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底,我们带孩子们回国探亲,期间在成都旅游了三天。虽然来去匆匆,但是成都给我们的感觉非常棒,我们第一天游览青城山和都江堰的体验尤其好。
根据网上的攻略,我们搭乘从犀浦出发的动车去都江堰。虽然成都去都江堰的城铁很多,但是提前一天买票,我们只买到了早上六点二十四分的车票。也好,我们正倒时差,早起不是问题。
动车很方便,10块钱的票价,半个小时就到了。我们本来打算是早上先去都江堰,下午再去青城山的。在都江堰的离堆公园站下车后,天下着点蒙蒙细雨,昨天查的天气预报没有说有雨呀。出站口的出租车司机建议我们先乘着人少去青城山,于是我们从善如流,改变计划,决定早上就先去青城山了。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方十公里,是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在四川素有“青城天下幽”之称。青城山也是中国道教名山之一,是道教天师派的发源地。传说东汉末年,道教天师张道陵曾经在青城山上结茅传道,并在此羽化成仙。因此,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祖山,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带小朋友们来这里,除了让他们领略青城山的风景,也是想让他们多了解一些中国的文化,在这里他们可以了解一些中国本土的道教的知识。
刚到青城山的大门我们就感觉到了青城山的独特之处了。小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停了,早晨的空气凉爽而湿润。附近没有几个游客,从这里望向山里,只见林木幽深,郁郁葱葱。景区的大门和旁边的建福宫的红墙拦不住漫山森林的浓浓绿意,我们在门外就已经感受到了青城山的碧绿幽深了。
买了门票进入青城山的大门,我们立刻就进入了一个幽翠葱茏的世界。沿着古朴的山道前行,山路前后都不见其他游客,不时可以听见悦耳的鸟鸣。石板路上还湿漉漉的,周围茂竹修林,到处都是欲滴的苍翠,山里的空气格外的清新湿润,正是“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路边有一条潺潺的山涧,奔腾的溪水上升起淡淡的白雾,一只白鹭矗立在溪边的碧草从中。这画面就像是传说里的神仙洞府,感觉前面山路的转弯处就会碰到一位仙人或者隐士。我告诉小朋友们此情此景就是青城山的“幽”,并且让他们试着仔细体会。
沿着石阶逐级而上,路旁是参天的古木,除了肃穆的松柏和杉木,还有楠木,樟树等高大的乔木。我一路上不时给小朋友们介绍路边的植物,比如恐龙时代留下的活化石银杉,水杉,珙桐等珍稀植物。山路上每隔不远有一座亭子在建在路边。这些亭子有的是三角的,有的四方的,也有六角,八卦的;有的是单檐,也有的是复檐。它们的造型没有定势,都随着各处的地势而建,点缀着这里的幽深环境。亭子都是原木搭就,用树皮或干草做顶,有的顶上甚至长满了青苔。它们没有朱漆画栋等人工装饰,天然无修饰,完美地与环境融和在了一起,很好地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相比国内的许多景点的雕梁画栋,张红结彩的亭台楼阁,我更喜欢这里亭子的简朴自然。
爬到半山腰,只见路边的山崖上刻着的一个巨大的“道”字。小朋友们问我这个道是什么意思。因为小朋友们学过《西游记》的故事,对太上老君是非常熟悉的。在中文课上他们也知道中国春秋时期的先哲老子。所以我从老子和太上老君开始给他们讲解一些道教的基本知识。我告诉他们道教奉太上老君为教主,奉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演化运行机制。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无所不在,无所不包。
来到慈云阁,观门后有一面大大的青砖照壁,上面镌刻着“大道无为”四个繁体的楷书大字。小朋友们不太认得繁体字,我就给他们念了,并且解释了这四个字的意思。大道无为就是说世界上的一切大道,也就是各种世间的自然规律都是始终按自己的轨道运行的,并不需要外界的强行干扰。就好比春天来的时候从来不需要外力让它发生,自然而然顺其自然的也就来了,该走的时候也顺其自然的就走了。小朋友们点点头,好像听懂了这里的意思。
