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探针和突变扫描

(2019-08-09 16:29:42) 下一个

探针和突变扫描 - 小科普  新博:阎颜大作细比较; 为数学投杨一票

在最近的葡萄糖转运体的模型讨论中,博友们有时会提到一个叫pCMBS的探针,那这个探针是什么和干什么用的呢?原来它是一个叫4-(氯汞)苯磺酸的有机汞化合物,pCMBS是它的英文简称。它可以通过其中含的汞和蛋白质中含的半胱氨酸上的一个活性比较强的巯基结合,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中间物。

如果这个半胱氨酸处在某蛋白的关键地位,比如说一个酶或者通道的底物结合点(相当于牛皮沙发),当pCMBS结合后,那个沙发就会被它(相当于带有发报机的马甲)占了,让蛋白不能再和底物(常坐沙发的人)结合,造成这些蛋白的活性降低,由于这个原因,很早的时候它就被人们用来测量某个半胱氨酸在一个蛋白中是否处在关键地位,并被称为探针。有基本生化知识的人都知道这个探针很早就被人们发现和使用,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无从考证,但至少早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另外一个常提到的方法就是半胱氨酸突变和扫描,这个方法是定点突变(site-directed mutagenesis)的一种,定点突变是指人为地将某个基因中的半胱氨酸代码换成另外一个氨基酸的,这样当这个基因被翻译成蛋白时那个位置上的原有的氨基酸(在此为半胱氨酸)就会被另外一个氨基酸取代了,如果这个半胱氨酸很重要,没有它的突变蛋白的功能就会受到明显的影响,因此人们通过对这个经过基因改造的蛋白质的功能研究,可以确定被换的半胱氨酸在该蛋白中是否重要。

人们喜欢做半胱氨酸点突变的原因是它带有一个化学活性很活跃的巯基,通常在维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时比其它氨基酸起更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半胱氨酸是蛋白那20几个氨基酸中的积极分子。打个比方就像是某生产线上的一个熟练工人(半胱氨酸),如果把他给换成一个新来的(其它氨基酸),这个生产线的效率就会明显地下降。

由于这个原因,做半胱氨酸定点突变(site-directed mutagenesis of cysteine)也常常被用在膜通道或者转运体的研究中,如果把一个蛋白中的半胱氨酸挨个的换掉,就叫半胱氨酸突变扫描(Scanning cysteine mutagenesis),这些方法也是很早就被用于这方面的研究了,在九十年代初已经是比较标准的方法,而不是野路子了。

在膜通道研究的时候,人们常常把pCMBS探针和半胱氨酸扫描一起用,看看某个半胱氨酸在突变前后在膜的内或者外能否和这个探针结合,以及结合后会不会挡住底物在通道里的正常转运,从而研究这个半胱氨酸在通道里的位置和会不会在和运载底物时起关键作用。

下面一文是九十年代初的一篇文章,里面就用到了这两种方法。

https://fe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016/0014-5793%2892%2980792-F

阎润涛在写第一篇有关博文的时候,不仅故意误导说那是自己的探针和野路子,还声称将他研究的那个通道,即UHPT,上的氨基酸全部做了突变,他当时是这么说的:“这个膜蛋白大分子由455个氨基酸构成,我一个一个地突变这些氨基酸,做了455个基因突变体。我首先找到了“以假乱真”的探针分子。每个突变体在细胞膜上的两边用放射性底物单独做试验,把每一突变体的两边得到的数据分别做出图,就是用铅笔在作图纸上画出图表。900多张图的数据令我很头疼。”

一看这个就知道这完全是在吹牛,因为:

一:就算他在那个实验室呆了五年的时间,日夜的突变,也不可能把455个氨基酸都突变的。

二:没有必要,一般对氨基酸的突变都会找那些比较关键的氨基酸尽心,他做的那一个就是所谓的半胱氨酸突变扫描,要做的就是把该转运体中的关键的半胱氨酸进行了突变。 他发表的原文是这么写的:“Cysteine-substitution mutants were derived by oligonucleotide-directed mutagenesis based on the methods of Kunkel (15), as described (8), using a uracil-substituted singlestranded DNA parental template prepared from a variant in which serines replaced the six cysteines normally found in UhpT (8). ”这句话翻译成中文的意思说:“半胱氨酸替代突变体是根据Kunkel(15)的方法,通过寡核苷酸定向诱变而衍生的,如(8)所述,使用尿嘧啶取代的单链DNA亲本模板,该模板是由丝氨酸取代了通常发现在UhpT中的六个半胱氨酸(8)的变体制备。 ”

从这段可以看出,他实际上只做了六个半胱氨酸,而不是,455个氨基酸。

以前我就说过,阎润涛写东西基本上就是在吹牛,以前以为他写故事的时候吹,后来看到他写政论文的时候也吹,没想到的是写科学的东西的时候还吹,可见只要能够达到目的的,不管是什么都一样的大吹特吹,吹得过天花乱坠。

一个做科学的人如果这么吹肯定是没有什么出路的,这也可能是阎润涛没有成为阎院士的原因之一吧,遗憾的是有的人总是不能接受教训,到现在还把人家的东西都当成自己的吹,说自己是第一个:

第一个:”我首先找到了“以假乱真”的探针分子。"

第二个:野路子,意思是独创的的方法,吹的时候,也不看看自己文章里是怎么写的,原来是“是根据Kunkel(15)的方法”

