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远斋

曹炳建,河南大学国学研究所、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小说与中国文化研究学者,《西游记》研究专家。
个人资料
正文

人文本《西游记》讹误举隅

(2018-07-09 16:38:02) 下一个

人文本《西游记》讹误举隅

曹炳建

  摘 要 人民文学出版社整理本无疑是当今最优秀的《西游记》版本,但仍然存在着诸多讹误之处。概括说来包括六个方面:一、因某些环节疏忽所造成的低级错误;二、因校勘材料不足所造成的讹误;三、断句与标点符号讹误;四、对词性和词义理解不准确所造成的讹误;五、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缺乏而造成的讹误;六、校记错误。这些讹误的存在,使人文本《西游记》不免白璧微瑕。

  关键词 《西游记》 人文本 校勘 讹误

  人民文学出版社整理出版的《西游记》(下简称人文本),无疑是最优秀的《西游记》整理本。此本自1955年出版(下简称55版)之后,又进行了两次较大的修订,并先后于1980年(下简称80版)、2010年(下简称2010版)出版,全书质量也得到了极大提高。但笔者校勘发现,人文本仍然存在着诸多讹误之处。虽然这些讹误只是白璧微瑕,亦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

  本次校勘,笔者是以台湾故宫博物院所藏世德堂本(下简称世本或台湾世本)为底本,以日本浅野图书馆所藏世德堂本(仅存后五十回,下简称浅野世本)、李评本(包括丙本、甲本和乙本)、唐僧本、杨闽斋本、闽斋堂本、证道本、真诠本、新说本等为参校本。因为2010版是人文本的最新版本,故以此本为对校本,再参校以55版和80版1。校勘证明,人文本主要有以下诸方面的讹误。

一、因某些环节疏忽所造成的低级错误

这种情况并不多见,据不完全统计,2010版大约有三十余处。其中大部分都是形近而误。如:

第15回:“那里边有一个老者,项挂着数珠儿”。“项”,世本缺页;明清诸版本皆作“项”;55版无误;80版与2010版作“顶”。下仅列出有误的版本。

第17回:“刀砍锤敲不得坏,又教雷打火来烧”。“砍”,80版与2010版作“吹”。

第29回:“贫僧乃是差往西天取经者,不期闲步误撞在此”。“期”,80版与2010版作“斯”。

第35回:“被老孙漱口,哄得他揭开盖子,老孙方得走了。”“揭”,三种人文本皆作“扬”。

第54回:“麒麟殿内炉烟袅,孔雀屏边扇影回。”“扇”,三种人文本皆作“房”。

第56回:“渐渐晚了,又掌起灯来,都在草堂上闲叙”。“掌”,80版与2010版作“拿”。

第64回:“无风摇拽婆娑影,有客忻怜福寿图”。“娑”,80版与2010版作“裟”。

第65回:“悬胆鼻,孔窍开查;四方口,牙齿尖利”。“窍”,80版与2010版作“窃”。

第73回:“适间去后面分付小徒,教他们挑些青菜、萝卜,安排一顿素斋供养”。“安”,80版与2010版作“实”。

第78回:“行者因师同救护,这场阴骘胜波罗”。“同”,2010版作“问”。

第84回:“你将这衣服、头巾、搭联都收进去,待天将明,交付与我们起身”。“待”,80版与2010版作“行”。

第85回:“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已忘了”。“禅”,80版与2010版作“神”。

第87回:“少顷斋至,那八戒放量吞餐,如同饿虎”。“吞”,80版与2010版作“舌”。

第88回:“汝三个却是何来,却恁样海口轻狂”。“恁”,55版与80版改作“这”,2010版再改作“凭”。

第88回:“行者才教三个王子就于暴纱亭后,静室之间,画了罡斗”。“子”,80版与2010版作“了”。

第91回:“第三个姓沙,名悟净和尚,乃卷帘大将临凡”。“姓”,80版与2010版作“妖”。

第99回:“过此冲南有二十里,就是也。”“冲”,世本作“衝”,55版与80版简化作“冲”。此后又有两个“衝”字,2010版亦皆简化为“冲”,惟此处却作“衡”。

人文本中有些讹误则属于音近而误,或者音形兼近而误。如:

第17回:“小怪巡山言祸事,老妖发怒显神威”。“巡”,三种人文本皆作“寻”。

第20回:“三藏却坐在他门楼里竹床之上”。“门”,2010版作“们”。

第25回:“我们是出家人,休打诳语,莫吃昧心食”。“心”,80版与2010版作“以”。

第52回:“你前启奏玉帝,查勘满天世界,更无一点踪迹”。“勘”,80版与2010版作“堪”。

第78回:“吾乃东土去西天取经的僧人”。“吾”,80版与2010版作“晤”。

第88回:“所谓极乐世界,诚此之谓也”。“谓”,三种人文本皆作“为”。

以上不论形近而误还是音近而误,都是有迹可寻的。人文本还有讹误,却错得让人莫明其妙。如:

