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2017英伦之旅之四:小城故事(下) ---象牙双塔

(2018-01-28 15:59:56) 下一个

虽然在英国短短三天的小城之旅中,对于伦敦周遭那么多美丽,优雅的小城,我们曾经在目的地的选择上有过迟疑和犹豫.但是有2个地方,我们始终把它们列为此行必去之地: 这就是牛津和剑桥.

作为英格兰最古老、最著名的大学,牛津和剑桥彼此间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因为两者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为此英文中有一个单词Oxbridge来特指两者的合称--牛桥.

两者都座落在英格兰的小镇上,而且都座落在河畔:牛津怀抱泰晤士河的一部分,而剑桥则枕着康河(River Cam)。

普遍的印象是,牛津大学偏重文科,而剑桥大学则偏重理科,这种说法虽然过于武断,却也不完全错误。牛津大学培养了更多的英国首相,自丘吉尔以来只有两位英国首相不是牛津毕业生,而剑桥大学却培养出更多的诺贝尔奖得主和著名科学家,牛顿、达尔文都来自剑桥。一种很有趣的说法是:「牛津人认为他们统治世界,而剑桥人则不在乎谁统治。

牛津,是我们象牙双塔的第一站.

牛津大学历史悠久,但始建于哪一年,没有人能确切说得出来,根据当地人的说法,牛津大学创始于1167年,当时英王亨利二世下令禁止英国的神学学生到巴黎大学研究神学或宗教,因而一帮宗教学者及学生慢慢聚集于此,逐渐演变成学院的雏形。也就是说牛津的历史超过了800年。它是现存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大学之一。比我们2个月前去的伊比利亚半岛最古老的科英布拉大学还要年长200多岁.

High Street和Broad Street是横贯牛津城的主干道,路旁的一座座建筑,都是牛津大学的各个学院。也许是因为我们去的那天天气阴沉,也许真的是因为800多年时间的沉淀,牛津街头建筑物的色彩显得特别的凝重。。

我们在High Steet上正好遇到一个牛津学生组织的免费徒步之旅,一路跟随,二小时的浓重牛津音的沿途介绍,让我们受益匪浅.

谢尔登剧院(Sheldonian Theatre),由设计伦敦圣保罗教堂的著名建筑师克里斯多佛·雷恩设计,它建于1664年到1668年。该建筑以该项目的主要财政支持者,当时的校长吉尔伯特,谢尔登命名。它的天花板长宽各为80英尺和70英尺,克服了当时建筑学上的一大难题。谢尔登剧院旁边是科学历史博物馆。

剧场门前有12座古希腊风格的雕像,表情异常严肃地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芸芸学子.

现在的牛津大学共有38所学院以及教会设立的7所永久私人学院, 每一所学院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匆匆而过的旅者来说,怎么可能在短短的一天里面全部了解清楚?

牛津大学Exeter学院房顶上的雕塑是英国著名当代雕塑家Antony Gormley的作品。这个以雕塑家自己为原型的真人大小雕塑正望着马路对面的三一学院。因为雕塑做的过于逼真,曾经有游客误以为有人要从房顶跳楼自杀而急呼警察。

走在牛津的街头,眼前巨石如云的建筑在差异中体现着和谐,在和谐中又投射出对比,穿过牛津城,犹如穿越历史..

托马斯·博德利爵士(Sir Thomas Bodley,1545-1613),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Bodleian Library)创始人,捐助人. 雕像后面墙上的拉丁语大意是 :牛津的学子们!托马斯·博德利为你们建了这座图书馆,希望这份礼物物有所值.

五柱塔(Tower of the Five Orders),博德利图书馆方庭的入口,这也是牛津最著名的地标之一,这个名字的由来是指这个门楼从上到下依次表现了古典建筑的五种形式.

