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谈阴阳历
有人问,清明节是中国人的节气却为何每年或多或少都在公历的同一两天呢?这不是因为清明节是公历的一个节日,而是清明节和公历都是基于阳历的。清明节是中国阳历上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春分后15天。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节有很多民俗,很多地方已桃红柳绿,人们纷纷出门踏青,即使不出门也会有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
如果家里或四邻没有红杏,你可以像杜牧那样去杏花村转转,看看红杏,或者找个小酒馆搞点酒喝喝,不管干什么都是一幅春天的景象。
清明节比较严肃的活动有给逝去的长辈上坟扫墓,表示对逝者的怀念和尊敬。老家的习俗是去给前辈的土坟上补上新的草坪,并在坟头上放一块草坪之冠。由于上坟扫墓的原因,清明节大概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有名的一个。
那么它和其它的节气是怎么来的呢?
传统上,中国的年月和节日一般按阴历来,而24节气则按阳历来,前者根据月亮的周转算,后者根据太阳的周转算。
由于这个原因,中国二十四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和同处北半球的美国和其它国家在公立上的春分 (Vernal Equinox),夏至(Summer Solstice),秋分(Autumnal Equinox),冬至(Winter Solstice)1st day of spring, summer, fall and winter)是一样的。
春分(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黄经0度)。夏至(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26′N)上(黄经90度)。秋分(9月23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0°)(黄经180度)。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26′S)(黄经270度)上。
简单地说,24节就是把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周按360度分成24等分,以春分为0或360度,每15度一个节气,清明节是黄经15度的时候。
“节”和“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左右,两者统称为“节气”。
十二节令:
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十二中气:
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虽然中国的日期和节日是按阴历来的,但是因为中国和其它国家一样都始于农业社会,种庄稼又要按太阳的光照来算,所以搞准节气或者阳历也很重要。
阳历和后来使用的公历是重合的,因为公历采用的是阳历,它是国际公用的历法。作为用来定日期的公历是西方人搞定,原为基督纪元,耶稣诞生的那一年为纪年之始,是现在国际通用纪年法。
公历在中国的采用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那时的中华民国政府采用公历作为国历,据说在台湾公历现在依然被称为国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政协的第一届会议决定沿用公历。
中国人传统上用的是夏朝传下来的夏历,夏历采用的是阴历。而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农历则是阴阳合历,就是说既用阴历的日期和节日,又用阳历的节气。
在农村,人们把公历叫阳历,夏历叫阴历。阴历以月亮的一个公转周期为一月,12公转周期为一年。
阴历和阳历的一年在天数不尽相同,阴历的一个朔望月是29.5天,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是354天(29.5X12),和365.2422天的回归年差10天左右,这个误差通过大约三年一闰月来调整,以免两者相差太多,造成阴阳不平衡。
中国的阳历或者节气的确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某一个人的发现或者发明,而是集中了很多人的智慧和经验。
由来应该是土圭测日照的结果,日影最长为日至,长至或者冬至,而日影最短为短至或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
据说在商朝只有最早的时候可能只有这四个节气,周朝时发展到八个,二十四节气应该是在秦汉期间才完全确立。公历虽然是西方人发明的,在中国的使用时间比较短,但作为公历基础的阳历在中国早已被发现和使用,估计在西方人还没有开始使用公历时,中国人早就开始使用阳历了,这样说大概不为过吧。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不管是东方西方,人们都生活在同一个球上,大家都是随之一起围绕着太阳在转的,也是靠对其的观察来记录年月日的,这也是中国的阳历和西方的公历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的原因。对日月的观察得出历法应该是人类最早的科学活动之一,也是人类智慧的共同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