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电视剧《四世同堂》,只记住了主题歌和几个镜头。到了大学,从图书馆借来原著翻看了一遍,印象也不深,只觉得是本名著,应该读一读。最近姜文拍了《邪不压正》,有兴趣找到张北海先生的原著《侠隐》读一读。里面有很多老北京美食和风俗的描写。读完觉得还不过瘾,忽然想到老舍的作品中对老北京的风俗和掌故描写颇多,这才想到找来《四世同堂》重读一遍。
这一读不得了,发现好东西了。伟大的作品就是这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少年和青年时一带而过无甚感触的东西,到中年时再读终于咂摸出了滋味,而且越咀嚼越是回味无穷。这哪里还是一部关于沦陷区人民生活的作品,这分明是一本关于人生的困境与突围的书。老舍在四十年代中期开始写作此书,那时他正好四十五六岁。我相信书中的主角祁瑞宣代表了老舍在中年危机中的矛盾心理和突围之路。对于在中年的重负中挣扎的人们,生活的每一天都像是在沦陷区中进退不得。鬼子占领下的城是什么? 那就是中年人每天必须面对的无聊与扭曲。一方面他们真的想逃离出去, 不再做“亡国奴”,而去直面抗击“鬼子”(无聊与扭曲),做自己觉得对人类有意义的事,做一个精神上大写的中国人。另一方面,他们又上有老下有小,拖家带口,动弹不得。就像祁瑞宣一样,他们要每天面对这样的煎熬,想走走不脱,又不能和“鬼子”(无聊与扭曲)同流合污谋取带血的富贵,就只好在“惶惑”(第一部)中“偷生”(第二部)了。
但是偷生也不能持久,因为“饥荒”(第三部)很快就来了。也就是说,“鬼子”(无聊与扭曲)越逼越紧,不跳出“偷生”的状态,就只能被慢慢地被饿死和被逼死,没有其它的出路。先是在偷生状态下的瑞宣的父亲天佑老人,不堪其辱,跳河自尽。天佑老人有一定文化,在城里好歹是掌柜的,算体面人。天佑代表了正直善良老实巴交的老派人物,人性被扭曲到一定程度是一定受不了的,所以索性选择跳到河中漂到坦荡荡的“大海”中去。接着是常二爷。常二爷虽是没有文化的乡下人,但是做人的品质在根子上是和天佑是一类人,正直善良宁折不弯,所以在城门被鬼子逼迫下跪受辱之后,胸中之郁结之气无法舒散,那么最后也只能病气而死,接受和天佑老人一样的结局。李四爷的死也属于类似情况。李四爷最后做了里长,想尽最大可能使小羊圈居民绝缘于“鬼子”(无聊和扭曲)。然而这一努力也归于失败,不但使社区居民被抓走,自己也被打死。证明在乌云压城之下,想"躲进小楼成一统"是不可能的。
那么虽不愿昧着良心,但愿意苟安且有一定适应能力的人能活得好吗?答案是不能。小崔是拉人力车的,相当于现在的"的哥",瑞宣几次劝他出城去抗战,小崔都舍不下老婆。并且由于他揽到了给祁瑞丰(瑞宣二弟,当了伪教育局科长)拉包月的活儿,还觉得生活满有奔头。然而怎么样?还是被拉去当作刺杀日本特使的嫌疑犯砍了头。身强力壮的小崔,如果听了瑞宣的劝,跑到城外去投军抗日,虽然也极有可能战死,但那样死法重于泰山,这样不明不白地被砍了头却是轻如鸿毛。孙七是剃头的,无牵无挂,本应逃跑投军,却被北平人的和平隐忍的性格所限,在困守孤城中被一步步地饿得失去体力,最终病倒在路边,被鬼子的卡车拉去,当作"传染病人"在城外活埋了事。呜呼,悲哉!鱼和熊掌不可得兼,二人舍熊掌而取鱼者也!少年时读到鱼为生、熊掌为义的比喻时总觉得无法理解,当慢慢地理解了生活的本质和接受了绝对精神的认识原则后,始觉舍生而取义(精神的抉择)真如舍鱼而取熊掌(物质的选择)是一个道理。所谓"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唱戏的小文夫妇的结局和小崔及孙七有类似之处。这是一对破落的青年贵族夫妇,与世无争,无可无不可。夫妇两人不管政治和是非,只想在日军占领下的北平继续唱戏。然而结局却非所愿:小文太太在台上戏唱到一半,被醉酒的鬼子军官一枪打死。小文此时的表现像条汉子,抄起椅子来把行凶的军官打了个万朵桃花开!尽管自己也随即被捕获,却是从容就义,死而无憾。这样,小文比小崔和孙七就高了不止一个层次:虽然也被无聊和扭曲逼到了死角,但却能在最后一刻像流星一般熣????,照亮了他之前人生中所有灰暗的角落,让自己的生命在一闪之后进入了永恒!
