馆,于是就近找了家评价不错的粤式烧腊店,名叫金山楼(Gold Mine),位于肯辛顿宫北侧。它家的招牌菜是广式烧鸭,可选择带骨或去骨,我点了半只去骨的,味道很正宗,不过价格稍贵。店面稍显拥挤,环境一般。那条街上广式烧腊店有好几家,门面看着差不多。这次行程太仓促,没办法逐一体验,分出高下。
单人消费三十磅,评价三星半。
日本拉面
跟中餐一样,本来没打算吃,逛晚了在住处附近就近找了一家名为Bone Daddies的日本拉面店吃宵夜。这家店位置很隐蔽,不在商业街区,在一个工业仓库区深处,导航过去的时候我差点以为自己走错了,因为附近一家商铺都没有,一直走到路的尽头才发现一个门面前摆着几张桌子,一两个客人坐在那儿喝酒聊天。它家拉面口味选择倒是不少,除了经典的味增汤和原味豚骨以外,有很多自己开发的新品种,甚至每月还会跟城里的其他亚洲餐馆合作推出联名特别款。譬如这个月,他们就和一家中式火锅店合作推出了加了天妇罗炸虾和火锅鱼丸的所谓麻辣火锅拉面……我一个中国人肯定不会去尝这种鲜,等于吃回去了。我点了一种以前没见过的双肉辣味面,说白了就是叉烧肉加肉末,另外再配上一根红辣椒和辣椒油。味道还行,就是汤太咸,我要了双份面,就着汤吃依然觉得咸,可见口味有多重。还有一个缺点就是它家的日式水煮蛋手艺不过关,还没我煮的好。标准的蛋中间应该是溏心的,而它家的蛋蛋黄已经偏凝固了,火候稍过。价格分量都挺公道的。
单人消费十九磅,评价三星半。
法式早餐
因为烹饪手法和食材高级,即便在英国,顶级餐厅不少也是卖法国菜,米其林榜单上就有很多。不过我这次吃的不是那种法国大餐,而是旅行途中顺道体验了一家充满小清新文艺范儿卖可丽饼的法国早餐店。那天我去格林威治天文台和皇家花园游玩,早上过去以后就顺带打卡了一下格林威治火车站旁这家名为Madeleine’s Creperie的法国早餐店。店铺很小,长条形的用餐区域,但环境看起来特别的悠闲自在,很符合人们脑海中对于欧洲早餐店的想象。我点了两张可丽饼,一咸一甜,咸的是它家特制的,甜的是加了冰激凌的经典原味款,多加了草莓和红莓。因为它家的冰激凌得过奖,我想尝试一下。咸的这一款我吃不惯,因为它上面涂了意大利香醋,导致味道特别酸,就像是加了醋的老北京甜面酱。甜的那款,就更好接受一些。冰激凌味道确实不错,尝着很新鲜。不过吃多了以后就会发现,其实法国可丽饼跟国内的鸡蛋烙饼本质上是一个东西,味道差不多,只是换了个更好听的名字罢了。这家店虽然食物不算惊艳,但我很享受在这里吃饭的氛围,很欧洲,不像美式的快节奏,所以总体用餐体验还是很愉悦的。
单人消费十八磅,评价四星半。
最后再说一些对于英国餐馆的整体感受。
我前面提到过,英国的餐馆小费配额是固定的,有些店收,有些店不收。这么一固定,虽然省了算术的心,但却带来了更多的问题:既然干多干少一个样,服务员的态度就很敷衍了。我去英国餐馆,落座后能主动给我倒杯水的就没几家,更别说喝完了帮着续杯了。就餐体验更像国内,服务员的职责就只是点菜、上菜和结账。像我这种在美国呆惯了的,这么一转变,还真有些不适应,感觉不如多给点小费换个舒心。
吃饭过程中学到的另一个有趣事实就是原来英国是没有一元纸钞的,只有硬币。有一次吃完饭结账,我拿着四个硬币找服务员,叫她帮我换成纸钞,省得我不方便带,人直接愣住了。经她解释后,我才认识到这一事实,不过好在大部分英国餐馆都是接受美国信用卡直接刷卡的,带现钞的必要也就没有那么大了。
以上就是我这次伦敦旅行到过的所有餐馆。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以后去英国玩,想不好去哪儿吃了,可以回头来翻翻这篇博客做个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