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878)
2019 (809)
2020 (457)
2021 (242)
是疫苗还是脆弱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它是指病人在吃了自以为是药的糖丸后突然感到病好了一些的一种心理作用,临床试验时常常会观察到这样的现象。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吃了多维片,深海鱼油和那些乱七八糟的民族宝库里的药后感到药到病除也都是靠安慰剂效应起“作用”的。
今天的新闻里报道了另外一种安慰剂效应,叫“nocebo effect”,狗子把它翻译为“反安慰剂效应”。它是指不少人在打疫苗后有地无地把一些不适感受都归于是疫苗引起来的症状的现象,和上面所说的安慰剂效应一样,这也是一种心理作用。
这种现象是通过对临床实验的安慰剂组的人的分析发现的。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的研究人员对来自12个新冠疫苗安全性临床试验的多达四万多人的不良反应数据进行了分析。这些人中一半人打了安慰剂,一半给了疫苗。
结果发现在打了第一针后,安慰剂组有全身和局部不良反应的分别占35%和16%,全身不适有疲倦,头疼,乏力等等。局部症状有注射部位疼痛、发红或肿胀。相比之下,疫苗组的有全身和局部反应的分别占46%和2/3。把两组比较得出的安慰剂效应高达75%。
在打第二针后,安慰剂效应有所下降,有全身和局部副作用分别占32%和12%。疫苗组有全身和局部不良反应的人分别占61%和73%。两组比较得出的安慰剂效应仍然高达52%。
这个研究说明我们中不少人的心理还是很脆弱的,打了针后不管有没有副作用都会感到一些疲倦,瞌睡,乏力,不想做事或者不乐意上班等症状。
我的文章又不是科研论文,你不会真以为我说不乐意上班是症状之一是认真的吗?
个人报告的疫苗反应有一部分是安慰剂效应是事实,精确到百分比个位的数据是不正确的表述,安慰剂效应表示脆弱是你的发挥,没有数据支持。
原始数据不可靠,再换算也不可靠。
一个物质有无毒副作用除了看有没有毒性外,还要看其毒性的性质和用的量,只要不是引起致突变,致癌的物质,FDA就会视在动物实验中有无毒性和有多大的毒性决定能否在人体试用(正式批准成试验用药-investigational new drug or IND进行临床试验)和使用(正式批准成药在病人中使用)。
在决定是否能成为IND时,FDA会审查临床试用的剂量,这个剂量必须远远小于在动物身上引起最低毒性的量,比如100倍,对疫苗的要求可能更高。
在被批准为IND后进行临床测试时,还要进一步对其安全性进行观察,如果有什么不能接受的不良反应,FDA不会批准。
这是对一般药物审批的基本程序。
疫苗中的各种成分也是如此,包括你所说的那个成分。
那个成分在所用的量不会引起毒性反应。网上一些有关它有毒的传闻是一些误解,据说是因为Cayman Chemical有一个这样的产品的安全说明显示其有毒,可那个不是一个纯品,而是和毒性极强的氯仿放在一起的。
另外,即使纯品有一定的毒性,也要看多大的量,如果要吃一勺子才有毒的,那么把那一勺分成几万甚至几十万份就没有毒了,这样即使打到人体也是安全的。
要是说打针疼也算,应该是接近100%,属于无效指标,不应拿来说事。
疲倦,头疼,乏力都可能是安慰剂心理作用这个没错,不过和不乐意上班不沾边。
打了真疫苗的应该有接近100%的局部症状,怎么才三分之二?有谁打过后胳膊不疼的吗?这个实验,或者对结果的描述有点可疑。
不乐意上班早已如此,和疫苗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