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象之争,是指21世纪亚洲两个大国——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可能竞争关系。
“龙”代表中国,因为龙一直是中国的象征。“象”指印度,因为大象(亚洲象)是印度的象征动物。20世纪末,伴随亚洲大国中国和印度印度的崛起,很多学者预测中国和印度之间的竞争关系也将愈演愈烈,极端情况下,甚至会爆发军事战争;中国和印度将争夺21世纪亚洲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主导权。
但也有社论认为:所谓的“龙象之争”是个伪命题,亚洲和世界应该容得下中印两个大国的同时崛起和共同繁荣。长期以来,印度视中国为竞争对手,而中国则较少关注印度。中国更加关注的是欧美大国关系,以及一带一路这种大的战略命题。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都经历高速增长,并没有遭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但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印度,中国和印度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都很不相同。中国和印度同为世界人口大国,中国人口超过13亿,印度人口超过11亿,有预测印度人口不久后将超过中国。中国和印度都是区域军事大国,都有一定的远距离军事投递能力,两国都拥有航空母舰,两国都在全力发展远洋海军力量和空军力量。
但是我今天想要说的,不是中印之争,而是中印之斗,一字之差,差之千里。争是竞争,摆在明面的,而斗是缠斗,通常是暗里的,为什么说会从明争转变为暗斗,这个还要从一个人说起,而他就是印度的总理莫迪。
如果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邓小平开始,那么印度的情况却是很特殊的,可以说印度的开放远远的领先于改革,印度开放已经有二十几年的历史,成就了一大批的以IT服务为代表的巨型跨国企业,但是真正大规模的改革却一直蹒跚迟步,裹足不前,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改革是从莫迪上台才开始的。
2016年,莫迪经过近三年的改革努力后发现,在印度现有的体制下通过正常程序完成改革强国梦,是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莫迪在2016年11月8日傍晚,以打击腐败和假币为名,突然宣布4小时后,500卢比和1000卢比面值的纸币全部“作废”。这两种面值的纸币占流通纸币总值的86%。此外,政府给民众20年天的时间,在年底前,可以将手中已经“作废”的大额纸币存入银行。
莫迪可谓是印度历史上的“怪才”,最擅长的就是“声东击西”。诚然,这么做可以短期内快速消灭“黑钱”,但从长期来看,这启动了印度的银行体系。这些都源自莫迪改革印度经济的“野心”,从废钞、税改到私有化,甚至逮捕“邪教大神”和最大科技公司的“内讧”,无一不与莫迪想在任期结束之前,让印度改头换面的改革大计有关。
印度的经济体量虽然已经位列全球第7,但整个国家的灰色经济却占到总产出的50%,估计“覆盖”了80-90%的劳动力和至少90%的公司。这让印度很难像中国一样,通过银行体系“集中力量办大事”。废钞之后也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在最后存入期限12月30日后第二天,印度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印度国家银行(State Bank of India)就宣布,因存款激增,将隔夜以及三年期等各期限贷款利率下调90基点。大大降低了印度实体经济和基建的融资成本。
但这不能“根治”印度严重依赖灰色经济的病根。废钞后5个月,印度90%以上的ATM机仍然接近瘫痪,大家还是在“抢”新发行的纸币,这才是灰色经济的“血液”。于是紧接着在6月,莫迪“如期”进行税改,与其说这是废钞的理性延伸,不如说这是莫迪早就计划好的“下一步”。
所谓推出全国统一的商品服务税(GST: Goods and Services Tax),说到底就是要那些在明面上的大公司,通过这一全国统一的税制,将成百上千万的供应商、客户等等有商业联系的公司和个人,“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让他们不得不成为纳税人。印度政府称,新的税收体系将已登记的700万个纳税人中的80%收录了(注意,是已登记的,印度要靠这些“大家伙”们将小鱼小虾连同泥巴一起都“揪出来”)。
如此,不仅国家税收上升,更有能力集中力量办大事,也让很多原灰色经济主体丧失使用现金的动力,从而进一步加强印度的银行体系。
莫迪早已想好的组合拳远不止如此。由于印度目前仍有60-70%的人口(最少8亿人)的生计直接或间接地依赖农业,很多经济活动仍不得不依靠现金。而印度人已经做好了电子支付的准备:今年4月,由国际政府创新中心(CIGI)和市场研究公司易索普(Ipsos)共同发起的针对互联网安全和信任的调查显示,有86%的印度民众表示愿意在未来一年使用移动支付,远超全球57%的平均水平。
长期来看,印度将拥有不逊于中国的经济资源集中和动员能力。