第三个:首次对一个蛋白的所有氨基酸进行一个一个的突变,结果呢?不过是六个氨基酸。

第四个:首次提出葡萄糖转运的模型和机理,实际上呢?不过是一个显示在低265位的半胱氨酸在转运通道中出在不同的位置,为那个早被人提出来的“alternate access”模型提供了一点证据。

从上面的这个来看,阎润涛为了抬高自己不惜一切代价的瞎吹乱吹,其目的就是要误导博友和一般的吃瓜群众,可惜,不是自己的再怎么说也成不了自己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吹不仅不能把谎言变成现实,还会让自己成为一个大笑话。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8)
评论
Fanreninus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owwoman' 的评论 : 是的,这个主要是一个认识的问题,一个能认识到自己不足和别人长处的人,绝对不会如此胡闹。没有人否定他的成果和贡献,但是就凭那个说提出了什么空前绝后的模型,简直的可笑,再说,如果真的是他先提出来的,科学家的人不是瞎子,根本就不用他这么费劲的指出来。自己不知自己在做什么,还怪人家。
你的成绩更大,生娃养娃比什么都重要,比起孩子,一两篇论文算什么,你的成绩更大。
他不是老年痴呆,他是老年恶霸。人老了,没有什么可lose了,就霸道起来了,国内公车上常见的那种人,可悲。
cowwoman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Fanreninus' 的评论 : 科学也没老阎嘚啵那么神秘,把探针掉氨基酸说成新方法,野路子是夸张的说法。如果不在生物领域,一般人看了还真是以为科学突破,新手段,新发现呢。小颜论文的新意就是在于用了新方法画了老地图,说人家抄袭,漏洞,那都是追毛求疵。小颜是更加全面论述清晰了全过程,这也是古人们没总结到位的地方。小颜论文价值就在于这两项,这就是她专心科研的成绩。说句不好听的,我导师要是在科研最前沿,让我去敲氨基酸,做个三五年,我也能给他总结一堆,我也能写一篇论文。我是忙着挣钱,生娃,养家糊口去了,要是有人养我,提供经费,我绝对也能出成绩,这没啥难的。再说小颜,要是真给制药提供重大台阶,我绝对膜拜她。我是实用主义,找到矿的才是真把式。矿还没挖到,就掐人,脑子被驴踢坏了,要不就是老年痴呆了。
Fanreninus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昔我往矣今我来思' 的评论 : 是的,很早就有人用这个Probe了! :)
Fanreninus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昔我往矣今我来思' 的评论 : Nothing to lose的人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了。如果是体面的人也不会这么闹!:)
昔我往矣今我来思 回复 悄悄话 Pcmbs从pubmed上看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有作为分子探针在用了。
昔我往矣今我来思 回复 悄悄话 谢谢考古,感觉老阎比孙大炮厉害多了。他给自然写信把老板的去世拿来说事,还好意思在论坛上说什么求真的科学精神,没想到自然编辑把他的信转到comment,现在就挂着让人笑话吧。
Fanreninus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老泉' 的评论 : 抬老板没有用,老板说得很清楚,那是一个示意图,显示的是那个半胱氨酸在其中的作用。自从我揭穿不是模型后,现在说他那是个pathway,“最重要的是发现了其实那不是一个葡萄糖分子与载体在中间结合点结合就变形葡萄糖就进去了,而是那里是个过道,或者叫走廊,就是pathway。”,哈哈,真是笑话,自己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
老泉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Fanreninus' 的评论 : 把老板抬出来了,还有全国大民,政治局,政治局常委等等。
Fanreninus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老泉' 的评论 : 不知为什么会有人这样,不可思议的性格!:)
老泉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Fanreninus' 的评论 : 没法客观看问题。也输不起。
Fanreninus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老泉' 的评论 : 吹牛吹过头了点,下不了台,怪“洗地的”,先说是洗地的逼他写信,现在说洗地的不肯认错,哈哈,自己的问题反而怪人家,现在知道自己连模型都没有了,又开始找人家文章的问题了!
老泉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Fanreninus' 的评论 : 做事只凭记忆,而如果有选择性记忆或者记忆交错,就可能也不知道真实了。
Fanreninus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老泉' 的评论 : 很多,比较常用的方法!:)
老泉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Fanreninus' 的评论 : 讲的这篇文章。Role of Cysteine Residues in Human NADH-Cytochrome bs Reductase Studied by Site-directed Mutagenesis
CYS-273 AND CYS-283 ARELOCATEDCLOSE TO THE NADH-BINDING SITE BUTARENOT CATALYTICALLY ESSENTIAL*
(Receivedfor publication, October 25, 1990) Komei Shirabet, Toshitsugu Yubisuitg, Takeshi Nishinon, and Masazumi Takeshitat
From the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Medical Collegeof Oita, Hazama-cho, Oita 879-56and the VDepartmentof Biochemistry, Yokohama City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Yokohama 236, Japan
Fanreninus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老泉' 的评论 : 哈哈,和那子虚乌有的不叫模型的模型一样,不知道是自己无知还是喜欢蒙人!:)
老泉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Fanreninus' 的评论 : 这篇九一年的文章既用了同样的探针,也用了半脱氨酸突变等。有些人生活在幻界。
Fanreninus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老泉' 的评论 : 是的,还有探针!:)
老泉 回复 悄悄话 Looks like Yan in 93 cited early reference on this.

Mutagenesis
For site-specific mutagenesis, we used the general procedures of Kunkel
(1985),

Kunkel, T. A. (1985). Rapid and efficient site-specific mutagenesis
without phenotypic selec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SA 82, 488-492.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