第32回:“那行者这一场扭捏,只逗出长老这几句话来”。2010版“来”后衍“揾”。

第61回:“快将芭蕉扇来,搧息火焰,教他无灾无障,早过山去”。“搧”,2010版作“■(‘’字的右下改为‘贝’)”。

第65回:“那时群妖将唐僧三众收藏在后,把马拴在后边”。“后边”,80版与2010版作“马边”。

第65回:“只见那第三进楼窗之下,闪灼灼一道光毫”。“闪”,2010版作“麖”。

第74回:“走至二层营里,又被小妖扯住道:‘小钻风来了?’”“道”,80版与2010版作“着”。

第78回:“那驿丞相见礼毕,附耳低言,只教莫管闲事。”“驿(驲)丞”,2010版作“毘丞”。

第92回:“因保唐僧行至天竺国东界金平府旻天县”。“旻天县”,80版与2010版作“■()天县”。

至于脱、衍、倒置之类错误,人文本中也不少。明显的例证见于第56回,师徒们到杨老汉家中借宿,杨老汉乍一看到悟空等人模样,吓得语无伦次:“不,不,不像人模样!是,是,是几个妖精!”。“不,不,不像人模样”,三种人文本均作四个“不”字,显然衍了一个。“是,是,是几个妖精”,55版作“是几——是几个妖精”。

就以上诸多讹误来看,似乎责任并不全在整理者。无论是人文本的最初整理者还是后来的两次修订者,都是治学态度严谨的学者,一般不会犯诸如此类的低级错误。这些低级错误的出现,很可能是由排版工人造成的。55版和80版应该都是铅字印刷,工人在排版的时候排错铅字,是常见的现象。当然校对者校对不精,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另外,从以上例证来看,似乎80版错误多于55版,2010版错误多于80版,这不符合一般情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因为笔者是以2010版为对校本,前一版本的错误已经被改正的,就没有列出。但由此也不难看出,人文本在一次次的修订过程中,常常改正了旧的错误,又出现新的错误。

二、因校勘材料不足所造成的讹误

现存的世本共有四套,可分为两个系统:以台湾世本为代表,包括日光、天理世本的系统;以浅野世本为代表的系统。两个系统虽然系根据同一版本覆刻,但也存在着不少异文。现存的李评本也包括三个系统:李丙本最早也最接近世本,甲本次之,乙本最晚。当年人文本整理出版时,这些早期版本很难见到。即使能见到的台湾世本,也只是缩微胶卷,其中不仅有缺页、版面模糊不清等问题,其本身亦有不少讹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众多早期版本作为校勘材料,当能减少不少讹误。

我们还是让例证来说话。如第63回写道:“那国王不敢排驾,遂同三藏携手出朝,并文武多官,随至金光寺上塔”。“不敢”,台湾世本字迹残缺,不可辨认;浅野世本作“不敢”;人文本作“即忙”。显然,作者原意是写悟空神通广大,夺宝有功,故而国王“不敢”在唐僧师徒面前大肆铺摆,排驾而行。人文本作“即忙”,完全改变了作者的原意。如果人文本当年能参校浅野世本,当不会出现这种错误。

再如第89回,写悟空兄弟与黄狮精战斗:“呼呼棍若风,滚滚钯如雨。降妖杖举满天霞,四明铲架云生绮。”。“架”,台湾世本作“深”;人文本改为“伸”;浅野世本作“架”。显然,“架”字比“伸”字更符合文意。

又如第81回,镇海寺僧人说道:“一任他莺啼燕语闲争斗,不上我方便慈悲大法乘。”“燕”,台湾世本不清。人文本作“鸟”。但是“莺”为“鸟”的一种,二者不能互文见义。查浅野世本作“燕”,当是。

  又如第52回,写孙悟空与妖魔斗拳:“丢了架子,抡着拳,斜行抝步,望妖魔使个挂面。”“抝”,台湾世本不清;浅野世本、李评诸本、唐僧本均作“抝”。此处“抝”字,同“拗”,意为向相反或不顺的方向扭转。明唐順之《武编·前集》卷五有“拗步勢”;“閃横拗步”;“七星拗步”2等记载。清人秦子沈《续红楼梦》第六卷:“湘莲见说,便解下鸳鸯剑来,先走了个架式,便斜行拗步的舞起来。”3可见“斜行拗步”当是古代拳术中的一种步法。可惜的是55版整理时未能见到上述明代版本,仅仅根据新说本作“构”,造成了失误,并一直延续直至2010版。

特别有趣的是第94回,写天竺国国王在华夷阁上招待唐僧,却让悟空三人在留春亭饮宴。此处写道:

    行者三人在留春亭亦尽受用,各饮了几杯,也都有些酣意。正欲去寻长老,只见长老已同国王下阁。八戒呆性发作,应声叫道:“好快活!好自在!今日也受用这一日了!”

这里的“下”字,台湾世本作“一”;“一”字,台湾世本作“下”。原来,台湾世本此处“下”字和“一”字处于左右并列的位置,刊刻的时候刻错了行,造成了串行现象。明代的李评诸本都继承了台湾世本的错误;而浅野世本、唐僧本和闽斋堂本却没有这种错误。清代新说本系根据李评本刊刻,可能察觉到李评本文意不通,于是便将“一阁”改为“在一阁”,“下日”改为“一下”。人文本完全继承了新说本的错误。

人文本的某些失误,虽然和台湾世本模糊不清有关,但也与整理者辨认不真有一定关系。如第80回描写黑松林景物的韵文写道:“又有那千年槐,万载桧,耐寒松,山桃果,野芍药,旱芙蓉,一攒攒密砌重堆,乱纷纷神仙难画。”“画”,55版与80版作“画”,2010版却改作“尽”。原来,台湾世本此处不够清晰,且台湾世本“画”字又多刻作“”,和“尽”字的繁体字“盡”比较接近,于是2010版才误“画”为“尽”。