博德利图书馆(Bodleian Library),于1602年开放,是欧洲最古老的图书馆。这所古老的建筑,曾被用来拍摄《哈利·波特》电影中魔法学校的部分场景。钱钟书在牛津大学学习时,经常到博德利图书馆读书。不过,他将博德利图书馆翻译成“饱蠹楼”。他在那里边读书边记笔记,这些笔记被称为“饱蠹楼书记”。

图书馆现有藏书800万册,其中很多都是古籍珍本。图书馆的管理,有着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一些独特的方式。比如,馆内藏书只能阅览,不能外借,对女王也不例外。比如,成为该馆读者必须宣誓,誓词大意是:不得偷拿、损毁、玷污书籍,不带火种进馆,严守馆内各项规定。比如,阅读珍贵资料、珍贵图书时,在笔记本上做摘录,只能使用铅笔。因为历史上用鹅毛笔蘸着墨水写字,墨水很容易滴在图书上,为避免这种情况,就形成了用铅笔做摘录的规范,一直沿用至今。

1610年牛津大学与伦敦出版业协会达成一个协议:该协会成员每出版一本新书,就必须向牛津大学缴存一本。经过数百年沧桑,缴存制度延续至今,所以牛津大学图书馆馆藏近70%都是靠出版社缴存,只有少量书籍靠购买。目前不止伦敦,世界各地都在源源不断地捐书给牛津图书馆,每周收到的新书达5000册左右。

牛津神学院(School of Divinity)

神学院门楣上的拉丁文,大意是: What you know is you know nothing....这大概是时刻提醒牛津学子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在知识面前保持谦卑之心。

圆形的拉德克利夫圆楼(Radcliffe Camera)是牛津大学图书馆的医学和科学书籍馆。这座优美的巴洛克建筑建于1749年,是牛津天空下美丽的天际线之一,是明信片上最常被取景做为牛津大学代表的建筑之一,也是牛津的地标建筑之一。

1860年前后,牛津大学将博德利图书馆与拉德克利夫图书馆整合成大学公共图书馆时,以拉丁文Camera(也就是英文的room)来称呼它,这就是它的全名Radcliffe Camera的来由。

拉德克利夫图书馆不对游人开放。远远看去,两个美丽的女生坐在图书馆台阶上轻松地聊天,美丽姑娘的青春活力和身后古老图书馆的凝重庄严,在那一刻形成了一种大概只有在牛津才有的现代和历史交汇的独特韵味。

叹息桥(Bridge of Sighs),由托马斯·格雷厄姆·杰克逊爵士设计,完成于1914年.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桥”,因为桥下没有河,而是一条街道。

据说之所以在这里建一座“叹息桥”,是为了学子们考试不佳心情不爽时到桥上叹息用的.

牛津的课业非常繁重,据说学生们之间流传着一个笑话: 为什么牛津大学的一个学期只有8周,因为调查显示,8周多一天的时候自杀率呈数量级暴涨,因而学期一天也不能多...

上图是整个牛津大学最难进的万灵学院(All Souls College),

万灵学院建于15世纪,在1438年由国王亨利六世创建,它和其他牛津学院不同: 它没有自己的学生(唯一没有大学生,只有研究生的学院),每年万灵学院都会邀请牛津各学院的顶尖学生参加考试,挑出其中最优秀的2位学生成为万灵学院的新人,因此,能够成为万灵学院的学生,在英国被视为最高荣誉。

这个学院有一项非常整人的考试,也被称为世界上最难的考试,百年来只有极少数人能够通过测试,往往每年只有一个人能够成功,这项考试要求考生以一个单字为主题,写出一篇文章,考生会拿到一个信封,信封里只有一张卡片, 上面只有一个单字,然后考生必须在3个小时以内,就这个单字发挥,写出一篇通顺、条理分明的文章。

每年应试的都是相当顶尖的考生,但通常只有一个人能够通过考试.也许因为这个考试太难了,常常招不到学生,所以听说学院已经取消了这项变态的入学考试.

万灵学院也是哈利波特的取景地之一.