最后我们来到了山顶的上清宫。我在大门前让小朋友们认大门牌匾和楹联和落款。显然俩人都不知道题字的中华民国的总统和两位民国大佬。我给他们大概介绍了一下蒋中正,于右任和冯玉祥都是谁。丫头问在中国做大官是不是需要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我给他们简单介绍了书法这一中国独有的艺术以及它的意义,并且告诉他们中国自古有请名人题字的传统,并有字如其人的说法,所以以前的读书人一般都有一笔不错的字。自从前天在香港游览天坛大佛和宝莲禅寺以来,我们已经见到了许多的楹联和牌匾的书法。从这之后,我注意到丫头似乎对寺庙里的书法作品更加注意了。
上清宫里有向游人开放的张大千与徐悲鸿图片展。这两位中国绘画史上的大师都和青城山有缘,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分别在这里居住过。张大千更是先后在上清宫里居住了六年之久。青城山秀美的风光给予了他们无穷的创作灵感,加上这里道家的文化给他们的启迪,正值艺术高峰期的他们在这里各自创作了许多的传世名画。展厅里不仅有他们的生活照片,书法碑刻,还有一些他们的画作的复制品。两位大师的这些画作虽然风格不同,但是都气魄宏大。他们的笔墨或酣畅淋漓,或精炼苍劲,看得我心旷神怡。俩小朋友前天已经在香港的天坛大佛的书画展里有了一些熏陶,现在面对真正的大师们的佳作,亦是对妙处有所领会。展厅里只有我们一家四口,我们在这儿留连了许久。
因为我们只有半天的时间,游览完了上清宫后我们就开始下山了。为了赶时间,也是为了节省体力,我们乘缆车下山,很快就来到了月城湖边。这时候已经十点半过了,山路上是熙熙攘攘的上山的游客。游人的喧嚣不绝于耳,加上日头已高,温度也比我们上山的时候高了一些,我们入山时的那种幽静感觉已经荡然无存了。虽然青城山依旧是那么的绿意盎然,对于大众可能依然可以说是天下幽的景致,但是我们进山时的恍若仙境的那种极致的清幽肃静已经不在了。我们都说今天一大早来这里登山是一个非常英明的决定。
出了青城山大门,我们打车前往都江堰。都江堰位于都江堰市城西的岷江之上,是由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儿子于公元前251年主持修建的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也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仍在一直使用的年代最久的最大的水利工程,是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和灌溉遗产。这个古老的水利工程兼有防洪、灌溉等功能于一体。它的建成,使岷江不再有夏天的洪涝之害,也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之后经过历代整修,两千多年来一直在成都平原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天府之国的四川也因之能够在我们民族有难的时候成为大后方沉稳地提供庇护和滋养。余秋雨先生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小朋友们虽然长在美国,但是他们也从中文课上学习过有关都江堰的知识。这次定下旅行计划之后,我告诉他们将要去游览都江堰后,他们都很期盼。在出发之前,我还特意在网上找了都江堰的视频给他们看,提前给他科普了一些都江堰工程的基本知识。然而,书面和视频得来的知识终究还是浅薄的,何况还是在大洋彼岸,最好还是通过实地的观察才能加深他们的认识。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从都江堰景区的南大门进入。一入大门,立刻感觉里面绿意盎然,水气扑面,和外面的燥热的城区宛若两个世界。我们沿着堰功道前行。蜀中的人们懂得感恩,他们除了感恩李冰父子两千两百多年前修建都江堰给天府之国带来了富足,也感激历朝历代持续修堰治水的先贤。除了修建了二王庙以纪念李冰父子,都江堰人民还在这条堰功道的左右林荫下树立了十二座铜像和碑记,以纪念从西汉到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治水建堰的有功之臣。他们大部分既是蜀地的最高行政长官,又是兴修水利的专家。一尊尊看过去,小朋友们只认得诸葛亮。孔明先生的双足和拿着鹅毛扇的右手被摸得铮亮,在所有的塑像里显得很特别。这也反映出了诸葛亮在蜀地的特殊的人气。