  再如第79回写道:“那土地即转身,阴风飒飒,帅起阴兵”。“飒飒”,2010版人文本作“飐飐”。台湾世本作“”,浅野世本作“”,李丙本作“”,显然都是“飒”字的俗字。此后所有明清版本除删节本删去此句外,如李甲本、李乙本、新说本均作“飒”,无一例作“飐”者,可见是2010版人文本因辨认不真而致误。

  人文本这类由于校勘材料不足而造成的失误,实在是受制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世本和李评本这些《西游记》的重要版本,大都保存在日本,比较难以得到。但从这些例证中,我们不难看出全面收集相关校勘材料,对版本校勘整理的重要意义。

三、断句与标点符号讹误

  这类错误在人文本中也不少见。如:

  第7回:“见那猴王风车子一般相似不住,只管前进。”逗号宜点断在“相似”之后。

  第11回:“诸所佛前,物件皆齐,头头有次。”宜删除第一个逗号。因为“佛前”是用来限制“物件”所属的,不宜将“佛前物件”断开。

  第15回:“才听老师父之言,菩萨尚且救护,神龙教他化马驮你,我老汉却不能少有周济。”这里的“菩萨”,是“救护神龙”和“教他化马驮你”的共同主语,不宜将“救护神龙”断开。55版无此错误。

  第39回:“行者道:‘师父,弄我金丹也不能救活,可是掯杀老孙么?’”悟空话里的第一个点断,宜断在“弄我”之后,且应该用感叹号。作品写唐僧受猪八戒“撺唆”,要悟空在阳世医活乌鸡国王,否则就要念《紧箍咒》。悟空无奈,前赴兜率宫借来老君仙丹,灌下国王肚去,却不见国王活过来。于是悟空便感叹“师父弄我”。

  第44回:“这呆子有些夯力量跳下来,把三个圣像拿在肩膊上,扛将出来。”。应该在“力量”之后断开,加点逗号。55版无此错误。

  第78回:“八戒听说,左右观之,果是鹅笼,排列五色彩缎遮幔。”第三个逗号宜断在“排列”之后。

  第91回:“若论老孙看那怪,是三只犀牛成的精”。逗号宜点断在“那怪”前面。

  一般说来,进行版本整理,如果能通过断句解决问题,便不宜改动原本文字。但人文本却出现为迁就断句错误而改变原文的现象。如第5回写大圣与众神战斗,虽然七十二洞妖王被捉,但大圣却获得了胜利。55版与80版此处写道:

    大圣得胜,收了毫毛,急转身回洞,早又见铁板桥头,四个健将,领众叩迎那大圣,哽哽咽咽大哭三声,又唏唏哈哈大笑三声。

查世本,“那大圣”作“那大众”。因为用“那大众”便成为四健将“领众叩迎那大众”,文意不通,于是55版便根据新说本,将“那大众”改为“那大圣”。2010版发现此处改动了世本原文,却没有觉察到其中的断句错误,于是恢复了世本原文,改作“四个健将,领众叩迎那大众”,从而造成文意不通。其实,只要将“领众叩迎”上断,作“四个健将领众叩迎”,并在“迎”字之后点用句号;将“那大众”下断,作为“大哭”、“大笑”的主语,就既无须改变世本原文,文句亦畅然无碍。

  再如第17回,当孙悟空要打死黑熊精时,人文本写道:“菩萨急止住道:‘休伤他命。我有用他处哩。’行者道:‘这样怪物,不打死他,反留他在何处用哩?’”“哩”,世本作“他”;人文本承新说本作“哩”。实际上,把孙悟空的话点断为:“这样怪物,不打死他,反留他?在何处用他?”就不用改“他”为“哩”,也能完全畅通。

  又如世本第69回,朱紫国皇帝说道:“他前年五月节摄了金圣宫,至十月间,来要两个宫娥,是说伏侍娘娘。”世本文从字顺,没有任何问题。55版人文本“来”字上断,并将下句改为“要取两个宫娥去伏侍娘娘”,显然对世本原文改动过大。80版恢复了世本部分原文,却仍然将“来”字上断,“要”作“要取”,还是较世本衍了“取”字。

  又如第85回写孙悟空发现妖怪后的心理活动,世本作:

    他道:“我且回去,照顾猪八戒照顾,教他来先与这妖精见一仗。若是八戒有本事,打倒这妖,算他一功;若无手段,被这妖拿去,等我再去救他,才好出名。”他又想道:“八戒有些躲懒,不肯出头,却只是有些口紧,好吃东西。等我哄他一哄,看他怎么说。”

世本这里分明是写孙悟空的两段心理活动,“他又想道”分明是作者的叙述语言,是后一段心理活动的提示语。但是55版却将“算他一功”改作“算了造化”;“他又想道,八戒有些躲懒”改作“他又平日做作,有些躲懒”。80版与2010版发现55版改动了世本原文,于是恢复了世本原貌,但又把世本的“他又想道”改作“——他想道”,并且硬把悟空的两段心理活动合而为一,中间不用引号分开,从而造成文意不够顺畅。

