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2022 走出舒适圈的中东行(以,约)之十四 -- 约旦,摩西之憾

(2023-04-13 15:41:37) 下一个

次日,雨停了,但佩特拉景区依然关闭,原先计划的佩特拉二日行只能取消,驱车北上。

离开佩特拉越远,天气变得越好。LD说,昨天如果是这样的晴天多好啊,但人生有时候就是这么无奈。

车开出去半个多小时,我突然发现汽车仪表上出现一个显示胎压过低的标志,车胎没气了?

找到路边的一个加油站,却遍寻不到气泵,加油站的人告诉我们,要给轮胎打气,只有去汽车修理店。

找到路边的一家汽配店,打着手势让对方给我们检查轮胎,结果发现四个轮胎都有气压过低的问题。约旦小哥给四个轮胎都打足了气,却坚决不收一分钱。

从进入以色列的第一天起,我们就“惊喜”连连。

在特拉维夫机场找不到行李,却遇到了好心的机场工作人员,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带我们重过安检;在亚喀巴的早上,汽车发动不了,酒店小哥为我们及时充电;在佩特拉遭遇洪水,当地向导帮助走出险境;

一路走来,当初的那些烦心事,如今留在脑海里的都是温暖的回忆。

卡拉克城堡(Karan Castle)是约旦最著名的古堡之一,它和以色列的阿卡城堡,同被列入十字军十大城堡之列。

城堡由罗马人建于公元105年,12世纪十字军东征时扩建。

城堡周长400米,分三层,有防御工事、地下 通道 、教堂、宫殿、卧室、厨房,水窖、马厩等设施,可以储备大量物资,满足长期作战的需求。

很多年前,我看过一部电影《天国王朝》(Kingdom of Heaven),因为它,我记住了这座城堡,记住了800多年前,那个腥风血雨的年代,记住了那位著名的麻风国王鲍德温四世(Baudouin IV),当然,还有那位萨拉丁。

1183年因为卡拉克城堡主 - 沙蒂永的雷纳德(Raynald de Chatillon)撕毁十字军和萨拉丁签订的和平协定,抢劫阿拉伯商队和货物,后者率军攻打卡拉克城堡。战事持续到1184年,雷纳德支持不住,因为城堡是当时的耶路撒冷王国重要的战略要地,身患麻风病,已经全身溃烂,病入膏肓的国王鲍德温四世躺在担架上,领军来到城堡下。

一世英豪萨拉丁看着远处王旗下坐在担架上的鲍德温,看着这位曾经在蒙吉萨战役(Battle of Montgisard)中交过手的末路英雄,长叹一声,撤兵。

鲍德温四世从卡拉克撤兵后,不久就撒手人寰,耶路撒冷王国也就此走向没落。

1187年萨拉丁率军再次攻打卡拉克城堡,几个月后城堡被攻破,屡次撕毁和平协定的雷纳德被杀,卡拉克城堡从此落入穆斯林的手中。

800多年过去,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曾经被基督教的十字军誓死捍卫的卡拉克,现在已经是穆斯林国家的一部分。那些战死的十字军勇士如果泉下有知,会不会死不瞑目呢?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卡拉克城堡是奥斯曼帝国的一个重要据点,它控制了通向红海和阿拉伯半岛的主要道路。

那位当时出没在瓦迪拉姆沙漠的“阿拉伯的劳伦斯”也在卡拉克城堡附近活动过,这儿曾是他和他领导的阿拉伯游击队的一个指挥中心。

文笔优美的他在《智慧七柱》里这样描绘:

“太阳西沉,卡拉克的山谷中在午后都闷热无风,空气浓浊,热气吸光百花的香气。入夜后空气才再度流动,由西方吹来的风拂过沙漠。我们已离草木扶疏处数英里,但一阵阵夹杂着花香的风传来扑鼻的香气,令我们忽然觉得身旁似乎花团锦簇。”

我静静坐在城堡上,瞭望着劳伦斯曾经瞭望过的山谷,一百多年前的某一天,劳伦斯目光所及的是哪一片风景呢?