循着水声,我们登上伏龙观。宏大的都江堰工程出现在了我们眼前。伏龙观的后面就是离堆,右手方狭窄的水道就是宝瓶口,浩浩荡荡的岷江在离堆前分流进入内江。因为前些日子的大雨,水势较猛。浑浊的江水在不足三十米的宝瓶口中浩荡奔腾,水汽滔天,仿佛不愿意分流,然而却又最终接受了人类两千多年来的安排,从这里乖乖地流向成都平原,造福百姓而去。前方左边的平缓的河道,是宽而浅的飞沙堰。我在这里给小朋友们介绍了之前他们所含糊知道的内江,外江,飞沙堰等地名。面对眼前的实物,他们终于开始真切地认识都江堰了。
顺着景区步道,我们穿过新索桥,近距离观看了飞沙堰。小朋友们也了解了飞沙堰和四六分水,二八分沙的工作原理。他们对于两千多年前的古人能够想出不用堤坝就能实现如此精妙的功能的设计非常佩服。从飞沙堰去鱼嘴的桥后边,有一座新建的闸门,它可以用现代技术更加精确地调节内江和外江的水流。我惊喜地发现闸门上铭刻着“xxxx厂制造”几个大字。作为xxxx厂的子弟,我很骄傲父辈的工作能够在这座千年的水利工程中发挥作用,并连忙告诉小朋友们这里有他们爷爷的贡献在里面。
鱼嘴是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之一,是在江心的第一个分水堤坝,其作用是将汹涌的岷江之水一分为二,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鱼嘴的位置和形状有精心的设计,鱼嘴的整个水平位置向右侧倾斜,枯水期,江流通能尽量流进内江,洪水期,主流注入左侧的外江,并且通过这个弯道将大量沙石从内江排回外江;起到“分四六,平潦旱”的作用。如今的鱼嘴旁的外江也新修了一座外江闸来更加精确地调控水流,但是这一切都是在都江堰原有的基础上的锦上添花。
都江堰是一座自然造化与人工斧凿浑然天成的水利工程,处处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大智慧。都江堰这一世界灌溉遗产最让人称道的地方,就是这一庞大的古老引水工程,没有堤坝,没有运动部件,完全遵循了自然规律与河流自身的流动属性,崇尚人水和谐,实现了防洪、灌溉等功能于一体。站在奔腾的江水边,在了解了都江堰的工作原理之后,我们被两千两百多年前的祖先的智慧所深深折服。
跨过安澜桥,我们登上了半山腰的秦堰楼,从楼上可以俯瞰整个都江堰的全貌。望着这座两千三百年来一直在造福蜀中的伟大水利工程和远处的连绵青山,我忽然领悟到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的“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原则就是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虽然道教是在汉朝创立的,但是道家的学说是从春秋时代就已经有了的。李冰父子在规划修建都江堰的时候,一定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了道家的思想。联想到早上在青城山上见到的“大道无为”的石刻,我认识到也许只有我们老祖宗的“道法自然”的智慧,才能创造性地建造出这样巧妙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伟大水利工程并一直工作至今。
我们都江堰之行的结束处是灌县古城门外的南桥。这是修建在内江上的一座雄伟的廊式古桥。大桥的梁上有各种书法楹联,额坊彩绘,还有许多民间彩塑,雕梁画栋十分壮观,被誉为“水上画楼”。已是傍晚时分,廊桥上有许多游客,商贩和本地居民,熙熙攘攘各得其乐。我们也没有时间去仔细欣赏廊桥上的书法和绘画,在桥上走了一个来回,匆匆体验了一下都江堰的生活气息,然后一人买了一只八十年代的老冰棍,作别了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往火车站而去。
回顾我们一天的青城山和都江堰之行,时间还是太匆匆,两个地方基本都是走马观花而过。不过我们早上很早进山,体验到了最幽的青城山的气质,也带着小朋友们了解了一点中国道教的有关道的思想,这是青城山之行的最大收获。而下午的都江堰之行,虽然天气酷热,游人众多,但是小朋友们看到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全貌,结合我的讲解,应该也多少理解了它的工作原理,并由此了解了我们祖先的伟大智慧。所以可以把余秋雨先生当年给都江堰和青城山的题词换一个顺序来给我们的一天简单地做个总结,今天早上我们“问道青城山”,下午我们 “拜水都江堰”。这真是非常充实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