  又如世本第92回,写悟空进入玄英洞,欲救出唐僧,却被妖怪发觉,丢下唐僧独自逃走。妖怪重新捉住唐僧,并对唐僧说:“早是惊觉,未曾走了你!小的们!把前后门紧紧关闭,亦不喧哗。”人文本将“你”字下断,这样“未曾走了”虽然可以让人们猜出是未曾走了唐僧,但从语法来说“走了”的指向却不明确。再,“你”字下断后,“你小妖们”不通,于是人文本只好将“你”改为“叫”,作“叫小的们把前后门紧紧关闭,亦不喧哗”,把妖怪的话变成了作品的叙述语言。

  与断句相联系,是人文本标点符号使用上的问题。关于这一点,已可从上面的论述略见一斑。这里仅举人文本两个较为常见的标点习惯略述之。

  人文本标点常见习惯之一,是将一句话的主语使用逗号单独点断。如:

  第1回:“我家师父,正才下榻,登坛讲道,还未说出原由,就教我出来开门”。

  第11回:“次日,三位朝臣,聚众僧,在那山川坛里,逐一从头查选”。

  第25回:“他的真身,出一个神,纵云头,跳将起去,径到人参园里”。

  第35回:“那三百余精,一齐拥上,把行者围在垓心”。

  第48回:“那场雪,纷纷洒洒,果如剪玉飞绵”。

  第63回:“那两个小妖,得了命,负痛逃生”。

  第77回:“那三个魔头,在宫中正睡,忽然惊觉,说走了唐僧”。

  第91回:“三个妖精,异口同声道”。

一般说来,只要主语前面没有太多的修饰语,便不宜将主语与谓语断开,不然读起来便给人以支离破碎之感。

  人文本再一个标点习惯,是在类似“说”、“道”及其修饰语前用句号。如:

  第6回:“菩萨引众同入里面,与玉帝礼毕,又与老君、王母相见,各坐下。便问”。

  第16回:“行者一一观之,都是些穿花纳锦,刺绣销金之物。笑道”。

  第29回:“却说那长老在洞里悲啼,思量他那徒弟。眼中流泪道”。

  第43回:“沙僧闻言,按不住心头火起,掣宝杖将门乱打。口中骂道”。

  第56回:“好大圣,急登高坡细看,认得是伙强人。心中暗喜道”。

  第70回:“行者掩上宫门,把脸一抹,现了本相。对娘娘道”。

  第83回:“八戒见他们赌斗,口里絮絮叨叨,反恨行者。转身对沙僧道”。

  第97回:“众贼遂持兵器,呐一声喊,跑上大路,一字儿摆开。叫道”。

本来,在“道”、“说”、“问”这些动词谓语及其状语修饰语前面用逗号,便可承前省略主语,但由于人文本点了句号,就使这些谓语缺乏主语,造成语法上的错误。

四、对词性和词义理解不准确而造成的讹误

  这方面的例子也很多。其中既有本来世本写得对,人文本改为错误的;也有世本本来有误,而人文本继续世本错误的。

  其中对词性理解有误者,如世本第7回:“请如来高坐七宝灵台,调设各班坐位,安排龙肝凤髓,玉液蟠桃。”世本“高坐”的“坐”,人文本改作“座”;世本“坐位”的“坐”,却被人文本继承下来。显然人文本对动词的“坐”和名词的“座”把握不准。第43回:“大圣,请入小宫少坐,献茶。”世本的“坐”字,人文本改作“座”。同样的错误,可见不是一时失误,而是对词性理解有误。

  相对说来,人文本对词义理解有误者更多一些。如第70回:“苍狼多猛烈,癞象更骁雄”;“那前门前虎将、熊师、豹头、彪帅、癞象、苍狼、乖獐、狡兔、长蛇、大蟒、猩猩,帅众妖一齐攒簇”。“癞”,世本作“赖”,人文本从新说本作“獭”。“獭”音tǎ,即水獭,是一种水陆两栖动物。“獭象”显然有误。作品第47回猪八戒曾说:“我只会变山,变树,变石头,变癞象,变水牛。”其中“癞”,世本作“赖”,人文本改为“癞”。为什么同样的文字,人文本的改动不同呢?这与新说本有一定的关系。查新说本,第47回世本的“赖”,新说本亦作“赖”;第70回世本的两处“赖”,新说本改作了“獭”。人文本改新说本第47回的“赖”字为“癞”,却继承了新说本第70回的两处改“赖”为“獭”。再查明清诸多版本,除证道本、真诠本等删去相关文字外,余皆作“赖”,无一例作“獭”者。2010版人文本卷首的《修订说明》曾说,人文本“系以明刊本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为底本,参校六种清代刻本整理而成”,学界也一直以为人文本是以世本为底本。但结合本文前后相关例证,再通过本条例证,笔者很怀疑人文本的真正底本并不是世德堂本,而是新说本。当然,要证实人文本的底本并非世德堂本,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证明,非本文三言两语所能辨明。

  再如第90回写杀了捉住的狮子精:“把五个都剁做一二两重的块子,差校尉给散州城内外军民人等,各吃些须”。“给散”,人文本作“散给”。世本作“给散”。“给散”是“发放”的意思,古代常用,不必改作“散给”。如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司开具户口名数,令人赴运盐使司关支回县,而计口给散。”4水浒传》第90回:“次日,于内府关到赏赐缎匹银两,分表诸将,给散三军头目。”5