2014年9月25日,印度总理穆迪第一次提出“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为啥不是Made in India? 阿三英语太差?据“事后”解释是故意为之,前者比后者更能凸显邀请全球企业来制造的“内涵”,好吧……)。随后印度可谓是狂飙突进,在2015年就超过了美国和中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外商直接投资(FDI)最大接收国,全年FDI高达630亿美元。
这一成功的背后离不开对此前中国制造各项措施的成功模仿。例如通过关税来促进“招商引资”:宣布对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征收10%关税,刺激全球的手机厂商加速在印度建厂。富士康和三星等厂商纷纷宣布印度建厂计划。印度对汽车整车进口也征收60%-100%的高昂税费,“迫使”特斯拉甚至上汽都宣布要建印度工厂。
世界銀行公布2018年經商環境報告顯示,印度這次比上次前進30名,來到全球第100名,印度總理莫迪在推特表示,這是全面改革的成果,希望名次未來能前進到第50名。
此外,印度可谓是多管齐下,中国分几步走过的路它要用一步的时间全都走完。今年印度又宣布要扩大政府财政赤字至略超出GDP的3%,从而为修建公路、铁路以及灌溉工程提供更多资金,通过负债加杠杆来大搞基建。
这还不算完,房地产市场也要同步跟上。印度政府称要让13亿印度人居有定所,将在未来7年间为房地产市场带来1.3万亿美元投资,要让房地产市场也成为印度经济增长的引擎。印度人口与中国接近,若全面进行城镇化,印度未来经济发展空间不可估量。而莫迪也在朝着计划行动。
2015年6月,印度政府发起了“全民有房住”计划,提出到2020年印度将建造2000万套城市房屋,以及3000万套农村房屋。而经济适用房的建筑商获得“基础设施身份”,该身份会让他们有资格拥有政府奖励、补贴、税收优惠和机构资金支持;利率减免和折扣被延伸至那些收入达180万卢比的家庭。
中国与印度历来是世界政治博弈中不可或缺的两大国家。莫迪上台后改革印度经济,从废钞、税改到私有化,一颗赶超中国的野心昭然若揭。印度人口与中国接近,若全面进行城镇化,未来经济发展空间不可估量。
正如很多时候评论中提到的,民主国家改革的最大阻力也就是民主本身,因为选举而产生的政党轮替,以及政权交替,而让很多的改革措施会戛然而止,这时我们就不得不提莫迪在最近的选举中大胜的关键细节了。这个体现了印度百姓对于他的执政的信任,同时也会强化他大力推动改革的决心。
2020财年预算是印度到2025年实现5万亿美元GDP愿景的第一步, 此前印度公布的财政数据显示,其GDP已达到2.7万亿美元。在2020财年预算案中,印度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帮助经济增长的策略,其中主要是基础设施支出,计划五年内花费100万亿卢比(约合1.46万亿美元),另一方面是扩大保障性住房投资的税收优惠范围,这将有助于增加受益家庭的可支配收入。
印度实施公司税率分阶段降低的举措仍在继续,2020财年有资格获得25%税率的公司的上限有所增加。在2015-16财年预算中,政府降低了年营业额在5亿卢比(73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的税率,这覆盖了96%的缴纳企业税的实体。该限额随后上调至25亿卢比(3650万美元),现已进一步上调,涵盖99.3%的公司。
另外2020预算案还提出了一些提高额外资源的开创性建议,考虑到印度的主权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较低,其部分借款将在外币市场上进行。通过适当的风险缓解,这将减轻国内市场的压力。此外,印度央行已宣布多项措施,以加强外币资金流入印度。
其他方面,根据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教育预算仅占联邦总支出的3.4%,甚至低于去年的3.74%,并且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在民众健康方面共同支出占GDP不到1%。资本支出也被缩减了,去年达到1340亿美元,今年为1266亿美元。
尽管政府在预算中对农业、再生能源和劳动力提供了最多的拨款补贴,甚至政府和公共部门正在借款,以资助印度农民,但是专业人士认为印度农民真正需要的帮助是农业改革,这将使他们能够进入国际市场而不是依赖政府采购。
此外,印度财政部长Nirmala Sitharaman在宣布2020财年预算时表示未来要将印度的GDP增长率维持在8%,市场则预测2020财年的GDP增长率将为7%,高于上一财年的6.8%。8%的GDP增长率意味着需要有大量的投资,特别是私人投资来推动需求、创造产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引进新技术和创造就业机会。同时,提高对外出口量是最关键的驱动因素。当经济处于良性循环时,投资、生产力增长、就业创造、需求和出口相互促进,使经济得以蓬勃发展,但是2020财年预算案没有提及任何促进出口的措施。
如果从各个层面来看,中印在政治上是先天的竞争,在经济上是互相的比较,在军事上是潜在的斗争,在文化上是相互的渗透,在科技上是暗中的比拼。看上去并好像都是竞争关系为主,不太可能产生缠斗,但是以现在国际的局势来看,印度作为欧美最大的民主国家盟友,在下一步的制造业转移,以及中低端服务业的外包,还有可能的医药业,以及未来的高科技产业转移等等,都有可能倾向于印度,而进一步防备中国。
所以,中印终有一斗,这个已经会是大概率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