牛津大学古朴雅致,虽然给人厚重、庄严之感,但却不意味着它缺乏彩虹般轻盈的梦幻感. 三大玄幻小说均和牛津大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分别是:

《纳尼亚传奇》 (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爱丽丝梦游仙境》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哈利波特》 (Harry Potter).

其中,创作《纳尼亚传奇》的是莫德林学院(Magdalen College)的英文教授C.S,刘易斯(Clive Staples Lewis,1898—1963);

而创作《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则是基督教堂学院(Christ Church College)的数学教授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

虽然《哈利波特》的作者J K 罗琳和牛津大学没有什么渊源,但《哈利波特》的取景地却有多处是在牛津.

这是名字有些奇怪的基督教堂学院(Christ Church College)

对于游客来说,基督教堂学院是在牛津必看的一所学院.原因是牛津大学38所学院一天是根本看不完的, 而且很多学院除了特定的开放日,并不对外开放,但基督教堂学院则是牛津大学内唯一规定必须每天开放参观的学院

它是牛津最大的学院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同时具备主教座堂的学院。这个学院成立于1546年。与姊妹学院剑桥的三一学院一样,它传统上被认为是所在大学最贵族化的学院。有13位英国首相毕业于此学院,出产首相的人数与牛津的其他44个学院的总数相等.

《爱丽丝梦游仙境》的作者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曾经就住在这栋楼里.

基督教堂学院的饭厅是哈利波特魔法学院大食堂的拍摄地. 电影里那个飘满蜡烛的食堂,是通过电脑特效把这个学院的饭厅变大了好多倍,再使用各类特效而成的。儿子说,身临其境,感觉这个饭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不过规模也已足够惊人。

一般来说,学期期间学院的晚宴多为正式晚宴,要求师生均着正装,必须穿Gown(牛津的黑色长袍校服).正式晚宴允许每个学生带一个客人参加.而学院的一般员工则不得进入饭厅就餐.等级森严. 教授和资深教员在全体学生就位之后,依次进入饭厅.他们进入时,全体学生需起立.之后有人敲响小锤,大家再次起立,然后一个学生念一段拉丁文的饭前祷词,然后晚宴才正式开始..

饭厅墙上挂着学院历届伟大毕业生的画像,儿子看得如痴如醉.

这座扇形拱顶是牛津保守风格的代表,它撑开在饭厅楼梯上方,于1640年竣工。支撑楼梯间整座扇形拱顶的似乎只有中央惟一的一根柱子。但实际上石柱只是装饰作用而非主要结构部分

这是基督教堂学院内的教堂(Christ Church Cathedral)(怎么感觉说起来有些绕口呢), 它建于1546年,是牛津地区的主教座堂,也是英格兰最小的主教座堂.

教堂虽然不大,但是它的双拱顶结构,却让大堂显得格外高大宏伟.

教堂里面的座椅扶手,都雕刻的如此细致精美.

依依惜别地走出学院的大铁门.

我们走回牛津街头的时候发觉,一树樱花已然在初春时节悄然绽放..

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 成立于1555年, 历史上三一学院共产生了三位英国首相,分别是

第2任 Spencer Compton, 1st Earl of Wilmington

任期:1742-1743年

第11任

William Pitt, 1st Earl of Chatham

任期:1766-1768年

第13任

Frederick North, Lord North

任期:1770-1782年

首相产量方面,三一学院与贝利奥尔学院并列牛津第二位。这个学院是牛津最富有的学院之一,至今还保留着浓厚的宗教气氛,例如每天晚餐前全体师生都必须一起祷告。

三一学院由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创建,其前身是1324年建立的迈克尔学院(Michaelhouse)以及1317年建立的国王学堂。

既然不能进入三一学院的室内参观,那就沿着它古朴幽静的校园走走吧.

那一刻似乎整个三一学院的校园就只有我们三人, 静谧中带着一点神秘,恍惚间让我觉得这一切变得梦幻般的不真实.

走回火车站,不知不觉已是黄昏时分. 此生我们都已不可能有缘在牛津做学生了,但愿将来我们的后代能有机会吧

下一站,剑桥...