  再如第77回:“岂料今朝遭蜇害,不能保你上娑婆。”“娑婆”,人文本从新说本作“婆娑”。“婆娑”是汉语语词,指盘旋舞动的样子。《诗经·陈风·东门之枌》:“子仲之子,婆娑其下。”6而“娑婆”则是汉译佛教用语,或译作沙诃、娑诃、索诃等,意为“忍土”。隋智顗《妙法莲华经文句》卷二曰:“娑婆此翻忍,其土众生安于十恶不肯出离,从人名土,故称为忍。”7因释迦牟尼居于娑婆世界忍受劳苦,教化众生,所以佛所在的天竺亦称为娑婆。南朝齐人谢镇玄《重与顾道士书》曰:“故知天竺者,居娑婆之正域,处淳善之嘉会。”8故《西游记》作者以“娑婆”指代释迦牟尼所在的西天,亦有所本。因此,虽然后世“娑婆”与“婆娑”常混用,但亦不宜改“娑婆”为“婆娑”。

  又如第79回:“国王无已,命摆銮驾,请唐僧端坐凤辇龙车,王与嫔后俱推轮转毂,方送出朝。”“毂”,55版与80版作“毂”,无误。2010版改作“够”。这当是将世本的“轂”字错认作了“彀”,而“彀”又通“够”,故错改为“够”。

  又第85回:“风洒洒,水潺潺,时闻幽鸟语间关。”“关”,55版与80版作“关”,2010版改作“闲”。台湾世本不清,但绝不类“闲”字。浅野世本作“关”。“间关”,形容宛转的鸟鸣声。最著名的例句即白居易《琵琶行》:“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9再如北魏李骞《释情赋》:“鸟间关以呼庭,花芬披而落牖。”10可见世本“间关”无误,反而改为“间闲”语义不明。

又第94回:“陛下轻人轻己!既招我师为驸马,如何教他侍立?世间称女夫谓之‘贵人’,岂有贵人不坐之理!”“轻人轻己”,55版无误;80版及2010版作“轻人重己”。元关汉卿《调风月》第三折:“这厮短命,没前程,做得个轻人还自轻,横死口里栽排定。”11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12同样,轻人者,人恒轻之。可见,世本的“轻人轻己”,意为轻慢别人就是轻慢自己,不必改作“轻人重己”。

  又第90回回目:“师狮授受同归一 盗道■()禅静九灵”。“■()”,人文本作“缠”。世本目录及正文回目均作“”,可见不是一时误写。“”,或作“”、“躔”。《说文》:“,践也。”13《广雅·释诂一》:“,行也。”14戴震《方言疏证》:“,历,行也。日运为,月运为逡。”15左思《吴都赋》曰:“未知英雄之所也。”16苏舜钦《蜀士》:“古之设爵位,盖欲英雄躔。”17《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一:“直得千圣同躔,万机顿赴。17。因此,世本这里的“禅”,有“践行禅”的意思,文意可通,不必改作“缠”。但似乎可简化作“■()”,以方便现代读者。

  又第94回:“黛眉一线远山微,窈窕妈,共攒锦队”。这是天竺国假公主与唐僧成亲前《喜会佳姻》四首新词《会词》中的句子。台湾世本、浅野世本、李丙本、唐僧本、杨闽斋本、闽斋堂本等明代版本均作“窈窕妈,共攒锦队”。李甲本、李乙本改“妈”为“娘”。清代证道本、真诠本等多删去此词。新说本作“窈窕嫣姌攒锦队”。55版和80版同新说本。2010版改“嫣姌”为“嫣共”。笔者认为,世本的“窈窕妈,共攒锦队”并无错误,无须更改。作品前文写天竺国王进入后宫,“只见那三宫皇后、六院嫔妃引领着公主,都在昭阳宫谈笑,真个是花团锦簇。那一片富丽妖娆,真胜似天堂月殿,不亚于仙府瑶宫。”下面接写《喜会佳姻》四首新词。其中《会词》前数句写假公主的美貌妆饰,最后的“窈窕妈,共攒锦队”,是写国王的“三宫皇后、六院嫔妃”,实际上即公主的母亲和母亲辈们(妈),与公主共同组成了花团锦簇的队伍。由此看来,2010版作“嫣共”固然不甚恰当,即55版和80版随意改动世本原文,亦显不妥。

  又第96回:“行者与沙僧赥赥的笑在一边”。“赥赥”,55版及80版无误,2010版作“■■()”。世本作“赥赥”。《玉篇·欠部》:“赥,笑貌。”19《集韵》:“赥,笑声,谓之赥赥。”20可见世本的“赥赥”,是形容行者与沙僧的笑声,并无不妥,不须更改。

五、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缺乏而造成的讹误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西游记》又是一部融汇三教文化、傲视三界神灵、尽显人间百相的神话巨著,其中涉及到不少社会、政治、宗教、天文、地理等文化知识,这些都增加了校勘整理的难度。

  人文本中关于佛道文化的讹误如:

  作品第40回回目为:“婴儿戏化禅心乱 猿马刀圭木母空”。“圭”,人文本从世本等明代版本作“归”,但世本“目录”作“圭”。清代真诠本、新说本亦作“圭”。“刀圭”本为量药器具,后作量词。道教丹鼎派炼制金丹常用刀圭量取药物,故“刀圭”又成为道教语词。后道教内丹派兴起,“刀圭”又同其它外丹派语词一起进入内丹派理论。故“刀圭”实是道教修炼的常用语。《西游记》中多道教名词术语,如第二十二回有:“只因木母克刀圭,致令两下相战触。”第八十八回有:“金木施威盈法界,刀圭展转合圆通。”这里的“刀圭”,都是代指沙僧。盖《西游记》多以“心猿”、“金公”、“金”代指悟空,以“木母”、“木龙”、“木”代指八戒,以“刀圭”、“黄婆”、“土”代指沙僧。此回回目“婴儿戏化禅心乱,猿马刀圭木母空”,是说红孩儿变化成婴儿戏弄唐僧,造成唐僧禅心紊乱而被捉,结果孙悟空(猿)、白龙马(马)、沙僧(刀圭)、猪八戒(木母)失去唐僧,两手空空。宜从世本“目录”。

