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剧《都挺好》看得挺过瘾,难怪每个看过这个剧的人都要说点什么,原来这里面的人物都是生活中的似曾相识。我一边看一边琢磨一件事儿,苏家这父子两代人把好好的日子过成那样,到底什么原因?
那为什么呀?思来想去,我觉得是”面子“的问题:苏家的人太要面子了!
我理解中文的“要面子”有两层意思,一层可以解释为要强,另一层是虚荣。比如:剧中的二儿媳丽丽和苏家女儿明玉是属于要强的。当丽丽知道老公啃老的事实,执意要把钱还给公公,自己努力工作,节省开销,这是自强的表现,明玉说她:你比我还要面子!那是在夸丽丽。明玉从18岁离开家后就没有和家里要过一分钱,虽然她笑说挣很多钱是她的理想,要过坐在钱堆里数钱的日子,她这么说是因为她自信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工作达到致富的目的。同时也是她在亲情方面得不到满足的一种自我心理补偿。而苏家三个男人的要面子就纯属虚荣了!
以中国传统,做儿女不孝顺父母是没面子,儿女不能光宗耀祖是没面子;现代社会,子女没钱或不给家里钱是没面子,住不上大房子是没面子,没好车开,不穿名牌是没面子。。。《都挺好》围绕所有这些面子问题大作文章,让苏家两代人为了面子无事生非,矛盾丛生,纠缠不清;也使得这部剧环环相扣,极具经典,乃至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剧中唯一对面子提出质疑的 就是大儿媳非非。她反复指出丈夫的虚荣,要面子,并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提出一系列实际的解决方式:没钱买三居就买两居,卖旧房子以旧换新,钱不够兄弟分担等等,在我看来她的建议都非常合理,既照顾了中国的家庭观念,又不脱离现实,中西结合。可是为什么就行不通呢?
鲁迅当年写过一篇《论面子》。他在文中定义:“面子”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每一种身价,就有一种 “面子” ,也就是所谓 “脸” 。这 “脸” 有一条界线,如果落到这线的下面去了,即失了面子,也叫作 “丢脸” 。但倘使做了超出这线以上的事,就 “有面子” ,或曰 “露脸” 。
鲁迅提到的“这条线“是至关重要的,要强的面子和虚荣的面子怎么定位,关键看这条线划在哪儿。国内现在很多人把这条线定到高于自己的力所能及,比如苏家父子,闹得负债过多,入不敷出,进而出现了小啃老,老啃小,急功近利,盲目投资等现象。有的死要面子活受罪,像苏家老大;也有的要面子不要脸,像苏家老爸和老二。苏家的三个男人就是把这条线定错位了,看似定的太高,人前“有了面子”,实则把“所有的脸面都落到到了线下面去了”。
苏家大儿媳用了另一个词来说这条线该放在什么位置,那就是“生活质量”! 她说:苏明哲,你要面子我不管,但是你不能降低我和小咪在美国的生活质量!我想如果我们都能用生活质量来划这条线,是不是会少些虚荣呢?当然每个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一样,但现实是,我看不出如果苏爸一个人住两居室和住三居室生活质量会有什么两样;老大如果告诉大家自己失业了没钱买房会死吗?丽丽开始每月还债四千,每月少了四千块之后,苏明成的夫妻关系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有人曾描述过美国股神巴菲特的生活,说他作为世界最有钱的人之一,或许常人不能比的地方只是他拥有私人飞机,不用和别人共享机舱。实际上巴菲特自己说他人生1/3 的时间都睡在和普通人一样的床垫上,穿的衣服也是商场货架上买来的,最喜欢的饮料是可口可乐,他每天使用的最多的写字台和椅子都极普通,他的办公室坐落在1962年建的一栋旧办公楼里,从来没换过。。。
鲁迅还说: “ 中国人要面子,是好的,可惜的是这面子是圆机活法,善于变化,于是就和‘不要脸’混起来了。。。”《都挺好》又一次为鲁迅的《论面子》做了注释,看完这部剧,就想再借用剧中吴非的话问一遍: 我们中国人 “能别那么要面子吗?我们的” 面子有那么重要吗?”
回复 'ARooibosTea' 的评论 : 要退休了?好啊,来澳洲玩儿吧,我招待你!
那时候整个国家都爱面子,农村饿死人也要支持城市,
企业已经改革了,家庭还没有改。。。家庭各个个人心理好像还没有独立人格。。。
你说新西兰南岛更好看,我同意。那边有日本北欧的景致。等着看你的游记哈!
王妃写得全面!赞!
谢谢王妃分享。