然而迎合“鬼子”(无聊和扭曲)就一定有出路吗?不! 迎合无聊和扭曲的,最终也会被无聊和扭曲杀掉。大赤包被蓝东阳和胖菊子陷害精神错乱死在狱中;冠晓荷拼命让自己向无聊和扭曲靠拢,却始终没有混得一官半职,最后病倒路旁,被日本人活埋了事;祁家老二瑞丰不分是非,追求无聊的享乐,最终被日本特务机关处死,丢了性命尸骨无存;瑞丰前妻胖菊子携款潜逃最后在天津沦为娼妓一身烂疮生不如死;蓝东阳无聊和扭曲到了极点,因而深得日本人的欢心。可是最后的下场只能是被炸死到日本---无聊和扭曲的老家!
这么看来,苟安只能被无聊和扭曲的绳索套在脖子上一步一步地逼死,迎合也只能在无聊和扭曲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无法自拔。那么,怎么突围?还有出路吗?
有!出路就是不再惶惑,不再偷生,而是起来勇敢地迎战无聊和扭曲。为此,老舍为我们指出了三条突围的出路。
第一条是钱仲石和祁瑞全(祁家老三)的路。不退避、不苟全,下定决心冲上去刺刀见红,直面惨淡的人生!这两个青年人都出生在衣食无忧之家,满可以和大家一样地苟安偷生。但他们的理想和民族大义激荡着他们,义无反顾地迎着日军而上,虽然随时都可能死去,但是这种活法却使他俩成为民族英雄。对他们来说,肉体上的死和活已不再重要,重要是精神上的?烂和永恒。这条路适合青年人,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一咬牙关下定决心就是干!当然,这条路也适合拖家带口的人,但是心要特别狠,抛家舍业抛妻弃子就是干!这个不是狠人根本做不到。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拖家带口而逃出城去投军的话,一方面整个家庭会因为失去生活来源而活不下去,另一方面家庭成员可能因你的出走被下到狱中。老舍的笔下有详细描写:下到日本人的狱中那可是生不如死、九死一生。瑞宣在抗战前半段就是这样:想走但大家庭之累又让他实在走不脱,只好倍受自己心灵的折磨,又不得不为了这个家生存下去而为稻粱谋、忍辱偷生。
第二条是钱默吟(钱诗人)的路。钱默吟本是一个品花赏月与世无争的诗人,因为自己的二儿子钱仲石开车摔死一车日本人而被捕入狱。还不错,入狱后虽受尽酷刑,但终于活着出来了。出来后才发现大儿子病死太太自尽。所幸大儿媳怀孕了,算给钱家留下一条根。钱诗人这时候已经看穿荣辱生死,把大儿媳和马上出生的孙子托付给亲家,自己走上了在日本人眼皮底下宣传抗日并收集情报的路。开始是一个人干,后来有组织地干。这几乎是一条必死的路,但钱诗人却走得义无反顾,因为人一旦看穿生死荣辱,发现人生真正的意义,就没有什么能阻拦他的了。孙子出生后,钱诗人只能在晚上偷偷地在院外听听孙子的哭声,而坚决不肯见孙子的面,就怕见到孙子的面斗志就软化下来了。钱诗人后来终于又被捕入狱了,在哪里他却见到了孙子:日本人为了要挟他而捕进来的孙子。钱诗人不为所动,为了气节已然无法顾及自己孙子的命运!
前面这两条道路,无论地上还是地下,都是赢了荣归故里,输了人头献上。一般人还真是不敢走。那么有没有第三条路呢?有的,瑞宣后来就是走得第三条路。怎么说呢,这第三条路就是在无聊和扭曲中继续做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但是这个在这个平凡的工作中尽可能地照亮别人,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有意义。开始的时候,瑞宣消极避世,在英国大使馆中找到份差事,美其名曰好歹不吃日本人的饭。然而三弟瑞全回到北平做地下工作时劝大哥瑞宣回到学校继续当老师,可以直接地影响学生让他们具备抗日的思想,或者至少不受奴化教育所左右。当我们看到从台湾、朝鲜和满洲来的也说满口日语也誓死效忠天皇的日本兵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这种奴化教育在殖民地假以时日是多么厉害! 所以瑞宣们要回到学校,要让学生们抵抗这种奴化。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啊,只是瑞宣以前没有意识到罢了。丘吉尔曾经说过:谋生在取,为人在予。(“We make a living by what we get, but we make a life by what we give.”) 当良心未泯内心痛苦的瑞宣把教书从谋生的手段转变成给与学生的启蒙传承和教化帮助的时候,他终于找到自己生存的意义!这时候的瑞宣已经完全活过来了,他还在业余时间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见闻给抗日组织写宣传品。虽然这样的工作也有风险, 但是意义这个东西从来都不是一点风险都没有的。想得到学位的有考试通不过的风险,想工作的有失业的风险,想创业的有失败的风险。但是瑞宣非常乐意承受这种风险。曼德拉说,人可以卑微如尘土,但不可扭曲如爬虫。是的,要像瑞宣一样,即使卑微,但是也要做正直的人,并用这种正直影响我们周围的人,这也许就是卑微的我们生活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