  作品第88回回目为:“禅到玉华施法会 心猿木土授门人”。“木土”,55版无误,80版及2010版作“木母”。世本正文回目作“木母”,“目录”作“木土”。此回写悟空、八戒、沙僧三人收了玉华王三个儿子为徒弟,如果用正文回目“木母”,就成为悟空和八戒收徒,而排除了沙僧,和此回内容不符。当以“目录”中的“木土”为是。

  作品第49回:“土克水,水干见底;水生木,木旺开花。禅法参修归一体,还丹炮炼伏三家。土是母,发金芽,金生神水产婴娃;水为本,润木华,木有辉煌烈火霞。”我们先看其中“水干见底”一句。“干”,55版与80版无误,2010版作“轧”。世本此处作“”,实为“乾”字的俗字。现代汉语中,在作没有水分或水分较少等意义时,“乾”可简化为“干”。在世德堂本中,“轧”字多写作“”,其与“乾”的区别,仅在于“乾”字的左侧作“”,而“轧”字的左侧作“車”。如世本第2回:“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其中“干”字,亦作“”,并非“轧”字。我们再看其中“土是母”一句。“土”,55版与80版无误,2010版作“木”。古代所有版本均作“土”。按中国五行理论,土生金,故曰“土是母,发金芽”。而“木”只能生“火”,并不能生“金”。至于世本多处称八戒为“木母”,与此处的“土是母”不同,并不是说八戒就是代表了生“木”的“水”,而是相对孙悟空的“金公”而言,金克木,男胜女,故称孙悟空为“金公”,称猪八戒为“木母”。陈抟著《阴真君还丹歌注》有句曰:“金父木母真铅汞也。”212010版大概是看到世本多处称八戒为“木母”,故改“土”为“木”而出现失误。

  又如第14回:“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个同。”“万个同”,人文本作“万法同”。这两句诗是本回卷首诗“佛即心兮心即佛”中的句子。本回的卷首诗,引自宋人张伯端《悟真篇》中的《即心即佛颂》,原文即为“一个身心万个同”22。张伯端虽然是著名的道教内丹学大师,却倡导三教合一,故其《悟真篇》多借佛证道、佛道合一之语。就张伯端这首诗来说,反映的主要是佛教特别是佛教禅宗的心性修行学说。在佛教禅宗看来,人的本性即是佛性,人的本心即是佛心,修行不必外求,直指本心即可。所谓“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个同”,即是说自己的本心和所有有情识的众生乃至菩萨和佛是完全相同的,就像一粒沙里已经包含了大千世界一样。因此,只用去修行自己的本心,便可从个别体悟一般,从个体体悟整体,从而达到菩萨和佛的高境界。显然,不宜将“万个同”改为“万法同”。

  又如第19回:“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这些都是乌巢禅师所授《心经》中的句子。我们先来看其中“受想行识”。“想”,世本作“相”;55版及80版均作“想”;2010版作“相”。这里实际上涉及到整理古代典籍时如何处理其中引文的问题。一般认为,本书引用前人书籍中的文字如果有误,应该按照前人书籍恢复相关引文。但也有人认为,像通俗小说这类文学作品引用前人文字,不必拘于一格。二者似乎都有一定道理。但笔者认为,纵然是通俗类文学作品,如果其引文出现了严重错误,也应该加以纠正。就“受想行识”来说,是佛教重要观念“五蕴”中除“色蕴”之外的其它四蕴。《阿毗达磨品类足论》:“五蕴云何?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23就其中“想蕴”来说,《俱舍论》卷一曰:“想蕴,谓能取像为体,即能执取青黄、长短、男女、怨亲、苦乐等相。”24现传世玄奘所译《心经》,亦作“受想行识”25。可见世本作“相”有误。55版与80版改作“想”,当是;2010版又改“想”为“相”,误。接着我们再看“无苦集灭道”。“集”,世本作“集”;55版与80版改作“寂”;2010版再改作“即”。“苦集灭道”为佛教重要的“四谛”观念。“四谛”又被称为“四圣谛”,是佛教最基本的理论之一。在佛教看来,人生要经历生老病死等诸般苦难,因而人生就是苦海——这就是苦谛。造成人们这些苦恼的原因,就在于人有三毒贪、嗔、痴。三毒汇而聚集,就使人们感觉到痛苦——这就是集谛。而要摆脱人生苦海,就要戒除三毒,达到寂灭的高境界——这就是灭谛。而要达到寂灭,就要采取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的道路——这就是道谛。因此,世本所谓的“集”,就是集谛所谓的聚集,既不能作“寂”,更不能作“即”。