卡拉克城堡游客并不多,但城堡外却有很多约旦军人在巡逻,这是我们一路从亚喀巴走来不曾看过的情景。

2016年12月18日,多名恐怖分子突然袭击卡拉克,大量游客被困城堡,约旦军队击毙四名枪手,游客被解救。但事件造成10人死亡,包括1名加拿大游客、2名约旦平民和至少4名警察。

恐袭虽然过去6年了,但当地依然不敢放松对城堡的保安。

经过一路上LD的不断劝说,儿子终于答应戴上阿拉伯头巾了。

 

在瓦迪拉姆的时候,LD看见头巾,激动地扯了一条就戴,却忘记了一个重要的配件。有了头箍(Agal),头巾才不容易散落。

走进城堡边的一家餐馆,老板也许曾经是猎人,墙上挂着猎枪和兽皮。

在这儿,我们吃了一顿很舒心的午饭。

约旦的货币是约旦第纳尔(Jordanian dinar)。

约旦的物价,总体来说,比以色列便宜,但我没有想到,自身不生产石油,也没多少外贸的约旦,它的第纳尔,竟是世界上最“值钱”的货币之一,其汇率甚至超过欧元,英镑和美元。

离开卡拉克,继续一路向北。

这条线路是约旦景色最壮观的一段。左临死海,右靠大山。

从东面眺望死海,和我们在西边的以色列观死海,又是一番不一样的心情。

汽车暂时离开死海,折向深山。为了方便LD拍照,我接过了方向盘。这段10几公里的山路坡陡,弯急,

路旁的告示牌用阿拉伯语和英语提示过路的司机,减速,挂低档。

我在开车,LD在拍照,儿子在数转弯数,这段山路前后一共有13个急弯。

回首张望,顿觉一路上的小心翼翼,胆战心惊都是值得的。

尼波山(Mount Nebo),是基督教和犹太教非常重要的圣地,因为这儿是摩西升天的地方。

提起摩西(Moses),首先想到的是米开朗基罗的那座著名雕像。

摩西在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物。

在犹太教中,摩西被认为是最伟大的先知之一,他通过十诫和其他律法将上帝的教导带给以色列人,被称为律法的领袖。他领导犹太人逃离埃及,奔向上帝许给他们的“迦南之地”。

 

在基督教中,耶稣基督被认为是最伟大的人物,但是他们也承认摩西的重要地位。

 

在伊斯兰教中,摩西被认为是众先知中的一员,他也被称为穆萨,是受到上帝启示的人。

摩西也是一位悲剧性的人物。

 

80岁的时候,他在荆棘中遇见上帝,临危受命,几番推托无效后远赴埃及,带领犹太人浩浩荡荡从被奴役之处跑出来,经红海,过旷野,争战,流离,整整40年的时间,祂只为了这一件事情而活着——带以色列人进迦南之地。但摩西至死也没有进入上帝亲许之地。

旧约中记载,摩西带领着犹太人在荒野中流浪的时候,众人口渴,上帝指示摩西,石头会出水,于是摩西执杖,敲击石头,水出。众人于是欢呼,但上帝老人家却不高兴了,说,我是让你吩咐石头出水,你却敲击石头,这是公然违背我的意志。于是绝罚摩西终身不能入迦南之地。

上图是法国著名画家尼古拉·普桑(Nicolas Poussin)所绘油画《摩西击水》(Moses Striking the Rock)。

上帝惩罚摩西,不让他踏入迦南之地,但允许他站在尼波山上眺望应许之地。

摩西120岁的时候死去,被上帝埋葬在尼波山的秘密之处,墓地至今未知。

后世总结他生命的三个四十年分别是:

第一个四十年,我能 - 被埃及法老的女儿收养,生活在埃及王宫里,不可一世;

第二个四十年,我不能 - 因为人命官司,被法老追杀,不得已逃亡,在旷野里放了四十年羊;

第三个四十年,神能 - 听从上帝的召唤,带领犹太子民跋涉千山万水,在耶和华的护佑(忽悠?)下,奔向应许之地。

3000多年过去了,这儿早已看不到摩西的一丝痕迹。山顶竖立着后人建造的巨大的摩西手杖,在夕阳下沉静。

如今的尼波山,也不再是当初摩西眼中的模样,但远处山谷里的风,似乎还在向我们这些后人诉说着摩西老人心中的不甘和缺憾。

夜色中,我们抵达当天的目的地 - 马代巴。

入住的酒店就位于市中心。

马代巴(Madaba)城市不大,但却是我们走过的约旦城市里最优雅的一座。

市中心广场有一棵巨大的圣诞树,儿子好奇地问,穆斯林也庆祝圣诞节吗?

 

当然不是,马代巴是约旦基督徒人口最多的城市,基督徒占总人口的30%。

马代巴象征着基督教曾经在中东的辉煌。2000年教皇保罗二世把马代巴和尼波山作为他的中东和解之旅的首站。

父子俩戴着头巾大摇大摆地走进正在做礼拜的清真寺,儿子说,他们肯定很少见过我们这样,没有大胡子的“穆斯林”。

迎着满天星斗,我们走回酒店。经过佩特拉的惊魂不定,今晚,我们在这座小城,肯定能睡一个安稳觉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