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号大院后门出去,往东走两分钟,到新生路口,有一爿烟纸店,座东面西。
上了年纪的人把这爿烟纸店叫“面筋桥的小店”,可是那里并没有一座叫面筋桥的桥,也没有见河啊。
早晨,店铺的木板门一块块卸下来,小店开始一天的营业。到傍晚,西落的太阳低低的照过来,木板门一块块上回去,那是小店打烊的时间到了。每天日落日出,小店的门板卸下装上,辰光在不紧不慢之间一天一天流去。
店里总有一股淡淡的烟草和酱料的混杂味,女店员的身影在里头忙忙碌碌。一副日子绵长、岁月静好的样子。
小店出售附近居民日常的所需,柜台上并排放几个大开口的玻璃罐子,里面装的是水果糖,一颗颗硬糖用糖果纸包起来,结子味、香蕉味、苹果味、水蜜桃味的。水果糖一分钱一颗,我们掂起脚尖伸上手臂,把一分钱硬币拍在玻璃柜子上,女店员用一把长颈的夹子把一颗糖果从罐子里夹出来。
我们小时候吃的零食都是从这家小店买的,除了水果糖,我们买得起的还有梅片和香烟糖。梅片说不清是一种什么东西,像一枚鹰洋钱大小,好像是用山楂和甘草糅合在一起做成的,吃在嘴里渣渣的,酸酸甜甜。香烟糖是一种绿色的条状物,筷子般粗细,绵绵的口感。其他零食也还是有的,像杏仁酥、雪片糕,只有等孩子生病的时候,家里的大人才会舍得去买。
雪片糕一尺来长,用红纸包起来,买一条或只买半条。撕开包装纸,里面是雪霜一样的糕片,叠压成条,吃的时候一片一片剥下来,入口即化,有点像酥糖。
酱油和黄酒也是去小店打的。家里的孩子跑去小店,递上空瓶子,女店员拿一柄竹筒从缸里把酱油舀出来,顺着漏斗小心的灌进瓶子。那些陈年的酱油瓶子酒瓶子都是没有盖子的,瓶口用牛皮纸卷成个圆锥形塞住。日子久了,每个瓶子摸上去上都是油腻腻的沾手。
小店里还有各样的吃粥菜——豆腐乳、大头菜、咸萝卜干。
香烟码在靠墙的木架子上,好一点的烟需是要烟券才能买到。香烟和火柴小孩子是不给买的。女店员看着来买香烟的孩子小,就让小孩回家叫大人自己来。有一阵,店里来了一批阿尔巴尼亚香烟,外壳是一只漂亮的单峰驼,据说这烟抽起来呛嗓子。买烟的人买一包大前门,搭一包阿尔巴尼亚烟。
小店里有我们上学用的文具,铅笔、铅笔套、铅笔刀、蜡笔、橡皮擦、写字本、毛笔、墨、砚台、大字本。写字本里一页一页印着小方格子,格子里两条对角虚线,是专给小学生练写生字用的。大字本是黄表纸本子,用来学毛笔字的。除此之外,还有邮票、电池、肥皂、草纸、蚊烟条、鸡毛掸……
那鸡毛掸据说很好卖的,家里女人抽起自家孩子的屁股,倒过来抄在手里正正好用。
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那家烟纸店就在,到我高中毕业离开家乡的时候,小店还在那里。那些年里,店里的商品经常更新,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卖铅笔的盘子里后来出现了一种塑料自动笔,可以装上铅芯来写字。铅笔刀换成了卷笔刀;橡皮擦变成了彩色的,透着水果的芳香;水果糖成了玻璃纸包的软糖。我们的零食从梅片香烟糖变成了泡泡糖、山楂片。蚊烟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放在架子上的蚊烟香。吃粥菜加添了什锦丝和油爆黄豆。香烟的牌子五花八门……
店里的商品在一年年的翻新变化,老顾客搬走了,新顾客来,只有那位女店员看起来没有什么改变。陈年的酒酱味和烟草味依然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