  又如世本第93回:“三门上,大书着‘布金禅寺’”、“进得三门,只见三门下挑担的,背包的,推车的,整车坐下”。“三门”,人文本作“山门”。《释氏要览》(上)曰:“凡寺院有开三门者,只有一门亦呼为三门者,何也?《佛地论》云:‘大宫殿三解脱门为所入处。’大宫殿喻法空涅槃也。三解脱门谓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今寺院是持戒修道、求至涅槃人居之,故由三门入也。”26由此可见,“山门”亦称“三门”,即空门、无相门与无作门。世本无误,不必改“三”为“山”。

  又如世本第99回:“《唯识论经》一部,一百卷”。“唯”,人文本改作“维”。《开元释教录》多卷著录《唯识论》。《法苑珠林》卷八十八、卷九十、《宋高僧传》卷四、《大唐西域记》卷五,均曾提到《唯识论》。不必改作“维”。

  人文本还有关于佛道神祇的错误。作品第65回:“角木蛟急唤:‘兄弟每,怪物来了!’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貐、奎木狼、娄金狗、胃土彘、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各执兵器,一拥而上。”这是世本唯一一次全部列出二十八宿名字,但却把“氐土貉”误作“氐土蝠”,“女土蝠”误作“女土貉”。人文本改正了世本的错误,却没有注意到东方青龙七宿为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故错误地将“女土蝠”置于东七宿内,把“氐土貉”置于北七宿内。

  人文本还涉及到历史人物姓名的错误。如第10回:“原来是秦叔宝、徐茂公等,将着一个血淋的龙头”、“叔宝、茂公道”、“宣徐茂公、护国公、尉迟公见驾”等。“徐茂公”,人文本作“徐茂功”。徐茂公为历史人物,即李勣。李勣(594-669),原名徐世勣,字懋功,一作茂公。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李勣。《旧唐书》有其传记。由此看来,世本并无错误,反是人文本改作“茂功”有误。

  上例是人文本不该改的改了,但也有些应该改的,人文本却没有改。如世本第11回:“却说那唐朝驾下有徐茂公、秦叔宝、胡敬德、段志贤、马三宝、程咬金、高士廉、李世勣、房玄龄”。“李世勣”即“徐茂公”,世本犯了一人两出的错误。55版及80版从世本。2010版改“李世勣”作“徐世勣”,恢复了人物本姓,却继承了世本一人两出的错误。查李评诸本改“李世勣”作“张公谨”,当可弥补世本的错误。

  人文本还有关于植物的错误。世本第82回:“涓涓滴露紫含笑,堪画堪描;艳艳烧空红佛桑,宜题宜赋”。“佛桑”,55版同世本。80版及2010版作“拂桑”。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上》:“闽中多佛桑树。树枝叶如桑,唯条上勾。花房如桐,花含长一寸余,似重台状。花亦有浅红者。”27宋人蔡襄有诗曰《耕园驿佛桑花》28。可见世本“佛桑”无误。

  人文本中还有典故错误。如第67回:“古云:‘柿树有七绝:一,益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落叶”,人文本作“枝叶”。世本作“落叶”。柿树七绝一典,出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的“柿有七德”,其中第七即为“落叶肥大,可用以书”29。关于柿叶“可用以书”,还有一个典故:《新唐书》卷二百二“文艺列传中·郑虔”记载说:“虔善图山水,好书,常苦无纸,于是慈恩寺贮柿叶数屋,遂往日取叶肄书,岁久殆遍。尝自写其诗并画以献。帝大署其尾曰:‘郑虔三绝。’”30可见世本“落叶肥大”无误,不应改“落”为“枝”。

  人文本还有典章制度的错误。如世本第85回:“二臣即退至本衙,点起齐整军余,将柜抬出。”“军余”,人文本作“军士”。“军余”指未取得正式军籍的军人。《明史·华敏传》:“又有华敏者,南京锦衣卫军余也。”31《大明会典》卷三十九:“令征进进官、军舍,不分官舍军余,沿途每人日给米二升半。”32《明武宗实录》卷一百:“如兵更不足,量发各州县民快、义勇、军余救援。”33可见世本无误,不必修改。

六、人文本的校记错误

  55版和80版人文本,都是采用写定本的形式,不出校记。这是因为人文本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社会一般读者,不出校记也未尝不可。但是其弊端也是明显的。在一般学者得不到世德堂原版本的情况下,就不得不用人文本作为研究对象,结果便出现引文和原版本不一致的情况,影响了结论的正确性。

  可能是考虑到校记对学术研究的重要性,2010版出了校记,是一件好事。但是2010版的校记却有随意性太大的缺点。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的出校,有的不出校,出校与不出校过于随意。按一般校勘原则来说,既然出校记,凡是对底本原文有重要改动者,都应该出校。据笔者校勘发现,人文本改变世本原文的,每一回都有数十处。但人文本却有七回没有校记,大多数章回只有一到五条校记,超过十条校记的只有六回,最多的一回也只有17条校记。二是随意地出校后出版本的异文。一般说来,只要不是汇校本,对后出版本中的大量异文,便不必再出校记。但人文本不知出于何种考虑,本来有限的校记,不少都用来出校后出版本的异文。难道是对某些关键字词比较异同?但细观其校记,却又不像。因为本来世本某些语词比李评本更恰当,人文本却将李评本的异文出校;而李评本某些比世本更恰当的语词,却又不出校。

