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ff Raby, 中文名字芮捷锐,澳大利亚外交官、商人。1986年就开始在北京工作,先在澳大利亚驻中国使馆担任商务参赞 (1986–1991), 2007年起担任澳洲驻中国大使至2011年。
芮捷锐欣赏中国文化,热衷中国艺术。80年代中期他刚到北京担任商务参赞时,正值中国文革后各种思潮澎湃的时期,他说自己非常幸运在那个时候来到中国,开放的政治环境不但允许他成为第一位走遍中国所有31个省市自治区的澳洲驻华大使,还让他有机会享受到80年代北京特有的波西米亚(bohemian)艺术氛围--小资情调的聚会、温热的啤酒、还有小小盒带里流淌出来的摇滚乐。。。
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也催化了美术界,一批热衷现代艺术的青年画家崛起。芮捷锐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氛围里认识了一群前卫边缘艺术家。他们没有名气,也不都是科班出身,没有地方展出他们的作品,但是芮捷锐从他们的作品中感到一种激情,一种政治力量所不可遏制的文化冲击。
在收藏展开幕式的讲话中他说自己并不懂艺术,但他欣赏这些艺术家,出于兴趣,也出于使命,在有意无意中开始收藏他们的作品。
35 年的时间里,芮捷锐收藏了包括绘画,雕塑和摄影作品在内的近 200件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 2019年,他决定把自己的大部分收藏捐给维多利亚省的拉筹布大学,使这些作品得已永久的保存,并供后人欣赏。拉筹布大学是他的母校。他曾经三度在那里学习,并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他捐赠的174幅作品涉及75位中国艺术家,价值300多万澳币。
拉筹布大学为了答谢芮捷锐博士的慷慨之举,特筹划了展览《In Our Time》,向世人展示这些收藏品。展览八月十九日开幕,我们应参展艺术家朋友关伟的邀请前去维州Bendigo城。
当晚的开幕式规模空前,是今年Bendigo美术馆在猫王回顾展之后的又一次大型活动。开幕式到场的有350多名客人,来自澳洲各大城市,很多曾经活跃在中澳两国关系舞台的外交官员和著名新闻人、及当地艺术家和旅澳的华人艺术家莅临。
展出的作品十分震撼,风格各异、不拘一格,但都不同凡响。一方面展示了中国一代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风貌,他们的艺术追求和探索;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收藏家本人的政治敏感、时代嗅觉,以及他的艺术品味。
我以为芮捷锐收藏的作品有些共同的特点:首先就是这些作品的表现手法都是超现实主义的当代艺术;另外作为一个外交官,敏感的政治嗅觉让他对那些富有时代特色、有社会批判精神的作品情有独钟;再有就是从风格上讲这些作品都没有消极的情绪,激情饱满、并富幽默感。
在此,我以几幅个人喜爱的参展艺术家及其作品为例。
1. 关伟及其时代烙印
我去年曾在题为闲来附庸其人风雅 的博客中介绍过关伟,他的十几幅画作和雕塑作品包括在这次展出的作品中。
关伟作品最早受到与芮捷锐同在中国使馆工作的文化参赞尼克·周斯的关注和推崇,而芮捷锐也非常喜欢关伟作品的内含和幽默风格,成为了关伟作品的收藏大家。据说芮捷锐是除了澳洲著名影星凯特·布兰彻之外收藏关伟作品最多的人。
上面这两幅是芮捷锐最早的关伟收藏,我以前从来没在关伟的展览中见过。
开幕式的第二天有个对话座谈,收藏家邀请了关伟和郭健两位艺术家谈他们的艺术创作,关伟谈到创作这两幅作品的时代。那时他刚从北师院美术专业毕业,在北京当中学老师。艺术上试图挣脱学校里学到的苏联艺术手法和”红、光、亮“的文革思维的束缚。这个系列作品左边的一幅叫《印迹》、右边的叫《对话》,立意是”红色烙印”。
作为从同一个时代走过来的人,我从他的这组作品中的潜台词读出那个时代艺术家特有的一种探索,更准确地说叫试探---一种战战兢兢的尝试。我很惊喜看到这两幅作品,在我看来艺术家青涩的表达本身就是那个时代的烙印。
2. 被中国驱逐出境的郭健
关伟在座谈会上提到的“红闪亮”艺术表达在他自己的画作里其实并不明显,郭健作品创作手法却似乎有意张扬这些技法。
郭健也是移民到澳洲的一名艺术家,澳洲人对他非常熟悉,因为十几年前在墨尔本市中心街头有一个特大的标语牌,画面是一个穿着军装,浓妆艳抹,妖冶妩媚的中国女兵在唱歌,身后一群带着军帽、露着牙齿的开心笑脸。军装,红五星,粉脸、红唇,红指甲,白牙齿充斥画布,国防绿和血红是主色调,非常醒目,极富感染力。记得每次我开车路过看到这幅画作,都会不由自主的露出笑容。虽然作者的初衷似乎和他经历中“血染的风采”有关,但画面带给我的直接感官享受是把我带回了一个我熟悉的时代。
郭健作品的人物形象以军人为最多,因为郭健曾是一名解放军。这次收藏展中展出的郭健作品也是军人的笑颜(上图)。创作手法不难看出他当年在部队画宣传画的功底,但夸张的表现方式是超现实主义的。
郭健六·四后移居澳大利亚,后来又回到中国开了自己的工作室。但六·四无疑是他生命中的又一个伤痛。2014年六·四纪念日,郭健在他北京工作室用350斤猪肉创作了一个天安门广场模型,并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讲述了自己在暴力镇压中的亲身经历,他因而被北京警方拘留后驱逐出境。8月20号的座谈中,郭健重温了这段被逐的经历。
