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

网络菜鸟 随便聊聊
正文

《之前的我们》— 文艺青年的骊歌

(2024-03-10 13:18:01) 下一个

奥斯卡开奖在即,影评人的预测也已纷纷出炉,获最佳影片和最佳原创剧本提名的Past Lives《之前的我们》(又译:《过往人生》、《因缘》)最终可能得不了奖,但这部小众电影依然是不可多得的好片子,让我一次次想到它。

《之前的我们》口碑很好,今年颁奖季的第一个电影奖New York Gotham 的最佳影片就颁给了它,紧接着Film Independent Spirit Awards独立精神电影獎给了它五项提名,后获最佳影片与最佳导演兩大獎。金球奖也给了它五项提名包括: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剧情类电影、最佳剧本和最佳非英語電影。

我是去年夏天坐在电影院看的这部电影,结束时听到后座有人拍了手,而我还沉浸在那个气氛中,不想起身。很久没有看到这样伤感、温馨、细腻和清纯的电影了,我早已过了执着往昔的年纪,但被影片的悠悠情调感动,有些心酸。故事很简单,韩国两小无猜的同学,因为女孩家移居北美断了联系,12年后通过facebook“相遇”, 非常东方式地、含蓄地开始网上聊天,各自牵挂却始终清醒地知道,他们已身处两个不同世界,地理意义上的和非地理意义上的,这些不同让他们理智地“分手”,却又断不了感情上的依托。又一个12年过去,男人终于有勇气来到纽约,他心中的“白月光”其实既不光鲜也不成功,但在他眼里依然是那个她,沉默寡言的男子借着酒劲说,见到你之后我莫名其妙开始幻想其他的可能性,如果我12年前毅然来了纽约找你,如果你没有离开韩国,我们会拥有怎样的人生呢?我们是不是也会恋爱、分手、结婚、有小孩?他也终于告白:我知道你就是注定离开的那种人,你要去更大的世界,但我爱的就是这样的你。而女孩对自己的选择却是义无反顾的,“我移民两次来到纽约,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去想着如何坐上回首尔的航班。”(这让我想到作家李翊云曾经说,我不去想如果我还呆在中国我的生活会是什么样,not leaving had never felt like an option. 不离开从来不是一个选择。)

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舍得的过程,而对于移民家庭,舍,则更为决绝。你得告别过去,舍却已有的生活而走向未知。虽然如电影中母亲说的,你离开了你现在有的东西,你才会得到了另一些东西。但是舍依然是艰难的,对过去温馨关系的舍不得,对童年、对青春的舍不得。人生有很多东西舍不得,总要回首、回望。但最终会明白,过去与我们渐行渐远,天之涯、地之角,之交半零落,所有舍不得的都是要离开的,我们终究要学会“舍/得”。

影片中从小爱写作的女主角,从小就在心中装着外面的世界,梦想的是诺贝尔文学奖,被父母到到美国,后来把目标转到普利策奖,再后来偶遇年轻作家,为了房租住在一起,为了绿卡提前结婚。她不敢再提梦想,只是在男生的鼓励下才勉强说出一个东尼奖,她一步步退却,一步步舍去理想,一步步靠近现实成为普通人,这不正是我们也曾有过的心路历程吗?但我们也没有因为理想和勇敢而后悔,我们依然保有独立的精神世界。

看完电影,我似乎听完了一曲骊歌,异国他乡文青们的伤感之歌,他们心灵的一部分永远属于那个的原生世界,他们的前世,他们的因缘,不思量自难忘。而当那个过去来到眼前,却手足无措、无语凝噎,然后只是寒暄,道一声“别来无恙”。影片中男女主角二十四年后相遇,坐在纽约中央公园旋转木马前有一句没一句聊着过往,但过去却真的是如背景中模糊的木马,就只是遥远的感觉了。保存一段记忆和爱着一个人毕竟不是一件事。但是知道还有人关心“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还是非常地温暖。在现代快餐式的社会中,可能没有多少人会频频回头,但是我们依然珍惜年少时的梦想和情感。

电影把移民的情感、困境,特别是在异乡文艺青年的困境拍得非常真挚,孤独的夜,孤独的街道,再一次和过去告别的孤独的心灵。过去回不去,而此刻街头灯火阑珊处还有一个窄小却温馨的家,一个依稀尚存的梦想,一个人等待你的归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