  校记本来是为提高古籍整理的学术性而设,不能存在太多的讹误。但人文本的校记除了随意性的缺点外,还有不少讹误。如第68回人文本第五条校记写道:“‘奏请’,世本作‘请奏’,从李本改。”其实,台湾世本相关原文作:“长老正欲启问,有光禄寺官奏正,请僧奉斋。”查浅野世本,“奏正”作“奏王”。两种世本都没有“请奏”一词。

  特别是第70回,人文本共有八条校记,却有六条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讹误。第一条校记作:“面,世本作‘乎’,从李本改。”所谓的“乎”,世本虽然不是十分清晰,但明显能看出并非“乎”字,而是“手”字。第三条校记作:“中,李本作‘王’。”世本此处原文作:“那国中君臣百姓莫想一个得活。”查李评诸本,“中”字也的确作“王”,但“国王君臣百姓”明显有误。在世本无误,李本有误的情况下,再校出李本有误,又有何意义?因为后代版本有误的太多了,难道都要一一出校?第四处校记作:“等,世本无,从李本补。”世本相应之处原文为:“那时我等占了他的城池,大王称帝,我等称臣。”明明世本两个“等”字一个不缺,怎么能说“世本无”呢?原来,人文本前一句写作:“我大王使出烟、火、飞沙,那国中君臣百姓等,莫想一个得活。”人文本的校记序号应该放在这句话的“等”字后边,却误放在后文“我等”后边。可是问题又来了。此处这个“等”字,是人文本根据李评本加入的。世本作“那国中君臣百姓,莫想一个得活”。世本虽然没有这个“等”字,却畅通无误,人文本为什么一定要加入这个略显累赘的“等”字呢?第五条校记作:“战,世本无,从李本补。”查世本相应之处作:“我大王差我到朱紫国下战书的。”可见世本并非没有这个“战”字。原来,这里又是人文本的校记序号放错了位置。人文本下文写:“大王奋怒,所以教我去下战书,明日与他交战也。”世本相应之处的确作“书”,而非“战书”。不过,世本此处作“书”并无讹误。前文既已经说过去下“战书”了,此处省略“战”字,并无不妥;更何况下句说“明日与他交战也”,明显表示所下之“书”为战书,不必一定要加上“战”字。第七条校记作:“古,世本作‘老’,从李本改。”世本相应之处作:“左右有琪花瑶草,前后多老柏乔松。”世本作“老”,并无不妥,为什么一定要改作“古”呢?第八条校记作:“行者,世本作‘大圣’,从李本改。”世本相应之处作:“孙大圣在旁取事,但挨挨摸摸,行近妆台,把三个金铃轻轻拿过,慢慢移步,溜出宫门,径离洞府。”虽然西天路上孙悟空常常被称为“孙行者”,但偶尔再称呼其一次“孙大圣”,亦无不可(实际上西天路上悟空曾多次被称为“大圣”),读者亦不会引起误解,实在不必改“大圣”为“行者”。通过以上论述可见,此回人文本的八条注释,竟然有六条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不当之处。

以上从六个方面列举了人文本的讹误,所举例证亦并非是人文本讹误的全部,只是限于文章篇幅不能一一列举罢了。真心期盼人民文学出版社能够集学界之精英,真正以世德堂本为底本,对《西游记》进行重新校勘,给社会提供一部更为优秀的《西游记》通俗读本,为学界研究《西游记》提供更为可靠的文本依据。

注:

1本文所引人文本,55版据1972年4月湖北第15次印刷本;80版据1999年6月北京第5次印刷本;2010版据2010年5月第1次印刷本。

2[明]唐顺之《武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2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第429页。

3[清]秦子忱《续红楼梦》卷六,抱瓮轩嘉庆己未新刊本,第9叶b面。

4[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续修四库全书》第59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第18页。

5《明容与堂刻水浒传》卷九十,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影印本,第16叶a-b面。

6[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76页。

7[隋]智顗《妙法莲华经文句》,《大正藏》第34册,第24页中。

8[元]念常集《佛祖历代通载》,《大正藏》第49册,第542页下。

9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42页。

10[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680页。

11徐沁君校点《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10页。

12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97页。

13[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82页。

14[清]王念孙《广雅疏证》,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页。

15[清]戴震《方言疏证》,《续修四库全书》第19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第482页。

16[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03页。

17[宋]苏舜钦著,傅平骧等校注《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巴蜀书社1991年版,第329页。

18[宋]绍隆等编《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大正藏》第47册,第717页下。

19《宋本玉篇》,中国书店1983年据张氏泽存堂本影印本,第181页。

20赵振铎校《集韵校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1567页。

21[宋]陈抟著《阴真君还丹歌注》,《道藏》影印本第2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878页。

22[宋]张伯端撰,王沐浅解《悟真篇浅解》,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85页。

23[印]世友著,[唐]玄奘译《阿毗达磨品类足论》,《大正藏》第26册,第698页下。

24[印]世亲著,[唐]玄奘译《阿毗达磨俱舍论》,《大正藏》第29册,第4页下。

25[明]诸万里《般若心经注解》,《新编续藏经》第41册,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871页下。

26[宋]道诚《释氏要览》,《大正藏》第54册,第264页上。

27[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附续集),《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48页。

28[宋]蔡襄著《蔡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65页。

29[宋]曾慥辑《类说》,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组《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62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第713页。

30[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66页。

31[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449页。

32[明]申时行等修,[明]赵用贤等纂《大明会典》,《续修四库全书》第78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第696页。

33《明武宗实录》,《明实录》第35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第2079页。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