(注上图:此图不在收藏展之列,来自网络)
3. 罗氏兄弟的”宣传画“
在我眼里,和郭健异曲同工的艺术家还有罗氏兄弟。
罗氏三兄弟作品的挑战性与颠覆性是西方文化体系最早接纳并认可的,罗氏兄弟被看作当代中国艺术界最为敏锐果敢,富有创作力的艺术家。
他们把“红闪亮”宣传画手法用于当代艺术的创作,反映中国商业化进程以及趋于浮华的社会心态,艺术化的记录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4. 雅俗共赏的陈文令
看陈文令的雕塑时,我常会想到郭健,因为我总觉得陈文令的雕塑和郭健的画在形象塑造上有共同之处,最突出的就是那种露齿大笑的面部表情,一种人们处在自我陶醉的狂喜和极度快乐中的状态。
陈文令的雕塑驰名国外,其视觉风格是世俗的,但雅俗共赏。你既能在获意大利佛罗伦萨国立美术馆领略,也能在国内小巷里的面馆门口看到。
这次展出的陈文令作品都是些小型的雕塑,同时有一幅收藏家的肖像,不得不说画的惟妙惟肖。
5. 在美术馆开枪的肖鲁
《对话》
大概是出于外交官对国际政治的敏锐意识,芮捷锐的收藏品涉及的艺术家很多都是敏感人物,前面提到的郭健是之一,上面这幅摄影作品的作者肖鲁也是之一。
1989 年2 月5 日,农历大年三十,中国美术馆 《中国现代艺术展》开幕式发生了一起惊动海内外的开枪事件。当年26 岁的女艺术家肖鲁向自己展出的作品《对话》连开两枪,使其因此成为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的标志,但不幸的是也再次把刚入厅堂的中国前卫艺术推回到边缘境地。
枪击事件后当天肖鲁去公安局自首,被拘留三日,当年12月,肖鲁来到了澳大利亚。
据说《对话》2006年在嘉德拍卖会上以231万元售出,我不知道这次展出的《对话》是否就是当年被打过两枪的那幅。
6. 陈漫和”辱华眼“
这幅精彩的摄影作品是年轻艺术家陈漫2011年创作的, 题目也十分有趣:《万小姐好好学习》。
陈漫,80后女艺术家,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是国内最成功的时尚摄影师、视觉艺术家,多次斩获国际奖项。但去年年底,因为一张“眯眯眼”的肖像作品被推到风口浪尖,其个人社交平台遭到群殴,质疑其作品“迎合西方审美,丑化亚裔形象,有意糟践国人形象,导致陈漫不得不公开道歉。这也是后来一度“辱华眼“风波的开始。
或许芮捷锐博士对陈漫作品的收藏正好证明陈漫作品的西方审美,但其实我若干年前在墨尔本 的一个美展上见过这幅作品,当时就暗自为之叫绝,觉得艺术家的视角非常独特,艺术效果不同凡响。如果我有钱,可能当时也会重金买下这幅作品的。
7.李大鹏的猪
最后说说李大鹏和他的"猪"。
李大鹏的画作是本次展览的第一组作品,非常醒目,有强烈的带入效应,成为本次展览的标识之一。
对李大鹏这个艺术家我以前没有了解,应该还在国内。策展人对他作品中“猪”的形象塑造做出了这样的解读---艺术家在作品中把猪打扮成宇航员实际上是极富于政治色彩的,因为猪在中国文化中一向为开心、贪心和愚蠢的代言。。。所以这位艺术家非常勇敢!
我不知道这个寓意是否画家的本意,试想如果猪穿上宇航员的服装是政治色彩,那么戴上军帽的猪恐怕就要给画家带来杀身之祸了?其实李大鹏画布上“各行各业”的猪都有一种可以与人分享的快乐情绪,极具感染力,对他的作品,我倒愿意往“浅处”想。
Bendigo是维州第四大重镇,也是我们华人早年来淘金的圣地之一,曾被叫做”大金山“,我会另外写一篇介绍这个城镇的。 这次我们驱车两百多公里来到这里,除了要来见见关伟夫妇,另一个目地实为到此一游,因为我上次来这里大概是20多年前的事,完全没有印象。本来以为看展就是走个过场,没想到却饱餐了一顿当代中国艺术的盛宴,完全是意料之外的艺术享受。
拉筹布大学的副校长在开幕式的讲话中表示对芮捷锐这份捐赠如获至宝,这份大礼让这所大学成为澳洲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的大家之一。其实我有点好奇澳洲及中国以外任何国家,还有哪个院馆,对35年为期的中国海内外超现实主义当代艺术家作品有如此丰富的收藏?
这个展览让我对芮捷锐博士有了崇拜的感觉,他为中国当代艺术做了一件前无古人的善事!
除此以外,芮捷锐博士还担任过澳洲驻 世贸会大使和永久代表 (1998–2001),亚太经济论坛大使 (2002–2004)等 要职,并出版过若干有关澳中经贸关系的著作。最近一部刚出版的书题为《China’s Grand Strategy and Australia’s Future in the New Global Order》在澳洲颇有影响。目前他仍然频繁往返澳中两地、活跃于澳中商务舞台。
(附:此展将开放到明年二月,澳洲朋友应该去看看,非常值得!)
我对中国当代艺术家一无所知,特地上网看了陈漫的作品才知道她是摄影师,而且是业界炙手可热的人才。谢谢分享,期待下一篇。
很怀念那些温和有才的澳洲人和英国人。
谢谢分享:))
非常赞同沈香,难得看到这么多佳作集聚一堂。
同意弄弄!
迪儿说得对,中国那个时候是积极向上和快乐的!
赞王妃的大帖,很长见识,震撼!有些艺术家原来还不太熟悉呢。都是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