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讲我们提到大量的阅读文献是个听苦挺累的活,所以我们要学习一些技巧,掌握一些规律来减轻我们的负担。其中一个技巧就是分阶段阅读。我把科研过程中的文献检阅大体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目的不同,方法也不同。在第一个阶段, 我们阅读的主要目的是明确和细化我们的研究目标, 我们的阅读方法主要是泛读,在形式上体现为我们阅读时往往是由厚读到薄。而在第二个阶段, 我们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我们选定的研究目标,或为写作我们的论文搜集可用的证据,我们的阅读方法主要是精读,在形式上体现为我们阅读时往往是由薄读到厚。
一般来说, 在我们刚开始我们的某一研究课题特别是还没有完全明确我们的研究目标时,我们多少会有一些茫然。相关文献往往看似浩如烟海,不知从何入手。这一阶段,我们的阅读往往相当广泛,所以我们要努力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提高效率不仅仅在于要读得快,更重要的是要有选择的读。在开始的阶段,读一些相关的专业课本或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对指导我们选择要阅读的论文可能会很有帮助。我们在读论文时, 往往先从摘要开始,觉得有用,才会去读结论,然后是引言,觉得十分必要时才会去读方法和结果。在这一阶段的阅读中,我们常常需要根据我们得到的新知对我们的研究课题和具体的研究目标不断地修订和细化,从而使得它和现有的文献更相符合,使得它未来可能的贡献能够更有力量。在这一阶段,我们的眼光一定要放大,切忌被一些低质量的论文,或者一些不重要的细节牵着鼻子走。我们要专注于从文献中找寻我们的研究目标的合理性和重要性, 如果找不到就要适当调整。
在第一阶段的阅读结束时,我们应该有了更为明确和细化的研究目标。同时因为研究目标更明确了,我们也应该有能力对下一阶段要阅读的文献进行精选和排序。 我们可能泛读了上百篇的论文,最终发现只有十几篇和我们最终选定的研究目标密切相关,需要进一步的精读。这也就是第一阶段的阅读由厚到薄的意思。
在文献阅读的第二阶段, 我们开始根据我们选定的研究目标对我们精选的论文进行精读。这里精读的主要意思并不一定是要读的全,读的细,而是要带着目标去读,去搜寻我们在回答我们的研究问题,在论证我们的论点时所需要的答案和证据。这就要求我们要能读出文章可能的深藏的价值,我们不仅要读作者明确写出来的东西,也要能读出作者没有明写出来的东西, 比如一些前提和假设。我们要学会区分文献中的信息是观点还是事实。有时候我们不仅要读作者的结论,还要读作者的结果和数据,根据我们自己的判断,作出我们自己的结论。我们往往需要做大量的笔记。这也就是第二阶段的阅读由薄到厚的意思。
总结一下,在文献阅读的第一阶段,我们积累对于我们所研究的较为普遍的大问题的知识,同时我们搜集可以进一步精读的素材。第一阶段结束时,我们明确了研究目标。从而更清楚我们应该去读什么。而在第二阶段,我们积累对于我们选定的具体研究目标的知识,同时我们搜集我们写作中可以具体用到的素材。第二阶段结束时,我们根据研究目标找到我们需要的论据。从而知道我们能够写什么。这两个阶段的每个阶段可能都需要多次的循环。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讲,我们会来谈谈阅读文献过程中的三要和三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