从伦敦乘火车去剑桥,国王十字车站是始发站.

国王十字车站(King Cross)1852年被启用. 年代古老的车站大厅造型设计得异常新颖,现代感十足的顶棚让我想到北京的“鸟巢”。

在大厅的一个角落,挤满了一群人在排队,这个地方从早到晚总是聚集着一堆人.这就是此行儿子念兹在兹的地方,也是全世界广大哈迷心中的圣地---哈利波特电影里面神秘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

电影里霍格华兹特快列车起始站就是这里---哈利波特冲进九又四分之三站台进入魔法世界的地方.

因为第九月台和第十月台间隔着二条铁路, 站方特地在大厅旁设置了一个九又四分之三月台, 还摆了一半嵌入墙壁中的手推车,让影迷们留影纪念. 这个地方从早到晚都有人排队,老Paul告诉我,每次他如果有朋友自远方来,要到这个地方,他都是半夜12点带他们来,因为只有那个时候,这个地方才没有人.

看着这些兴高采烈的哈迷们,我不得不佩服小说的巨大影响力.

留下这张照片,儿子回去就可以向来过伦敦的同是哈迷的姐姐夸耀,他也去过九又四分之三站台了.

从国王十字车站乘火车一个小时,就抵达了剑桥小镇.和紧靠城中心的牛津校园不同,剑桥的校园离开市中心还有一段距离,坐巴士约需15分钟.

下车第一件事情,父子俩先研究剑桥地图,这些年我们跑了不少地方,慢慢地也锻炼了儿子识图的能力.

剑桥大学的历史比起牛津大学要晚了60年。1209年,牛津的一位学生在练习射箭的时候将镇上的一名妇女误杀,从而激化了早已蕴含在牛津市民与学生、学者之间的矛盾,两名学者竟然被当众吊死。

整个牛津人心惶惶,学校停课,有教师和学生以个人或团体的方式逃离牛津。他们来到剑桥,发现这个宁静的小镇十分适合学习和研究。

他们在当地教会的帮助下在这儿安营扎寨,潜心文化传播和学术钻研,从而开创出一片新的学术天地。

后来,国王亨利三世于1231年向有关机构颁发献令,赋予其教导机构成员的权利,故正式确立其作为大学的地位. 从此就有了剑桥大学.

剑桥目前共拥有31个学院,其中彼得学院是最古老的学院,始建于1284年。成立最晚的学院是罗宾森学院,建于1977年。

当人们说起这两所学校的时候,总是会说,艺术的牛津,科学的剑桥.

牛津培养了大批政治家, 在牛津大学就读过的英国首相,几乎可以排成一个排。坎宁、麦克米伦、道格拉斯霍姆、威尔逊、希思、撒切尔、布莱尔——唐宁街10号简直就是牛津大学开的分校!还有许多有影响的政界人物,像巴基斯坦的贝·布托、前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原香港总督彭定康,以及一大批的影视明星、著名作家、制片人,都毕业于牛津大学。

而剑桥则贡献了很多如雷贯耳的科学家, 达尔文,卡文迪许,牛顿,麦克斯韦,霍金等等,等等.

牛津人会自豪地说,剑桥是牛津身上的一根肋骨,或者,牛津就是诞生剑桥的母亲。

可是这些年剑桥在各项学术排名上已经逐渐超越牛津

而剑桥人则又不屑一顾地说,牛津哪有我们好,那段泰晤士河比我们的康河差多了,

这两尊象牙塔在我眼里,牛津宛如饱读诗书的白发老翁,而剑桥则像风韵尤存的知性美女.流淌在剑桥旁的Cam River,好像给剑桥增添了一双如水的明眸,让她也就比牛津多了些柔美和秀丽.

有些中文书籍会依剑桥(Cambridge)的译法,把Cam River译作剑河,但我更喜欢它的另一个译名康河.在我的感觉里面,剑河这个名字太刚硬了,康河更加温润些.

来剑桥之前,泛舟康河一直就是我的一个梦,也许,学生时代读过的<再别康桥>给我内心留下了太深太深的印迹了

这不,顺着康河看去,这位小哥迎着微风,撑篙来了...

康河上总共有大大小小20座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到底告别的是其中一座,还是在心里他只是借着康桥,向那一个他挚爱的女人告别?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一个小时之内,我们不可能泛舟经过所有这20座桥.且让我们在那个初春的早上,记住曾经掠过的这几座康桥吧.

第一座---Magdalene Bridge, 建于1823年

第二座--Clare College Bridge, 建于1640年.

由于在中世纪英国议会派别的内战,许多古老的桥梁都被拆除或遭遇破坏。这是康河上幸存下来的最古老的桥。据说就是这座桥上有一个缺了一块的石球。因为当时老板没给足工钱,工人一气之下,就将其中的一个石球切掉了一块。

从Clare 桥洞看过去,后面的那座是第三座---King's College Bridge , 建于1819年

第四座---Trinity College Bridge, 建于1764年

第五座---Kitchen Bridge , 建于1709年,是康河上第二古老的桥. 据说之前学院没有厨房,烹饪工作都是在这座桥上完成的,所以这个桥叫做厨房桥。不过如果说这条桥因通往学院食堂而得名,似乎更可信.

第六座---Mathematical Bridge,这就是非常著名的位于女王学院内的数学桥,始建于1749年,据说当初建造的时候,没有用一颗钉子,后来剑桥工程系的学生把它拆了研究,却怎么也无法把桥体拼装回去,最后只好用螺丝固定起来,现在这个桥重建于1902年。

数学桥后面的那座是第七座---Silver Street Bridge , 此桥最早可追溯到14世纪,但内战时被毁坏,现在的这座重建于1958年。

第八座---The Bridge of Sighs, 也就是剑桥著名的叹息桥. 该桥建于1831年,仿照威尼斯的叹息桥。据说每逢学院大批学生经过此桥,就意味着学院要开始考试了,学生们因担心考试成绩而发出感叹之声,该桥因此得名。也有另一说,那就是该桥建成后,每年都有学生因考试压力或者失恋而在此投河自尽,当年拜伦就因失宠于勃伦特公爵夫人而从这座桥上跳入河里,幸亏被一个船工路过救起。还有人说,是此桥建好以后,女王来剑桥的时候,看到此桥的美丽不禁赞叹,于是得名...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让我们乘船而下,在缓缓流淌的康河里面,去寻找徐志摩化作的那一条水草...
乘船的小哥是剑桥的学生,他居然也知道徐志摩,知道徐志摩喜欢上一个美丽的女人,而那个美丽的女人最后并没有成为他的妻子,当他清晰地用英文说出那个女人的名字Lin Hui Yin(林徽因)的时候,我惊呆了...心里面我对着90年前在此游逛的徐志摩说,志摩先生,虽然英年早逝,但和我辈相比,这辈子你真的没有虚度,即使你终究没有得到她...
 
这座被LG镜头无意间扫到的是我们经过的第九座康桥---Garret Hostel Bridge, 建于1960年
这是剑桥最美丽的圣约翰学院.,从康河望过去,蓝天之下的这份感动,只有一句话可以代表我的心情: 君之美兮 不可方物...
小船上除了艄公,只有我们五位乘客,此情此景,真的希望就这么在康河一直漂流下去,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
儿子感受了一下康河撑篙,我相信,很多很多年过去,他应该会记得此情此景,彼时彼刻...
 
 
离开康河,一路向大学城里走去.
圣墓教堂(Holy Sepulchre)---由当地圣墓兄弟会的一位成员修建于1130年前后,它是英格兰仅存的四座圆顶教堂之一。教堂有一个独特的圆形正厅,周围环绕着粗矮的诺曼底式柱子,与其他十字架形的教堂大相径庭。
 
三一小道(Trinity Lane)---剑桥最古老的巷子. 著名的三一学院就坐落在这条小巷的北边。
剑桥学生的告示栏.
剑桥大学各学院的3D模型.
 
 
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Cambridge): 剑桥大学内最有名的学院之一,徐志摩曾经就读的地方,它成立于1441年,由当时的英国国王亨利六世设立创建,因而得名“国王”学院
 
最初创立时只有1名院长和70名学生,全部来自伊顿公学。当时国王学院是专门为亨利六世所创的伊顿公学的毕业生而建立的,不收其他学生。
国王学院入口处的带有典型哥德风格的雕刻精细的门楼(King's Parade),上面的标志分别是皇冠和都铎玫瑰(Crown and Tudor Rose),这是亨利八世时期都铎王朝的纹章.
 
国王学院礼拜堂(King's College Chapel)英国哥特式垂直风格的代表作品。礼拜堂为亨利六世在1446年下令建造,耗时80年完成,礼拜堂四面的彩色玻璃窗以圣经故事为主要情景。礼拜堂祭坛后方由鲁本斯所绘的「贤士来朝」(The Adoration of the Magi),以及分隔礼拜堂前厅与唱诗班的屏隔,其上饰有天使的管风琴,和扇形拱顶天花板都是参观重点。
 
 
儿子在这幅意大利画家的油画面前驻足良久.
长方形的礼拜堂被一具宏伟的管风琴分隔成前后两个部分.
精美的中世纪彩绘玻璃,每一幅都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表现的是新约圣经的故事,下部表现的是旧约圣经的故事.
离开礼拜堂的时候,我不由得举头仰望,依稀看到几百年前都铎王朝的余辉.
 
 
三一学院门前的这颗苹果树,据说是当年牛顿悟出万有引力定律的那颗苹果树的后代.剑桥学院太多了,记得我们吃午饭前走过三一的门口,想着一会儿过来看看.午餐后我们就这么一路顺着康河走去,一直走到黄昏,竟然忘了三一这回事情了,每一次旅行总是满足伴随着遗憾,然后等着下一次,新的满足又伴随着新的遗憾...
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是剑桥大学中规模最大、财力最雄厚、名声最响亮的学院之一,拥有约600名大学生,300名研究生和180名教授。据说,它拥有全剑桥大学中最优美的建筑与庭院。它是由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于1546年所建.
 
皇太后玛格丽特?博福特夫人在剑桥一共建立两所学院,1511年成立的圣约翰学院 和1503年建立的基督学院(Christ College).
因此两所学院的门楼上都可以看见非常类似的纹章.
圣约翰学院是剑桥最美丽的学院之一, 倚靠康河,美丽的叹息桥是这个学院的一部分.
圣约翰学院(St John's College): 圣约翰学院是剑桥大学第二大学院,在学生人数上仅次于三一学院,学院的创办人是亨利七世的母亲王太后玛格丽特·博福特(Margaret Beaufort).
由于圣约翰的学生大多来自英国的私立公学,因此她的学生被认为是剑桥所有学院中最骄傲的一群
学院拥有11个庭院,其中以1589年始建的第二庭院最为闻名,被誉为是“英格兰最漂亮的都铎式庭院”。
 
圣约翰学院礼拜堂
 
圣玛丽大教堂(the Great St. Mary's church): 1478年后在一座老教堂原址上重新修建的。教堂气势恢宏,拱廊极高. 这座大学教堂很早就是剑桥的市教堂了。大学规定大学官员必须居住在距离圣玛丽大教堂20英里路程之内,本科生必须居住在距离该堂3英里路程之内,由此可见这个教堂在剑桥的重要性.
时间就在我们不经意的漫步当中很快过去,临别之时,我们登上圣玛丽大教堂的塔顶,再一次俯瞰这座美丽的大学城.
相对于游人如织,略显喧哗的牛津,我更喜欢宁静的剑桥.
临走的时候,我问儿子,他觉得剑桥和牛津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儿子想了想告诉我:
牛津,是城里有一所大学;
剑桥,是大学里有一座城...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